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胡杨一样扎根大漠的老兵精神是怎样炼成的?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5 08:00 2

摘要:9月13日,“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大型集中采访活动记者团走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在这片由老兵精神浇灌的土地上,探寻兵团人扎根边疆、屯垦戍边的感人故事,见证初心枣园在万古荒漠中创造的绿色奇迹。

中国网9月15日讯(记者 高霈宁)9月13日,“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大型集中采访活动记者团走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在这片由老兵精神浇灌的土地上,探寻兵团人扎根边疆、屯垦戍边的感人故事,见证初心枣园在万古荒漠中创造的绿色奇迹。

穿越死亡之海的忠诚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和田纪念馆内,一件件斑驳的文物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1949年12月5日,为粉碎国民党残余势力与民族分裂分子在和田策划的暴乱,第一野战军一兵团二军五师十五团的1803名官兵奉命从阿克苏出发,徒步穿越“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他们用18天时间疾行1580里,创造了史无前例的进军纪录。解放和田后,战士们因为“一道命令”永远留在这里。本着不与民争利的原则,他们将开垦出的4.5万亩土地全部无偿捐献给地方,选择到更艰苦的地方继续屯垦戍边。

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和田纪念馆。记者高霈宁 摄

四十七团党委常委、副政委赵敏表示:“老兵精神的核心是忠诚担当、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他们放弃内地舒适生活扎根边疆,践行‘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誓言。”

右一为四十七团党委常委、副政委赵敏。

退休职工雷建民的父亲就是当年穿越沙漠的老兵之一。他向记者说,“父亲和战友们喝着盐碱水,拿起坎土曼,住着地窝子,艰苦创业奋斗,就是为了让新疆各族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后来雷建民回到四十七团,接过父亲手中的坎土曼,坚定了“把沙漠变成良田”的决心。

沙漠中的绿色奇迹

距离纪念馆不远处的224团初心枣园,展现了老兵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虽然224团成立仅21年,却已在万古荒漠戈壁中探索出一条红枣种植之路,引导带动了新疆红枣产业规模化发展。

团场采用密植模式和水肥一体精准调控等四大种植技术,形成覆盖全周期的科学种植体系。224团党委常委、副团长方泽介绍说,“我们团现已建成红枣林13万亩,年产干枣稳定在7.8万吨左右,‘和田玉枣’这一品牌享誉全国。”

初心枣园树上结出的红枣。记者高霈宁 摄

红枣产业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更成为促进兵地融合、民族团结的纽带。224团每年稳定吸纳皮山、墨玉等县乡外来务工人员20万余人次,劳务费支出超亿元,推动541户务工家庭签订长期劳务合同,568名务工人员子女实现就近入学。

老兵精神生生不息

老兵精神在一代代兵团人身上延续。四十七团医院副院长艾乐松在2014年作为西部计划志愿者来到兵团,服务期满后选择留下。他表示,“在老兵精神感召下,我毅然留在沙漠边缘的基层医院,像沙海老兵一样,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从沙海新兵到戍边卫士的蜕变。”

224团二连“两委”委员杜泽维作为新生代兵团人称:“我们既要传承老一辈兵团人的精神,更要从沙海老兵事迹中汲取力量。他们用青春与汗水在戈壁荒滩上开创了团场从无到有的奇迹。”

电商主播张银银既是兵团职工,也是利用新媒体推广特产的主播:“我们新一代职工像胡杨一样坚守在这里,不仅用心种好枣,更通过电商平台,把兵团优质产品和艰苦奋斗的故事讲述给更多人。”

站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历史节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的老兵精神愈发熠熠生辉。从解放和田的峥嵘岁月到沙漠变绿洲的发展奇迹,从屯垦戍边的忠诚坚守到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兵团人用热血和汗水在天山南北谱写了壮丽华章,将继续为边疆的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编审:蒋新宇 申罡

来源:中国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