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村名里看河南周口太康:泥土里刨出的历史与文化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5 12:10 1

摘要:朱口镇有个戴河村,这名字就跟水紧密相连。戴姓先祖在涡河之阳(北岸)看中了一块所谓的“凤凰宝地”,在此生息繁衍,逐渐发展成村落。村里还建有祖祠,供奉祖先。到了唐朝,又从祖祠迁出,在村北为火神爷独建庙宇,并塑金身,村子也因此曾更名为“戴火神庙”。一个“河”字,点明

✍️靠水吃水,地名里藏着生存的智慧

太康这地方,古时候水多,黄河故道打这儿过,所以好多村名都跟水脱不开干系。老百姓给村子起名,眼睛瞅着的就是这条河、那片塘。

朱口镇有个戴河村,这名字就跟水紧密相连。戴姓先祖在涡河之阳(北岸)看中了一块所谓的“凤凰宝地”,在此生息繁衍,逐渐发展成村落。村里还建有祖祠,供奉祖先。到了唐朝,又从祖祠迁出,在村北为火神爷独建庙宇,并塑金身,村子也因此曾更名为“戴火神庙”。一个“河”字,点明了村庄与水域的紧密联系,记录着人们依水而居的历史。

✍️村子是人组成的,咋聚到一块儿的?为啥叫这个名?这里头就有故事了。

最常见的就是用姓氏命名,这是太康村里头常见的起名方式。比如老冢镇的谢堂村,原名吉迁里,是谢氏的发祥地。后来因谢氏望族、三国魏典农中郎将谢缵的墓葬在此,加之黄河泛滥,谢缵公之三十三世孙谢权宗率部分谢氏族人从太康县城北百岗村迁来守墓,遂改名“谢堂家”,后简称为“谢堂”。该村村民全姓谢,两条主要道路分别命名为“肇基路”(始祖路)和“太傅路”(因谢安官拜太傅),八条巷子的巷名连起来是“六朝显族、名门世家、东山再起、宝树繁昌”,充满了深厚的家族文化意蕴。

五里口乡的小刘店村,是明朝年间刘姓父子三人从杞县东南六十里的刘庄迁居于此形成的。因西邻大刘店,且村民均姓刘,故得名小刘店。村里刘氏谱序字辈清晰,记载着家族的传承。

还有何楼村的得名,讲述的是明朝时期何姓与甘姓两家人深厚的友谊和患难与共的故事。甘姓始祖任明朝安居知府时受奸臣所害,带领全家逃到新郑,得到何氏一位官员的庇护,两人结拜。何氏甚至为此辞官,两家人一同来到太康西南三十五里处定居。起初甘氏因是“犯官”有所顾虑分居两地,后甘氏遇难,何氏建起楼房,甘氏家人又回到何氏处团聚,两姓共同繁衍,修寨防匪,附近其他姓氏也逐渐迁入,村庄遂以“何楼”为名。这个故事体现了重情重义、团结互助的精神。

马头镇的柳岗村,传说西汉末年此处为一土岗,刘秀被王莽追赶至此,藏身此处躲避过追杀,遂赐名“留爷岗”。因岗上栽满柳树,后人谐称“柳叶岗”,天长日久,简称为“柳岗”至今。旁边的吴庄村,则在明朝崇祯年间,由吴姓兄弟二人定居此地,以姓氏得名吴庄,曾因吴姓初到时开有菜园而被外人称为“吴菜园”,后经演变和官方命名,但群众仍习惯称吴庄。这体现了地名在官方与民间使用中的演变。

王集乡的不少村名也直接反映了建村姓氏,如李庄(李姓村民迁此建村)、田庄(清光绪年间田姓村民迁此建村,人丁兴旺)、韩楼(明洪武元年韩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建村,后人丁兴旺并建了楼)、赵楼(清代赵姓从太康县西赵楼迁此建村)等。张大庄则是明永乐二十年张李两姓迁居此地,最初形成张庄和李庄两个相距百米的小村,后村庄扩大连成一村,因张姓较盛故取名张大庄。这些名字记录下了拓荒者的姓氏,告诉我们最早是谁在这片土地上挥下了第一锄头,体现了宗族血脉的传承和繁衍。

还有因时代印记或美好愿望得名的。如何楼村的甘何两姓,在续谱排辈时约定用字上要有相同的字或对应的字,体现了两姓世代交好的深情厚谊。王集乡的张帝臣村,明洪武元年张姓在此定居,认为此地是风水宝地,希望将来出大官,有帝王之臣出世,故取此名,寄托了对人才辈出的殷切期望。丰收厅村(原名停灵峰,传说孔子七十二贤弟子曾从灵店路过停在此处高岗上),1984年更名为丰收厅,反映了人们对丰收的期盼。

✍️太康的一些村名直接来源于当地独特的地理特征或发生过的重要历史事件。

王集乡的石山村,以前有个大土堆,人们议论要起山了结果没有起来,成了个死土堆,后演变为死(石)山,现土堆已无。梅岗村,明洪武八年梅姓由外地迁来建村,因该处地势较高(人们称“凸”),故名为梅岗。坝王村,清道光元年王姓由外地迁来,在村头修一坝,故取名坝王。这些地名直观地记录了村庄的地理形态或人工建筑。

琅琊岗村的得名则很有趣:村里的人性格刚强好胜,为吓唬恶人而以“狼野岗”为村名,后来便起演化为琅琊岗。这体现了乡民豪爽甚至略带狡黠的智慧。葛岗村,传说原是一土岗,西汉年间王莽赶刘秀,刘秀路过此地休息将马拴在石磙上,王莽赶来时刘秀忙割缰绳骑马赶路,后来演变为葛岗。这记录了一段民间广泛流传的历史传说。

五里口乡的何楼村附近有一片白坡洼,因白坡寺建于此而得名。解放前,这里地势低洼,十年九涝,旱季则白茫茫一片盐碱覆盖。抗战时期国民党炸开黄河大堤,黄水过后在盐碱地上覆盖了厚厚一层淤土,压下了盐碱。当地老百姓的谚语“进了白坡洼,淹旱都不怕,淹了吃小鱼,旱了吃地梨,不淹不旱吃麦仁”,既道出了过去的艰辛,也体现了乡亲们的乐观精神。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兴修水利,整治土地,使白坡洼变成了“田成方、树成网、沟相通、路相连”的粮仓,这是太康人民艰苦奋斗、改造自然的生动写照。

✍️在太康,有些地名与历史名人和事件相连,值得人们铭记。

老冢镇谢堂村作为谢氏祖地,安葬着谢氏一世祖、三国魏典农中郎将谢缵。其墓碑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原碑为晋穆帝升平四年(公元360年)由曾孙谢万所立,现存墓碑为北宋神宗熙宁丁巳年(公元1077年)谢安21世孙谢文瓘重刻,是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谢缵在三国曹魏时期担任掌管农业生产、税赋的官员,教民嫁穑,种树艺桑,为曹魏的粮食供应和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这里已成为海内外谢氏宗亲寻根谒祖的圣地,体现了对先祖功绩的怀念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朱口镇戴河村(戴火神庙村)在清朝咸丰初年,为除匪患,由太康县令朱垲倡议筑寨。全村族人和邻村百姓共同努力修起了“临河寨”,寨墙高厚,设东西寨门,修建炮楼,铸造火炮。在寨主戴天山、戴天普的带领下,全村老少同仇敌忾,抗击土匪,保卫了一方百姓的平安。这个故事展现了太康人民团结一心、抵御外侮、保卫家园的英勇精神。

太康的这些村庄名字,单个看起来可能平平无奇,但把它们放到一块儿,就像一本厚厚的书,记录着咱太康的地理变迁、家族繁衍、历史事件和文化传统。这些老地名是咱太康人共同的记忆密码,是扎根在泥土里的文化。

下次您再从哪个村口路过,不妨琢磨一下它的名字,说不定就能听到一段沉甸甸的故事呢。这些老名字,值得咱每一个太康人记住,并且传下去。

来源:水滴石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