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桥杂技”:千年江湖传奇的现代重生与文化绽放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5 12:45 1

摘要:“上至九十九,下到刚会走,吴桥耍杂技,人人有一手。”这句在河北吴桥流传百年的民谣,不仅是当地杂技文化深厚根基的生动写照,更承载着一座小城跨越千年的江湖传奇。9月10日至12日,“‘吴’奇不有 等你来‘桥’”全国知名网络媒体走进吴桥活动在这座“杂技之乡”圆满举办

“上至九十九,下到刚会走,吴桥耍杂技,人人有一手。”这句在河北吴桥流传百年的民谣,不仅是当地杂技文化深厚根基的生动写照,更承载着一座小城跨越千年的江湖传奇。9月10日至12日,“‘吴’奇不有 等你来‘桥’”全国知名网络媒体走进吴桥活动在这座“杂技之乡”圆满举办。大皖新闻记者与来自全国的10余家媒体同行一道,用三天时间深入江湖文化城、鬼手居剧场、吴桥杂技艺术学校等核心场景,沉浸式感受吴桥杂技从街头撂地到国际舞台的华丽蜕变,见证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的创新活力与文化绽放。

江湖寻根:市井烟火里的千年技艺传承

踏入吴桥杂技大世界的江湖文化城,仿佛穿越回清末民初的民俗市集。青砖灰瓦的建筑间,铜锣声、吆喝声与观众的喝彩声交织,北京天桥的“八大怪”绝活、天津“三不管”的市井表演、南京夫子庙的杂耍技艺在此鲜活重现。在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杂技的基因,每一场表演都延续着江湖的烟火气。

在“天桥把式广场”的戏台前,70岁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印怀的表演让全场屏息。这位艺名“皮包骨”、自嘲“李傻子”的老艺人,手持两根8厘米长的骨针,缓缓从鼻孔送入,片刻后竟从两眼穿出。当他手持“穿眼而出”的骨针绕场时,前排观众下意识前倾身体,试图探寻这门“眼里扎出骨针”绝技的奥秘。“这活儿靠的不是魔法,是几十年的气功底子。”李印怀下台后抹了把汗,粗糙的手掌上布满老茧,“我从6岁跟着父亲学杂技,每天天不亮就练吐纳、扎马步,这手艺是拿时间熬出来的。”

不远处的“鬼手居”剧场内,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保合的传人王立刚正演绎经典绝活“三仙归洞”。一根筷子、两个小碗、三个小球,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生命——筷子轻划,小球瞬间在碗底消失;手腕翻转,小球又突然出现在另一个碗中。即便摄像机近距离拍摄,也难捕捉到动作的破绽。“我父亲常说,‘手比眼快’不是天生的,是练到肌肉有记忆。”王立刚告诉记者,为了练好这门手艺,他曾每天对着镜子练习上千次,手指磨破了皮、起了茧,也从未间断,“现在父亲年纪大了,我得把这门绝活守住,还得让它有新模样。”

于金生杂技小院则藏着另一段传承故事。这座600平方米的院落里,陈列着19代杂技世家的珍贵物件:重达160斤的可拆卸铁铸大缸,曾陪伴于金生走过无数场“蹬大缸”表演;外表粗糙的空心木球,见证了家族艺人在街头卖艺的艰辛。“我哥4岁就跟着爷爷练柔术,那时候家里穷,练杂技是为了糊口。”于金生的弟弟抚摸着旧道具,眼神里满是感慨,“现在不一样了,这院子成了游客打卡地,孩子们来这儿不仅看表演,还能听杂技故事,这就是传承的新法子。”

从老艺人的坚守到世家的延续,吴桥杂技的“江湖根脉”从未断裂。这些在街头巷尾诞生的技艺,没有因时代变迁而褪色,反而在精心守护中,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纽带。

破圈创新:传统技艺的现代舞台蜕变

如果说江湖文化城是吴桥杂技的“活化石”,那么江湖大剧场则展现了这项传统艺术的“现代生命力”。夜幕降临时,这座可容纳千余人的剧场内,一场融合科技与艺术的杂技盛宴正在上演。

随着灯光渐暗,四个直径5米的大飞轮在高空飞速旋转,演员们在飞轮边缘完成360度翻转、空中跳跃等高难度动作,荧光材质的服装在黑暗中划出绚丽轨迹;舞台另一侧,女艺人伴着悠扬音乐,与彩绸共舞,借助威亚在空中舒展肢体,宛如云端精灵。当多媒体技术打造的“大运河”影像在背景屏流淌,演员们的表演与光影交织,仿佛重现了吴桥艺人沿运河闯荡江湖的历史场景,全场观众纷纷举起手机,记录下这震撼的瞬间。

“以前杂技表演靠‘硬功夫’,现在要靠‘巧创意’。”江湖大剧场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为了让传统杂技更符合现代观众审美,团队不断尝试创新:在《绸吊》节目中融入戏剧叙事,让表演有故事、有情感;在《集体车技》中加入流行音乐,增强节奏感与感染力;更运用声光电技术,打造沉浸式舞台效果,“比如‘空中飞人’节目,我们用全息投影营造出星空背景,演员在空中穿梭时,就像在宇宙中翱翔,观众的代入感更强了。”

吴桥杂技大剧院(陈秀峰摄)

创新不仅体现在舞台表演,更渗透到杂技教育的方方面面。在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的练功房里,16岁的学生李佳琪正在练习“转碟”,她的腰间别着小型运动相机,训练结束后,会和老师一起回看视频,分析动作细节。“以前老师教杂技,靠的是‘口传心授’,现在有了视频回放,哪里做得不好一目了然。”李佳琪笑着说,除了传统技艺课,学校还开设了艺术理论、新媒体运营等课程,“老师说,我们不仅要会表演,还要懂文化、会传播,这样才能让更多人喜欢杂技。”

该校负责人介绍,作为全国第一所杂技专业学校,吴桥杂技艺术学校一直在探索“传统+现代”的教学模式。“我们保留了‘师徒制’的精髓,让老艺人带徒弟,确保技艺不走样;同时引入现代教育理念,开设文化课程、科技课程,培养复合型人才。”负责人指着教学楼里的线上教学直播间,“现在我们还通过网络授课,让偏远地区的孩子也能学习杂技,去年有个新疆的学生,就是通过线上课程入门,今年考上了我们学校。”

从舞台呈现到人才培养,吴桥杂技正以开放的姿态拥抱创新。这些突破传统的尝试,没有削弱杂技的“惊、险、奇、绝”,反而让这项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关注与喜爱。

全球绽放:从运河码头到世界舞台的文化跨越

“小小铜锣圆溜溜,学套把戏江湖走。南京收了南京去,北京收了北京游。南北二京都不收,运河两岸度春秋。”这首古老的“锣歌”,唱出了吴桥艺人沿大运河卖艺谋生的艰辛。而今,吴桥杂技早已超越“运河两岸”,成为走向世界的文化名片。

在吴桥杂技博物馆,一组珍贵的老照片讲述着这段“走向世界”的历史:1917年,吴桥艺人孙福有带领杂技团远赴俄罗斯演出,成为第一个将中国杂技带向欧洲的团队;1930年,他在上海组建“中华国术大马戏团”,首创杂技小盖棚,还将西洋音乐融入表演,让中国杂技以更丰富的形式亮相国际舞台;新中国成立后,吴桥艺人先后赴30多个国家演出,将“舞飞叉”“蹬大缸”等绝活展示给世界观众。

“孙福有先生是吴桥杂技的‘开拓者’,他不仅让世界认识了中国杂技,更开创了杂技国际化的先河。”博物馆讲解员指着一张孙福有与外国观众的合影,“现在,我们不用再‘走出去’求演出,而是‘请进来’办盛会。”

讲解员所说的“盛会”,便是始于1987年的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如今,这项盛会已与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法国明日与未来国际杂技节并称为“世界三大杂技赛场”,成为中国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国际性杂技艺术节。据了解,第二十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将于9月28日至10月8日在吴桥县和石家庄市举办,这是该艺术节首次将主体活动落地“杂技故乡”。届时,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余个顶尖杂技团队将齐聚吴桥,同台竞技。

“以前是我们去国外参加比赛,现在是国外团队主动来吴桥参赛,这就是‘中国杂技看吴桥’的底气。” 吴桥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孙健说,近年来,吴桥杂技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龙跃神州—中幡》先后登上央视春晚和国际杂技艺术节舞台;《霓裳・鼓韵》亮相阿联酋华侨华人春晚;吴桥杂技艺术学校培养的700余名外籍学员,已成为传播中国杂技的“文化使者”,“去年中非合作论坛期间,我们学校的非洲留学生在人民大会堂表演,得到了中外领导人的称赞,这就是吴桥杂技的国际价值。”

在吴桥杂技学校,记者见到了来自坦桑尼亚的留学生姆巴鲁。这个22岁的小伙子正在练习“顶技”,他头顶6个彩碗,身体保持平衡,还能完成旋转动作。“我在吴桥学了3年杂技,不仅学会了‘顶技’‘转碟’,还了解了中国文化。”姆巴鲁用流利的中文说,毕业后他打算回国组建杂技团,“把吴桥杂技教给更多非洲朋友,让中国和非洲的文化通过杂技连接起来。”

从运河码头的街头艺人,到国际舞台的文化使者;从“走出去”卖艺谋生,到“请进来”共襄盛会,吴桥杂技完成了从“江湖技艺”到“国际文化符号”的跨越,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的生动范例。

薪火永续:杂技文化的全民传承与未来展望

“吴桥杂技的传承,不仅要靠艺人,更要靠每一个吴桥人。”吴桥县委宣传部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据了解,吴桥县从2018年开始推行“杂技进校园”,现在全县127所中小学和幼儿园都开设了杂技课程,近3万名学生参与其中。同时,该县不少学校还编写了《吴桥杂技》校园读本,开设杂技兴趣班,“去年我们编排的《杂技娃娃》节目,还在河北省中小学艺术节上获奖了。”一位小学校长记者。

在吴桥县于集镇小学的杂技课上,老师正在教学生们“变戏法”——用丝巾变出小球。11岁的王梓轩学得格外认真,他的爷爷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杂技艺人。“我爷爷教过我‘顶碗’,现在在学校能学更多杂技知识,我以后想当一名杂技演员。”王梓轩眼里满是憧憬。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杂技进校园”不仅是让学生学习技艺,更重要的是传承杂技文化,“我们希望通过这些课程,让孩子们了解吴桥杂技的历史,爱上这项家乡的艺术,让杂技基因融入他们的成长。”一位老师这样说。

全民传承的氛围,也带动了杂技产业的蓬勃发展。在河北金鼎古籍文化有限公司的车间里,工人正在用传统工艺印刷杂技古籍。“这些古籍记载了许多失传的杂技技艺,我们通过现代技术修复、再版,为杂技研究提供文献支撑。”公司负责人介绍,目前公司已印刷《杂技考》《江湖艺人口述史》等20余部古籍,不仅供应给博物馆、学校,还远销海外,“去年有个法国杂技团,专门来买我们印刷的《杂技图谱》,说要借鉴里面的技艺。”

从校园到企业,从艺人到百姓,吴桥杂技已不再是单一的艺术形式,而是成为融入当地经济、文化、教育的“全产业链”。据统计,目前吴桥县有近3万人从事与杂技相关的工作,形成了“表演+教学+文旅+文创”的完整产业体系,年营收超10亿元。

站在吴桥杂技博物馆的顶楼,俯瞰这座充满活力的小城:江湖文化城里游客络绎不绝,杂技学校的练功房里传出整齐的口号,国际马戏城的灯光点亮夜空……孙健告诉记者,未来吴桥将继续推动杂技文化创新发展:加快杂技大世界5A级景区创建,打造更具吸引力的文旅目的地;深化“杂技+科技”融合,开发沉浸式杂技体验项目;扩大国际交流合作,让吴桥杂技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多光彩。

“千年江湖传奇,今朝再谱新篇。”吴桥杂技的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缩影。从街头撂地的“江湖绝活儿”,到国际舞台的“文化盛宴”;从谋生工具到文化符号,吴桥杂技用千年的坚守与创新,证明了传统艺术的无限可能。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千年杂技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属于它的新时代,也向世界展示着中国文化的魅力与自信。

大皖新闻记者 袁星红

来源:大皖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