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一诗词(第1424天):王维《与卢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9 04:58 1

摘要:两腿分开而坐。古人席地而坐,坐如跪形,伸足而坐是不守礼法的行为。科头箕踞:不戴帽子,席地而坐,比喻舒适的隐居生活。

#一日一诗词●挑战15000天#第1424天

超然物外的风骨

——王维《与卢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

绿树重阴盖四邻,青苔日厚自无尘。

科头箕踞长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

【题解】

崔兴宗是王维的内弟。此人品格高洁,是位超凡脱俗的隐士。王维一次与一位朋友卢象一块去拜访他,看到他的住处绿荫浓郁、纤尘不染,很有感慨,遂作此诗。

【注释】

(1)科头:不戴帽子。箕踞(jījù):两腿分开而坐。古人席地而坐,坐如跪形,伸足而坐是不守礼法的行为。科头箕踞:不戴帽子,席地而坐,比喻舒适的隐居生活。

(2)白眼:眼珠向上翻出或向旁边转出眼白部分,表示看不起人或不满意。与“青眼”相对。魏晋时的著名诗人阮籍能作“青白眼”:两眼正视,露出虹膜,则为“青眼”,以看他尊敬的人;两眼斜视,露出眼白,则为“白眼”,以看他不喜欢的人。据说,阮籍母亲死时,其好友嵇康来慰问,阮籍给的就是“青眼”;而阮籍看不顺眼的嵇康的哥哥嵇喜来吊唁时,阮籍就是给的“白眼”。“白眼”一语便出于此。

【赏析】

开篇"绿树重阴盖四邻"以空间延展勾勒隐士居所——浓密树冠遮蔽四邻,既显隐居岁月的悠长("盖四邻"暗示树木经年生长),又暗喻主人隔绝尘嚣的意志。次句"青苔日厚自无尘"从时间维度深化意境:青苔自然累积的厚重感,既印证人迹罕至的寂寥("自无尘"),又以苔藓的纯净反衬俗世污浊。两联景物形成垂直空间架构:空中树冠如伞蔽世,地面青苔似毯滤尘,构筑出立体化的超然境界。

后两句聚焦人物,以白描手法刻画出叛逆姿态。古人束发戴冠示礼,崔兴宗却散发结髻;传统跪坐显仪,他偏伸足如箕,这种对礼法的双重突破,恰似竹林七贤的魏晋风度。更妙在"白眼看他世上人"的细节,借用阮籍青白眼典故(《晋书·阮籍传》),将隐士对世俗的蔑视凝于眼神特写。松树意象的引入尤具深意——青松自古象征孤高气节,人物与松树的并置,暗喻其精神如松柏经霜愈劲。

诗人在诗中渗透禅宗美学。前两句的景物描写暗合"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禅理,青苔的自生自灭恰似"任运自然"的修行境界。而人物的狂态实为"破相显真",通过解构世俗规范凸显本真存在,这种"反常合道"的手法,正是禅宗"不立文字"的诗性表达。明代李攀龙评其"气自睥睨,句却清雅",精准道出狂放表象下的精神洁癖。

值得注意的是,诗人采用旁观者视角。作为拜访者,他隔着篱笆遥望崔兴宗,这种空间距离造就了类似山水画的"框景"效果。不写交往细节,只摄取"箕踞白眼"的瞬间,既保全隐士的神秘感,又使形象具有永恒性。而"世上人"的泛指,将读者悄然纳入被蔑视的群体,制造出审美距离的悖论——我们既是赏诗者,又是诗中"俗士",这种双重身份带来的反思,远比直接说教更具冲击力。

此诗语言看似直白却暗藏机杼,在盛唐绮丽诗风中独树一帜。清代沈德潜虽批评"白眼"句属"粗派",却恰凸显其突破雅俗界限的生命力。当我们在千年后重读这四句短诗,依然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孤傲——这不仅是对某个隐士的写照,更是知识分子精神独立的永恒宣言。

【集评】

[清]沈德潜《说诗晔语》卷上:“诗有当时盛称而品不贵者,王维之‘白眼看他世上人,张谓之‘世人结交须黄金’,曹松之‘一将功成万骨枯’,章碣之‘刘项原来不读书),此粗派也。

来源:千宴骨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