摘要:单位办了个不温不火的欢送会,老赵送了把剪子,说是”剪不断,理还乱”,逗得大家哈哈笑。笑声里,我却犯起了愁。六十岁了,往后的日子怎么过?
去年九月,我刚从县农机站退休,一脑袋浆糊。
单位办了个不温不火的欢送会,老赵送了把剪子,说是”剪不断,理还乱”,逗得大家哈哈笑。笑声里,我却犯起了愁。六十岁了,往后的日子怎么过?
我爱人比我小三岁,还在镇卫生院做护士长,每天忙得连轴转。儿子在广州,一年回来两次,听说他要买房了,以后回来的次数估计更少。
退休第一个月,我睡到自然醒,看到中午的电视。爱人回来,看我还窝在沙发上,叹了口气:“六十岁的人了,和个老小孩似的。”
我嘴上不服,心里明白。
后院有几块地,是老丈人当年留下的。这些年一直荒着,长满了狗尾巴草。爱人常念叨,要是种点菜,省得天天去菜市场挤。
我打起精神,开始收拾那几块地。邻居老黄路过,扛着锄头站住:“咋想起来种地了?”
“闲着也是闲着。”
“种啥?”
“不知道,随便种点。”
“那可不行,现在种地也讲究科学。”老黄递给我一根烟,“喏,对面杨家就是种错了季节,辣椒全蔫了,白忙活。”
我点点头,嘴里含着烟卷,眯眼看着那片荒地。阳光下,一只蜻蜓飞过,停在一棵狗尾巴草上,草梢轻轻晃动。
“咱这儿的土,种番茄好,红得跟灯笼似的。”老黄走了几步又回头,“对了,我这还有去年剩的种子,要不?”
就这样,我开始了退休后的”务农”生活。
刚开始很不顺。播种后的第三天下了场雨,冲走了不少种子。我蹲在地头,看着那些被雨水冲出来的细小种子,突然觉得自己和它们一样,被冲出了原本安稳的位置,不知该往哪里扎根。
重新播种。这一次,我学聪明了,上网查了天气预报,还跟老黄借了几个小棚子。
第二个月,嫩绿的幼苗从土里钻出来,我蹲在地头看了半天,一根烟抽完了还不想走。爱人从卫生院下班回来,远远看见我,喊道:“吃饭了!”
我摆摆手:“等会儿!”
“看啥呢?那么入神。”爱人走近了些。
“你看,”我指着那些细嫩的苗,“一天能长这么多。”
爱人笑了:“你这个农民,当得还挺认真。”
她的笑容里,我看到了些许欣慰。在我工作的那些年,她总抱怨我对家里的事不上心。如今,我似乎在补偿那些缺失的时光。
我的菜地渐渐有了眉目。番茄、黄瓜、茄子、辣椒、豆角,还有一小块土豆。老黄经常来指导,有时带着他那老旧的收音机,放着不知哪个台的农业节目。
“你这个架子搭得不对,黄瓜藤要往上爬。”老黄叼着烟卷,眯着眼睛点评。
我不服气:“网上说这样搭好。”
“网上!”老黄笑了,“网上的东西能信?你看,这黄瓜都耷拉着呢,多可怜。”
我只好按他的方法重新搭架子。不得不承认,老黄说得对,黄瓜藤很快就顺着竹竿往上爬了,结的黄瓜又直又长。
种地不易,虫害、天气,都是考验。七月的一场暴雨,差点把我的茄子苗全冲了。我顶着雨搭了个简易排水沟,爱人在屋里喊:“快进来,感冒了怎么办!”
我不为所动,直到排水沟完工。回到屋里,全身湿透,爱人递过毛巾,嘴上责备:“老不正经的,这么大年纪了还淋雨。”
但她眼里,我分明看到了一种久违的光彩。
随着时间推移,我渐渐爱上了种地的日子。每天早上五点起床,浇水、除草、查看植株生长情况。中午回家吃饭,下午四点再去忙活一阵,傍晚坐在地头抽袋烟,看着太阳落山。
一个月后,第一批蔬菜可以收获了。我摘了一篮子番茄和黄瓜,像献宝似的拿回家。爱人尝了一个番茄,眼睛一亮:“真甜!”
我得意地笑了:“那是!纯天然无公害,比市场上卖的强多了。”
渐渐地,蔬菜多得吃不完。我开始送给左邻右舍,大家都夸好吃。老赵的媳妇还专门打电话来问:“老陈啊,你那黄瓜咋种的?怎么这么脆?”
我的种植面积从最初的半亩扩大到了四亩。多出来的地是向村里租的。村主任笑着说:“陈站长退休了倒忙起来了,这地荒着也是荒着,你种吧,租金象征性收一点就行。”
四亩地,不算大,但对一个退休老头来说,已经是不小的工程了。爱人有时也来帮忙,周末两个人在地里忙活,倒也其乐融融。
卫生院的同事知道后,隔三差五来买菜。我索性在地头立了个牌子:陈家有机蔬菜,现摘现卖。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我的菜园渐渐有了些名气。县城里的人也慕名而来,说是要买”纯天然无公害”的蔬菜。
我从不使用化肥农药,全靠自制的有机肥和一些老法子防虫。辛苦是辛苦点,但种出来的菜,确实与众不同。
转机出现在去年冬天。
那天下午,我正在收拾工具准备回家,一辆黑色轿车停在了地头。车门打开,下来一个西装革履的年轻人,后面跟着我表弟刘波。
“表哥!”刘波笑着走过来,“忙着呢?”
我放下工具,拍了拍手上的土:“没啥,准备收工了。”
那年轻人也走过来,礼貌地伸出手:“陈叔好,我是刘总的朋友,姓王。”
我赶紧擦了擦手,握了一下。
“表哥,这位是西城区’绿荷轩’餐厅的老板,王总。”刘波介绍道,“听说你种的菜特别好吃,专门来看看。”
原来,表弟刘波在城里开了家装饰公司,生意做得不错。这位王总是他的客户,也是朋友。
王总在我的菜地里转了一圈,时不时蹲下来查看土壤和植株。他掐了一片黄瓜叶子闻了闻,又摘了个小番茄尝了尝,眼睛一亮。
“陈叔,您这菜种得真好!”王总由衷地赞叹,“现在市面上很难买到这么有味道的蔬菜了。”
我有些不好意思:“就是普通种法,没啥特别的。”
“不不不,”王总摇头,“正是这种’普通’才珍贵啊。您知道吗?我们餐厅一直在寻找优质的食材供应商,尤其是有机蔬菜。”
我一愣:“你们大餐厅,用得着我这点菜?”
“当然!”王总很认真,“我们打造的就是’从田间到餐桌’的理念,希望给顾客提供最新鲜、最健康的食物。”
刘波在一旁笑道:“表哥,你发财的机会来了!”
我挠挠头,有些犹豫:“我这就四亩地,产量有限啊。”
“不要紧,”王总说,“我们可以先从小批量开始,主要是用于我们的特色菜品。如果效果好,以后可以慢慢扩大规模。”
我想了想,决定试试看。当天晚上,王总和刘波来我家吃饭。爱人做了一桌子菜,都是用我种的蔬菜。
王总吃得赞不绝口,饭桌上就敲定了合作意向。我负责供应有机蔬菜,他负责收购和运输。价格比市场高出三成,对我来说是个不小的收入。
爱人在一旁听着,眼睛亮晶晶的:“老陈,你这退休比上班还有出息了!”
饭后,王总提出要参观我的”种植基地”,我带他去了地里。夜色中,我打着手电筒,给他讲解各种蔬菜的生长特点和我的种植心得。
王总一边听一边点头,不时掏出手机记录。最后他说:“陈叔,明天我带我们餐厅的厨师长来,看看能不能根据您的蔬菜特点,开发一些新菜品。”
说好明天中午来我家吃饭,我们才散了。
第二天一早,我就开始在地里忙活,挑选最好的蔬菜。爱人请了半天假,准备丰盛的午餐。
中午时分,王总带着他们餐厅的厨师长来了,还有两个助手,拿着各种厨具和调料。
“陈叔,今天我们厨师长要在您家现场展示一下,用您的蔬菜能做出什么样的好菜。”王总兴致勃勃地说。
厨师长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操着浓重的川味口音,一进门就直奔厨房,检查我们准备的蔬菜。他拿起一个番茄,认真地闻了闻,又切开品尝,连连称赞。
“陈师傅,您这菜种得真是绝了!这番茄,甜中带酸,口感饱满,做番茄炒蛋简直是浪费,得做成冷盘,保留它原本的风味。”
我连连摆手:“您别叫我师傅,我就是个退休工人,种着玩的。”
厨师长却很认真:“在食材这块,您就是我师傅。好的菜品,七分靠食材,三分靠技巧。您提供了这么好的食材,我们的菜自然就有了灵魂。”
中午那顿饭,成了我家的”转折点”。
厨师长用我种的蔬菜,现场制作了八道菜。每一道都让人眼前一亮:番茄冻配青芒果,黄瓜拌木耳,茄子煲,豆角焖饭…简单的食材,在他手下变得精致高级。
最让人惊艳的是一道”田园时蔬汤”,用了我种的十几种蔬菜,清汤寡水,却鲜美无比。厨师长说,这是因为我的蔬菜本身就很有味道,不需要过多调味。
饭桌上,王总举杯:“陈叔,今天这顿饭太棒了。我决定了,要在餐厅推出一个’陈家田园’系列菜品,专门用您提供的蔬菜,保留食材的原汁原味。”
我有些意外:“你们城里餐厅,客人会喜欢这种简单的菜色吗?”
“正是因为简单,才显珍贵。”王总很肯定,“现在的人,吃腻了大鱼大肉,反而怀念这种朴实的味道。您的蔬菜,就是我们的招牌和卖点。”
就这样,我和”绿荷轩”餐厅达成了长期合作。每周三次,我将新鲜采摘的蔬菜送到约定地点,他们派车来取。
刚开始,供应量不大,一周也就七八十斤。但随着”陈家田园”系列菜品在餐厅走俏,订单量逐渐增加。
王总三天两头往我这跑,有时带着餐厅的厨师来”取经”,有时带着城里的朋友来参观我的”有机农场”。
爱人看着日益忙碌的我,半开玩笑地说:“你这倒好,退休了反而成了’农业专家’。”
我嘿嘿一笑:“人啊,有时候退一步,反而能开辟新天地。”
转眼间,一年过去了。我的”四亩地事业”蒸蒸日上。
除了供应”绿荷轩”餐厅,我还接到了另外两家高档餐厅的订单。产量跟不上了,我只好从村里雇了两个老人帮忙,手把手教他们我的种植方法。
村主任知道后,笑着说:“陈站长,你这是带动就业啊!要不要村里再划些地给你?”
我却摇摇头:“不了,规模大了,质量就难保证了。我就守着这四亩地,种好每一棵菜。”
去年冬天,表弟刘波带着一群城里的企业家来我家吃饭。他们都听说了”陈家田园”的大名,专程来”品尝原汁原味的乡村美食”。
爱人特意请了一天假,我们一起准备了一桌农家菜。全都是自家地里种的菜,自家养的鸡下的蛋,邻居老黄送的自酿米酒。
那顿饭,吃得宾主尽欢。刘波的朋友们连连称赞,说这才是真正的美食,在城里花多少钱也吃不到这种味道。
饭后,有人提出想订购我的蔬菜,愿意付高价。还有人说,想把我的种植经验写成书,出版发行。
我被这突如其来的热情弄得有些不知所措。看着满桌子的城里人,我突然感到一种莫名的骄傲和责任感。
“各位,我就是个普通退休工人,种着四亩地自给自足。这些蔬菜之所以好吃,不是因为我有什么特别的技术,而是因为我舍得花时间,肯下功夫。”我慢慢地说,“如果你们真想吃到好东西,就得支持像我这样的小农户,给我们合理的价格,我们才能坚持种出好东西来。”
刘波的朋友们纷纷点头,一位做服装生意的老板当场表示,要包下我明年三个月的蔬菜供应,送给他的VIP客户。
我笑着婉拒了:“产量有限,先照顾老客户。况且,一下子扩大生产,质量肯定会下降。”
刘波在一旁笑道:“我表哥这人,认死理,认准了就不改变。这也是他的蔬菜好吃的原因吧。”
那次聚餐后,我的”名气”莫名其妙地大了起来。村里人都叫我”陈老板”,我哭笑不得:“什么老板,还不是种地的。”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四亩地,确实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入和快乐。每个月固定的蔬菜订单,收入比我退休金还高。
更重要的是,我找到了退休后的价值和乐趣。每天早起晚睡,照料那些植物,看着它们从种子长成果实,再到餐桌上变成美食,被人称赞。这种成就感,是我在农机站工作几十年都未曾体会过的。
爱人看我忙得不亦乐乎,笑着说:“你这退休生活,过得比上班还充实。”
我点点头:“是啊,闲不住的命。”
其实心里明白,这何尝不是一种幸运?多少退休的人,找不到生活的重心,整天无所事事,身体反而垮了。而我,因为这四亩地,不仅有了经济来源,更有了生活的目标和节奏。
昨天,儿子从广州打来电话,说单位组织”寻味中国”活动,要推荐各地的特色美食和食材。他骄傲地向领导推荐了”陈家田园”的有机蔬菜。
“爸,我领导说了,下个月组织团建,就来咱家尝尝您种的菜。到时候您可得露一手啊!”儿子在电话那头兴奋地说。
我笑着应下:“来吧,爸爸这四亩地,够招待他们的。”
挂了电话,我站在地头,看着夕阳下的菜地。青翠欲滴的蔬菜,在晚风中轻轻摇曳,像是在向我招手。
六十岁,本该是人生的暮色。而我,却因为这四亩地,迎来了一段意外的”丰收季”。
或许,人生最好的风景,往往在转弯处。退休不是终点,而是另一种可能的开始。
就像那些被我精心培育的蔬菜一样,只要用心付出,总能收获意想不到的甜美。
来源:一颗柠檬绿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