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尔斯·桑德斯·皮尔士(Charles Sanders Peirce,1839年9月10日-1914年4月19日),美国哲学家、逻辑学家、数学家,实用主义创始人。以下是其生平介绍:摘要:查尔斯·桑德斯·皮尔士(Charles Sanders Peirce,1839年9月10日-1914年4月19日),美国哲学家、逻辑学家、数学家,实用主义创始人。以下是其生平介绍:
早年经历
- 家庭环境:出生于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的一个学术氛围浓厚的家庭,父亲本杰明·皮尔士是哈佛大学任教的著名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在父亲的熏陶下,皮尔士从小对数学、自然科学、哲学等产生了浓厚兴趣。
- 教育背景:1859年进入哈佛大学劳伦斯学院学习,期间受到了良好的哲学和科学训练,1863年毕业。
职业生涯
- 科研工作:1863年毕业后任职于美国海洋和大地测量观察局,曾出席1877年国际大地测量学大会,担任美国首席代表,且先于A.A.迈克尔逊以光波波长作为测量单位。
- 教学工作:1864-1865年、1869-1871年在哈佛大学讲授逻辑和科学史,1879-1884年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讲授逻辑和科学史,1887年以前一直未能在大学谋到一个正式教席。
学术成就与贡献
- 哲学领域:1872年在“形而上学俱乐部”所作的讲演中,首先提出了实用主义的基本思想,后来整理为《信念的确定》和《怎样使我们的观点清楚明白》两篇文章,正式把他的哲学主张公之于世,后将实用主义易名为“实效主义”。
- 逻辑学领域:改进了希尔代数,发展了关系逻辑,引入新的概念和符号,把关系逻辑组成为一个关系演算,还发现可以用电子开关电路完成逻辑运算,预见了电子计算机。
- 符号学领域:被公认为是现代符号学的创始人之一,提出了符号分类理论和解释项理论,层举出10种基本的有关符号区别的三分系统。
晚年生活
皮尔士晚年生活贫困潦倒,主要依靠朋友詹姆斯在道义上给予帮助。1914年4月19日,皮尔士在宾夕法尼亚州的米尔福德因患癌症去世。在他死后,1931年至1958年,哈佛大学编辑出版了八卷本的《皮尔士文集》,他在西方哲学界的声名才开始显赫起来。
查尔斯·桑德斯·皮尔士的主要思想观点如下:
实用主义
- 意义理论:皮尔士提出,概念的意义在于其实际效果。一个概念的含义是由它所导致的实际行动和经验结果来确定的。例如,“硬”这个概念,其意义就在于我们在触摸硬的物体时感受到的抵抗,以及它在与其他物体相互作用时表现出的不易变形等特性。
- 真理理论:皮尔士认为真理是探究的最终结果,是科学共同体在长期的探究过程中达成的一致意见。真理不是先于探究而存在的绝对实体,而是在不断的实验、推理和验证过程中逐渐显现的。
逻辑学
- 关系逻辑:皮尔士对关系逻辑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发展。他引入了新的概念和符号,将关系逻辑构建成一个完整的关系演算体系。通过这种演算,能够更精确地处理和分析各种关系命题,为现代逻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存在图表:皮尔士还发明了存在图表,这是一种用于表示逻辑关系的图形化工具。存在图表以直观的方式展示了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助于更清晰地理解和分析复杂的逻辑结构,是逻辑可视化的重要尝试。
符号学
- 符号三分法:皮尔士将符号分为图像符号、指示符号和象征符号。图像符号通过与对象的相似性来代表对象,如照片;指示符号与对象存在着实际的因果或时空联系,如风向标;象征符号则是通过约定俗成的规则与对象建立联系,如语言文字。
- 符号解释项:他强调符号的意义不仅在于符号本身和它所代表的对象,还在于符号在解释者心中产生的解释项。解释项是对符号意义的进一步理解和阐释,不同的解释者可能对同一符号产生不同的解释项,这体现了符号意义的丰富性和开放性。
科学哲学
- 科学探究方法:皮尔士提出了科学探究的三种方法,即固执的方法、权威的方法和科学的方法。他认为科学的方法是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确定信念的方法,是最可靠、最有效的方法。
- 可错论:皮尔士主张可错论,认为人类的知识是可错的,任何科学理论都可能在未来的研究中被修正或推翻。因此,科学探究应该保持开放的态度,不断接受新的证据和挑战。
查尔斯·桑德斯·皮尔士的主要著作及内容简介如下:
《信念的确定》《怎样使我们的观点清楚明白》
- 内容简介:这两篇文章是皮尔士实用主义思想的奠基之作。在《信念的确定》中,皮尔士探讨了确定信念的四种方法,即固执的方法、权威的方法、先验的方法和科学的方法,并指出科学的方法是最可靠的。在《怎样使我们的观点清楚明白》中,皮尔士提出了实用主义的意义理论,即通过考察概念的实际效果来确定其意义。
《文集》(8卷本)
- 内容简介:由哈佛大学编辑出版,收录了皮尔士在哲学、逻辑学、数学、科学等多个领域的论文、笔记和书信等。内容涵盖了他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的发展、关系逻辑的研究成果、符号学的理论体系以及对科学探究方法的探讨等,是研究皮尔士思想的重要资料来源。
《推理及万物逻辑》
- 内容简介:本书源自皮尔士1898年在哈佛大学的系列演讲,展现了他成熟时期的思想。书中探讨了逻辑与推理的本质,将逻辑视为一种关于思维和符号的理论,强调了推理在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涉及到实用主义原则在逻辑推理中的应用。
《数学新原理》
- 内容简介:皮尔士在数学领域也有深入研究,这部著作包含了他对数学基础、数学逻辑以及数学哲学等方面的思考。他提出了一些独特的数学概念和方法,对数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他在关系代数和逻辑代数方面的工作为现代数学逻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皮尔士的实用主义哲学对现代社会产生了多方面的深远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领域:
哲学领域
- 推动哲学变革:皮尔士的实用主义强调经验和实践,将哲学的关注点从抽象的形而上学问题转向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解决,为哲学发展开辟了新方向,促使后来的哲学家更加关注哲学的实用性和社会价值。
- 影响真理观:其真理是探究的最终结果,由科学共同体达成一致意见的观点,挑战了传统的绝对真理观,使人们认识到真理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需要通过实践和探究不断修正和完善。
科学领域
- 塑造科学方法:皮尔士主张科学探究应基于观察、实验和推理,强调可错论,这塑造了现代科学的自我纠错和不断发展的精神,让科学家以更开放的态度对待研究成果,勇于接受新证据并修正理论。
- 促进学科交叉:实用主义强调从实际问题出发,不拘泥于学科界限,推动了科学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促使科学家从更广泛的视角解决问题。
教育领域
- 引导教育方法变革:实用主义强调实践和经验的重要性,影响了教育方法,促使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通过实验、探索和体验来学习。
- 丰富教育目标:皮尔士的实用主义哲学使教育不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社会领域
- 影响社会政策制定:实用主义注重实际效果和经验,为社会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一种基于现实情况和实际需求的思考方式,使政策制定者更加关注政策的实际执行效果和对社会的影响。
- 塑造社会价值观:实用主义强调通过行动和实践来实现价值,这种观念影响了社会价值观,使人们更加注重实际行动和成果,鼓励创新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推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
皮尔士的符号学体系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理论架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符号的定义与构成
- 皮尔士认为符号是某种对某人来说在某个方面或某种能力上代表某一事物的东西。一个完整的符号由符号本身、对象和解释项三个要素构成。符号本身是可感知的物质形式,如文字、图像等;对象是符号所代表的事物;解释项是符号在解释者心中所引发的观念或意义。
符号三分法
- 图像符号:凭借自身与对象的相似性来表征对象,如肖像画通过与人物外貌的相似来代表该人物。
- 指示符号:与对象存在着直接的因果或时空联系,如温度计中的水银柱高度是温度的指示符号,因为它与环境温度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 象征符号:依靠社会约定和习惯来代表对象,语言是典型的象征符号,词语与它们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
符号的分类系统
- 皮尔士还从不同角度对符号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分类,如根据符号的性质可分为性质符号、单一符号和法则符号;根据符号与对象的关系可分为图像符号、指示符号和象征符号;根据符号与解释项的关系可分为呈符、申符和论符等。这些分类相互交叉,形成了一个庞大而精细的符号分类系统,有助于更全面、深入地分析符号的各种特性和功能。
符号的解释与意义生成
- 符号的意义是在解释过程中产生的,不同的解释者对同一符号可能有不同的解释项,这取决于他们的经验、文化背景等因素。符号的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具有开放性和动态性,会随着解释者和解释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同时,解释项本身也可以作为新的符号继续被解释,形成一个无限的符号解释过程,这一过程推动了知识的增长和意义的丰富。
符号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 皮尔士认为符号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与逻辑学、哲学、心理学等学科密切相关。逻辑学被视为符号学的一个分支,研究正确推理的符号法则;哲学中的认识论问题也与符号学紧密相连,因为知识的获取和表达都离不开符号;心理学则为符号的解释和意义生成提供了心理基础,解释者的心理状态和认知过程会影响对符号的理解。
皮尔士的符号学体系为现代语言学研究提供了多维度的理论支持和分析方法,以下是一些具体应用:
语言符号的性质与分类研究
- 符号三分法的应用:皮尔士的图像符号、指示符号和象征符号三分法有助于分析语言中不同类型符号的特点。例如,拟声词可看作图像符号,通过声音模仿来表征事物;一些具有指示功能的代词、副词属于指示符号,像“这”“那”“这里”“那里”等,其意义依赖于具体语境中的指示对象;而大部分语言词汇是象征符号,它们与所指对象的关系基于社会约定,如“桌子”一词与实际的桌子之间没有天然联系,是由社会习惯规定其意义。
- 符号分类系统的应用:皮尔士从不同角度对符号的细致分类,为语言符号的分类研究提供了更全面的框架。语言学家可以根据符号的性质、与对象及解释项的关系等,对语言中的各种成分进行分类和分析,深入探究语言符号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语义学与语用学研究
- 意义生成与解释:皮尔士强调符号的意义在解释过程中产生,且具有开放性和动态性。这为语义学研究中意义的理解提供了理论依据,说明词义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会因不同的解释者和语境而变化。在语用学领域,该观点也解释了语言使用者如何根据具体情境和自身经验来理解和运用语言符号,以及话语意义是如何在交际过程中不断生成和演变的。
- 符号与语境的关系:皮尔士的符号学重视符号与对象、解释项之间的关系,这启示语言学家在研究语义和语用时要充分考虑语境因素。语言符号的意义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的形式和所指对象,还与使用该符号的语境密切相关,只有将符号置于具体的语境中,才能准确理解其意义和功能。
语言演变与发展研究
- 符号的动态性与语言演变:皮尔士认为符号的意义在不断的解释过程中发展变化,这一观点可以用来解释语言的演变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知的变化,语言符号的意义也会逐渐演变,新的词汇和语义不断产生,旧的词汇和语义也会发生转移或消失。例如,“网络”一词在现代社会中就从最初单纯指一种物理的网状结构,演变成了包含互联网、信息网络等多种复杂意义的词汇。
- 符号学与语言接触:不同语言之间的接触和影响也可以从符号学角度进行分析。当不同语言的符号系统相互接触时,会发生符号的借用、融合等现象,这也是语言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如英语中的“功夫”“太极”等词汇,就是汉语符号在英语中的借入,丰富了英语的词汇系统。
语言与认知研究
- 符号与思维的关系:皮尔士认为符号在思维和认知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为研究语言与认知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不仅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还参与了思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例如,儿童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通过掌握各种语言符号来构建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 认知语言学中的应用:在认知语言学中,皮尔士的符号学观点有助于解释一些语言现象,如图式理论中,人们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认知形成抽象的图式,而语言符号可以激活这些图式,帮助人们理解和处理新的信息。同时,隐喻和转喻等认知方式也可以看作是语言符号之间的一种特殊的象征关系,通过将一个领域的概念映射到另一个领域来扩展语言的意义和认知范畴。
1. “真理的最终标准是未来的结果,而不是过去的起源。”
2. “思考是一种解决困境的手段,而不是为了自己而存在。”
3. “真理不是我们的,也不是你的,而是属于我们所有人的。”
4. “怀疑是哲学家的最高美德,因为怀疑推动着思考的进程。”
5. “我们的思想不能超越我们的经验,而是从经验中产生。”
6. “理论应该根据实际经验和观察进行修正,而非脱离实际。”
7. “意义在于其将我们引导到某种类型的行为中。”
8. “科学方法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工具,而非一种探索绝对真理的手段。”
9. “我们的信仰和习惯是在社会交往中形成和演变的。”
10. “真理的发现是一个社会性的过程,需要共同的努力和交流。”
11. “我们并非真正在思考,直到出现问题时我们才勉强有了意识。”
12. “整个宇宙都充满了符号,如果它并非完全由符号构成的话。”
13. “表征科学人士特点的并非是知识,而是对学习的热爱。”
14. “信仰的本质是习惯的建立。”
15. “每一个新概念最初都是在判断中进入脑海的。”
来源:品味乐与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