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不是绝症!美国心脏病学会:做好这5件事,心脏功能逐步改善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5 12:02 1

摘要:他不是怕累,是怕那种心口发紧、气上不来的感觉。他说,“心脏不像年轻时那样听话。”楼下邻居张阿姨听了,点头说自己也是,去年查出心脏功能不全,医生说是心衰,她愣了好几天,以为是绝症,后来才知道,其实不见得。心衰不是绝症,只要做对了事,心脏还是有机会缓过来的。

老楼不高,没电梯,住在五楼的老吴最近换了个习惯。以前下楼买菜总是一步三喘,现在他都提前准备好手推车,慢慢走,一边走一边数楼梯。

他不是怕累,是怕那种心口发紧、气上不来的感觉。他说,“心脏不像年轻时那样听话。”楼下邻居张阿姨听了,点头说自己也是,去年查出心脏功能不全,医生说是心衰,她愣了好几天,以为是绝症,后来才知道,其实不见得。心衰不是绝症,只要做对了事,心脏还是有机会缓过来的。

张阿姨换了她儿子给买的那台血压仪,每天早晚各量一次。她说不是怕血压高,而是怕心脏偷懒。她还特意记着医生说的那几件事,哪怕下雨天也不敢落下。她坚持吃药、限盐、控水、有节奏地走路,每晚睡前也会脚抬高一点。她不是盲目乐观,她是真的感觉自己比去年好多了。

美国心脏病学会列出的五件事,听上去不复杂,但做起来不容易。张阿姨最开始也抱怨,吃药吃得烦,盐也吃不进去味道,喝水还得掂量着来,心里总觉得委屈。可后来慢慢发现,身体没那么沉了,上楼也不是非得歇三次。她说,“不是病好了,是心脏没那么累了。”

她最早不懂“限钠”是什么意思,以为就是不吃咸的。后来她儿子在手机上查了资料,告诉她,限钠不是不吃盐,是要控制一天的总摄入量,绝大多数老人吃得都超标了,只是自己没感觉。

她听进去后,把家里那瓶酱油换成了低钠的,还学会看食品包装背后的含钠量。她说,“看懂了,才不会被忽悠。”

控水对她来说是个考验。张阿姨以前习惯喝水多,尤其口干的时候一杯接一杯。医生说她心衰的其中一个诱因就是体内水分潴留太多,心脏被泡在水里,怎么跳都累。

她开始每天用量杯倒水,严格控制总量,连吃水果也算进去。她一开始心里有点慌,总担心口渴难受。奇怪的是,慢慢适应后,反而觉得身体轻松,脚也不那么肿了。

走路她不是一开始就能每天坚持的。最早她一出门就累得气喘,走不了几步就坐下。后来她听了医生建议,每天定一个小目标,从50米开始,慢慢加。

她说,不是走得远才有效,是走得稳,有节奏,别让心脏忽上忽下。她还买了个便宜的计步器,每天看看自己走了多少步,也算有点成就感。“人活到老,心脏也得慢慢调教。”

她吃药格外认真。她说,吃药不是被动,是主动保护。她的药盒子分成了早中晚三格,还贴了标签。她最怕漏吃,怕药效上不来。她说,控制心衰不是靠一两次急救,是靠日复一日的坚持。她还跟老姐妹们讲,“吃药不是认命,是争口气。”

睡觉也成了她特别注意的事。她原来喜欢平躺,后来医生建议她稍微抬高头部,可以减轻呼吸困难。她一开始不习惯,总觉得像是病人睡法,后来慢慢适应了。

她说,有时候不是药起作用,是你的生活方式在悄悄改变你。她晚上尽量不喝水,白天分开时间喝。她发现,夜里不老起夜,睡得也踏实了。

她的儿子一开始不太理解,以为她是年纪大了怕死。后来他看到每次复查结果稳定,心脏功能没再恶化,才开始认真帮她记录,提醒吃药,还买了个电子秤帮她每天称体重。

体重变化其实是心衰的“晴雨表”,如果突然涨了两三斤,很可能是水分潴留在作怪。张阿姨也学会了看自己的数据,不再一问三不知。

她说,“心衰不是绝症,是个长期战。”她不再追求完全治好,而是希望慢慢稳定,让生活能自理,不拖累孩子。她也慢慢明白,保持心脏功能,就是给自己争一口气,也给家人减负。

她还学会了适当分餐,不一次吃太饱。她说,吃多了心脏负担重,饭后走一走,比坐着强。她开始自己做饭,不再依赖外卖。她说,“外面的菜看不见油盐,嘴是吃爽了,心脏却受罪。”

邻居们看到她变化这么大,也开始问她经验。她不藏私,总是说,“你别听别人说轻松,我做这5件事,哪一件都不是容易的。”她不是靠意志力,是靠习惯养成。她说,“开始是逼着自己做,后来是身体告诉你,这样舒服。”

她还主动去参加社区健康讲座,做了笔记回家给老伴念。她说,两个人一起做,比一个人坚持容易得多。她老伴原来不信这些,后来看到她状态越来越好,也开始跟着做饮食记录。“不是怕死,是怕拖着活。”

她说,心衰这病不是像感冒那样能一下子好,而是像养盆景,每天修一点、调一点,慢慢就有样子了。她把自己的药盒、记录表、血压仪都摆在餐桌边,每天吃饭前都当成仪式一样检查一遍。她说,“这是我自己的小战斗。”

她还提醒邻居们,不要轻信所谓的保健品,尤其是那些打着“强心”“补气”名号的。她说,真正有效的,是医生开的药,是自己做的选择,是每天坚持下来的好习惯。她还把自己吃过的药名、剂量写在日记里,说万一哪天送医院,孩子也能一眼知道她的情况。

她说,“人生下半场,不是拼谁命长,是看谁活得稳。”她不再追求“返老还童”,她要的是“平稳老去”。她说,心衰不怕,就怕你放弃了调整的机会。

她现在每年都去医院做心脏彩超,看数值有没有变化。她说不是迷信检查,而是想知道自己的努力有没有回报。她心里有数,“医生的话是一方面,自己的身体才是最终回答。”

她还记得医生说的那句话,“只要心脏还能跳,就值得你去呵护它。”她说,心脏不是机器,它会累,也会被照顾得越来越有劲。

她不是专家,也不是医生,但她做的每一件事,都在默默印证一个事实:心衰并不可怕,只要你给它机会,它就能慢慢回到正轨。

参考文献:

1.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老年人慢性心衰管理手册》

2.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心力衰竭防治指南(基层版)》

3. 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门诊病患管理记录

4.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衰门诊访谈整理

5.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权威发布《心力衰竭患者健康生活方式建议》

来源:金医生健康科普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