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罗永浩和西贝的预制菜风波,估计不少人都刷到了:罗永浩吐槽西贝预制菜贵还难吃,贾国龙骂他 “网络黑社会”,最后罗永浩直接喊着要直播对峙,还扛着 10 万现金去西贝总部悬赏证据。
罗永浩和西贝的预制菜风波,估计不少人都刷到了:罗永浩吐槽西贝预制菜贵还难吃,贾国龙骂他 “网络黑社会”,最后罗永浩直接喊着要直播对峙,还扛着 10 万现金去西贝总部悬赏证据。
这事儿看着像大佬互撕的热闹戏,但咱普通人别光抱着瓜看热闹,这里面藏着 3 个特别实用的 “生活教训”,不管是出去吃饭、遇到消费纠纷,甚至平时看企业说话,都能用得上。今天就掰开揉碎了跟大家唠唠,保证你看完不白看。
罗永浩这事儿最开始的起点,就是他带朋友吃西贝,5 个人花了不少钱,结果 15 道菜吃着全是预制菜的味儿,觉得 “又贵又恶心”,于是发微博吐槽。后来贾国龙硬刚,他没急着骂街,反而做了两件事:一是晒出消费记录、聊天截图当证据;二是公开悬赏 10 万,找西贝用预制菜的实锤。
这事儿对咱普通人太有参考性了 —— 你是不是也遇到过类似情况?比如在外吃饭,菜不新鲜、分量缩水,或者商家承诺的 “现做” 其实是预制的,大多数人可能嘟囔两句 “算了算了”,要么怕麻烦,要么觉得 “胳膊拧不过大腿”。
但罗永浩的做法给了个新思路:较真不是瞎闹,是 “有理有据” 地争取权益。咱不用学他扛现金去总部,但至少可以做到两点:
留证据:吃饭的小票、菜的照片(比如预制菜加热后和现做的区别)、跟服务员沟通的记录,别等要维权了才发现啥都没有;找对渠道:不是光发朋友圈吐槽,真觉得被坑了,能找商家协商的先协商,协商不成可以打 12315,或者在当地市场监管局的小程序上投诉 —— 国家现在对消费维权这块管得严,只要你有证据,大概率能有个说法。比如我前阵子在一家连锁餐厅吃酸菜鱼,吃着像预制的,问服务员还嘴硬说 “现杀现做”,我当场拍了鱼的纹理(预制鱼片解冻后纹理会散),又翻出小票,最后商家不仅退了钱,还送了两张代金券。你看,不是不能较真,是得会较真。
西贝在这事儿里的操作,特别典型地暴露了企业的 “话术套路”,咱得学会分辨。
最开始罗永浩吐槽后,西贝立马发声明说 “没有一道菜是预制菜”,贾国龙还放话要起诉;结果后来网友扒出西贝不少门店用预制菜的证据,西贝又改口说 “要向胖东来学习,做透明的西贝”,甚至说 “罗永浩打醒了我们”。
你发现没?企业说话往往会 “跟着舆论变”,但咱普通人要盯的不是他们 “说了啥”,而是 “做了啥”。比如:
说 “不用预制菜”,那能不能像胖东来一样,把后厨监控公开?或者在菜单上标注 “现做”“预制”?说 “透明化”,那有没有具体的时间表?比如什么时候开始标注,怎么让消费者查证?遇到质疑就骂 “网络黑嘴”,却拿不出反驳的证据,这种话咱就得打个问号。这招不仅能用在吃饭上,买东西、选服务都适用。比如买家电,商家说 “终身保修”,你得问清楚 “保修范围是啥”“需要啥凭证”;选装修公司,说 “零增项”,就得写进合同里 —— 别被漂亮话忽悠,盯着实际行动才不踩坑。
这事儿吵到最后,其实核心不是 “预制菜好不好”,而是 “商家该不该告诉消费者”。罗永浩生气的点,也不是预制菜本身,而是 “花了现做菜的钱,吃的却是预制菜,还被蒙在鼓里”。
现在市面上很多餐厅都用预制菜,其实只要合规、卫生,预制菜也不是不能吃 —— 比如速冻饺子、半成品菜,咱自己家也会买。但关键是 “知情权”:我花了钱,得知道我吃的是啥,是现做的还是预制的,这样我才能自己选。
咱普通人以后出去吃饭,其实可以主动问一句:“这道菜是现做的还是预制的呀?” 别觉得不好意思,这是咱作为消费者的权利。如果商家含糊其辞,或者说 “不知道”,那咱心里就得有个数 —— 连自己卖的菜是啥情况都不清楚,这店大概率不咋靠谱。
而且国家现在也在推进预制菜的 “透明化”,比如今年初市场监管总局就提过,要加快预制菜标签标识管理,以后可能会强制标注。咱跟着政策走,主动要知情权,慢慢就能倒逼商家规范起来。
罗永浩和西贝的风波,可能过阵子就淡了,但咱从里面学到的 “较真方法”“辨别说辞”“争取知情权”,却是能长期用的。生活里的消费坑不少,咱不用像大佬一样去 “直播对峙”,但至少要学会保护自己 —— 毕竟花出去的是咱的钱,吃进嘴里的是咱的健康,该要的权益,一点都不能少。
你们平时遇到过 “预制菜被忽悠” 的情况吗?是怎么处理的?评论区聊聊,给大家避避坑~
来源:商悟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