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光倏忽,站在讲台的十几个年头,我已从初登讲台时的青涩懵懂,蜕变为沉淀了岁月与经验的中年教师。回望这段旅程,有过跌跌撞撞的摸索,有过为学生成长喜极而泣的瞬间,也有过被焦虑与内耗裹挟的疲惫。直到近年才渐渐明白:真正的教育智慧,是做一名“佛系”教师——不困于焦虑,
时光倏忽,站在讲台的十几个年头,我已从初登讲台时的青涩懵懂,蜕变为沉淀了岁月与经验的中年教师。回望这段旅程,有过跌跌撞撞的摸索,有过为学生成长喜极而泣的瞬间,也有过被焦虑与内耗裹挟的疲惫。直到近年才渐渐明白:真正的教育智慧,是做一名“佛系”教师——不困于焦虑,不陷于心耗,在从容中做好教育该做的事,也守住自己的节奏与幸福感。
这里的“佛系”,从不是躺平摆烂的借口,而是历经教育烟火后淬炼出的清醒:既不放弃对教育的热忱与责任,也不把自己困在“完美教师”的枷锁里;既能高效完成本职工作,又能留出让自己喘息、成长的空间,让教育回归本真的温度。
一、“佛系”教师的内核:三个理念,卸下精神重负
1. 尽己力,顺自然
备好每一节课、讲透每一个知识点,是身为教师的本分,但不必为“讲了十遍学生仍不会”而自我苛责。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如同田间作物,有早稻的茁壮,也有晚禾的从容,接受他们成长节奏的差异,才是对教育规律的尊重。我们能做的是播撒阳光、浇灌养分,至于花期何时到来,不妨多一点耐心。
2. 明边界,懂分离
心理学中的“课题分离”,是解开教师内耗的关键钥匙。学生的学业态度、行为习惯,背后关联着家庭环境与个人选择,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而非包揽;同事的评价、领导的期待,更多源于岗位需求,不必为了迎合他人标准而打乱自己的节奏。分清“自己的事”与“别人的事”,守住教育的边界感,才能减少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3. 弃完美,守核心
教育从不是“满分工程”。不必追求每一页课件都精致到无可挑剔,不必要求每一堂课都精彩到毫无瑕疵——课堂的核心是学生能否掌握知识、收获成长,而非形式上的完美。允许自己偶尔“偷个懒”:课件能用简洁版就不反复修改,课后能准时下班就不刻意加班,省下的时间读一本教育专著、学一项新技能,反而能为教学注入更多活力。
二、“佛系”教师的日常:三处发力,平衡工作与节奏
1. 教学上:抓核心,放细节
每节课只聚焦1-2个核心知识点,不贪多求全让学生消化不良;面对课堂上的小意外——学生走神、设备故障,不慌不忙灵活调整,不因一点小插曲就否定整堂课的价值。教学不是精密的机器运转,适当的“不完美”,反而更贴近真实的教育场景。
2. 相处中:淡关系,守本心
与家长沟通时,客观反馈学生情况,不越界干涉家庭教育。比如学生频繁迟到,只说“孩子近期迟到次数较多,您可以和孩子聊聊原因”,而非强硬要求“您必须每天盯着他起床”;与同事相处时,不参与办公室八卦,不攀比教学成绩与职称晋升,专注自己的教学节奏,把精力放在“如何帮学生进步”上,反而能收获更纯粹的同事关系。
3. 结果上:重过程,轻得失
学生成绩有起伏是常态,同一套教学方法教出不同水平的学生,也是教育的必然——成绩背后有学生的努力、家庭的支持等多重因素,不必把所有责任都扛在自己肩上。面对公开课、评优等考核,尽力准备即可,不追求“满堂喝彩”,只要学生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便是对自己最大的肯定。
三、“佛系”教师的底气:三层守护,筑牢身心防线
1. 情绪不内耗:对事不对人
学生犯错时,批评的是具体行为而非学生本身。比如学生抄作业,只说“抄作业会让你无法掌握知识,这种行为不可取”,而非指责“你怎么这么不诚实”。不把学生的错误等同于对自己教学的否定,不带着情绪上课,才能保持稳定的教学状态。
2. 健康不忽视:护好“本钱”
长时间讲课伤嗓子,就随身带个保温杯,课间及时补水;备一个便携扩音器,避免扯着嗓子讲课;抽屉里放些护嗓含片,预防慢性咽炎。再忙也按时吃三餐,不因为赶教案、改作业就废寝忘食——身体是教育工作的“本钱”,只有自己健康,才能长久地陪伴学生成长。
3. 生活不单调:寻一处热爱
在教学之外,培养一个能让自己放松的爱好:养几盆绿植,看着它们抽芽开花治愈疲惫;每天抽半小时跑步,用汗水释放工作压力;周末做手工、写随笔,让生活里不只有教案与作业本。当生活被兴趣填满,教育便不再是“消耗”,而是与热爱并行的旅程。
很多人说教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但朱永新教授曾说,教师更应是“火炬”——既要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焰,也要保持自己的光热,不断添柴续航。二十一年教坛岁月让我懂得:不焦虑、不内耗的“佛系”,不是对教育的懈怠,而是对教育更成熟的热爱——只有先照顾好自己,才能用更饱满的状态,陪伴学生走好成长的每一步;只有守住自己的节奏,才能在教育的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来源:杨麦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