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家好,我是神话居士,我们今天开始用文字版的方式介绍一下弘一大师李叔同的故事。在我国近代史上,他是一位值得人们怀念和思考的人物,从一个风流倜傥的翩翩富家公子,再到光彩照人的艺术大师,最后步入清冷孤寂的佛门落发为僧,真可谓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有一首《送别》的歌曲
大家好,我是神话居士,我们今天开始用文字版的方式介绍一下弘一大师李叔同的故事。在我国近代史上,他是一位值得人们怀念和思考的人物,从一个风流倜傥的翩翩富家公子,再到光彩照人的艺术大师,最后步入清冷孤寂的佛门落发为僧,真可谓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有一首《送别》的歌曲,歌词就是李叔同所作: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每当我们听到这首歌曲时,弘一法师李叔同那副神情矍铄而慈祥的面容,就会浮现在眼前。李叔同在出家之前,就是我国近代艺术的先驱享誉当世。他在诗词、书法、篆刻、音乐、美术、戏剧等文化领域,创造了多项第一。比如他是第一个留日学习油画者,是第一个在国内开设西洋美术史课程,并且自编讲义者。也是第一个在美术教育中使用裸模者,是第一个以一己之力创办了我国第一份音乐刊物者。他还是中国话剧的首创者,也是国现代版画艺术最早的作者和倡导者。严格说起来,中国传统绘画改良运动的倡导者,应该推李叔同为第一人。
然而李叔同对自己的上述成就,非但不屑一顾,甚至讳莫如深。他曾经援引古代先贤说的诗句:“一事无成人渐老”,“一钱不值何消说”,自号为“二一老人”。就是这样一位儒雅多才的翩翩公子李叔同,却在人生得意之际,突然改变了生活方向,从滚滚红尘中抽身而去,以另外一种身份登上了历史舞台。除了三衣破衲和一肩梵典之外,了无余物。他持律精严,甘守枯寂,成了律宗高僧弘一法师。若非大彻大悟大智大勇之人,谁又堪能为之?这种坚毅的人格,令人颇为赞叹。
周总理曾经对曹禺说:“你们将来如要编写《中国话剧史》,不要忘记天津的李叔同,他是传播西洋绘画、音乐、戏剧到中国来的先驱。”鲁迅曾经评价李叔同的书法:“朴拙圆满,浑若天成。得李师手书,幸甚!”赵朴初写了一首诗赞叹道:“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林语堂说:“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张爱玲说:“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转围墙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
我们下面开始介绍弘一大师李叔同,他的祖籍是浙江平湖,李叔同在天津考县学时的考卷上,填写的是:“祖父李锐,叔祖父李锟,父亲李筱楼,以及他自己的名字李文涛,李文涛是谱名。”李叔同的祖父李锐善于盐业经营,到了他父亲李筱楼这一辈,李家已经成为天津盐商界的巨富之一。
李叔同的父亲李筱楼,出自瑞安孙渠田学士门下,在清朝同治四年,也就是1865年的时候,大器晚成的李筱楼,先是考取了举人。接着又在乙丑科会试中以第七十名的成绩,与同出瑞安孙渠田学士门下的李鸿章,以及桐城吴汝纶成为了同年进士。李筱楼曾经担任过吏部主事,但没过几年时间,他就辞去了官职,继承父业从商,经营盐业。李筱楼有一种善于筹划的本领,不仅在河南内黄县有盐引地,当时还在天津的粮店后街,设有供应皇宫中物用品生意的“桐达钱铺”,被时人称为“桐达李家”。
此外李筱楼还在上海申生裕钱庄设有柜房,李筱楼将他家的产业和财富推向了顶峰。李筱楼晚年乐善好施,在60多岁时,他在孙家胡同,创办了一个名为“备济社”的慈善团体。向贫民施舍衣、粮、棺木。每年秋末冬初,他会派人到乡村查看穷苦人家的情况,根据人口发给票据兑换现钱。还设有义塾,收留乞丐等等,在津门一带,李筱楼被人们称作“粮店后街李善人”。
李筱楼对于阳明心学,身体力行,尤其喜欢参禅论道。曾经书写一副对联曰:“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并将他的住宅命名为“存朴堂”。李筱楼除了元配妻子姜氏外,还纳有郭氏、张氏和王氏三位侧室。姜氏所生长子叫做李文锦,婚后育有一女一子,就早早去世了。李筱楼的第一侧室郭氏没有生育,常年诵经念佛,终年八十六岁。
李筱楼的第二侧室张氏,生次子李文熙,比李叔同年长十二岁,张氏早年去世。第三侧室王凤玲,也就是李叔同的生母,她生于1860年,粗通文字,笃信佛教。因为李叔同的大哥李文锦不幸夭折,古人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李筱楼担心次子李文熙身体羸弱而寿命难长,会使李家香火断绝,于是他就在光绪五年六十七岁高龄时,又纳家中使女王凤玲为第三侧室。到了第二年光绪六年庚辰龙年,也就是1880年的农历九月二十日,上午辰时,李叔同生于天津李宅。李筱楼根据“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成语,为其取名为李成蹊,学名李文涛,字叔同。
李叔同出生时,他的父亲68岁,母亲只有20岁。相传在他降生的那一天,发生了两件有趣的事情:一是有一只喜鹊嘴里噙着松枝送到了房内。大家都认为这是佛赐祥瑞。二是有许多捕卖鱼虾的商贩拥上门来,李筱楼晚年得子,十分高兴,就全部买下放生。以后每逢李叔同的生日,家中都会放生表示庆祝。李叔同的父母都笃信佛教,他的大娘郭氏也是虔诚的佛教徒,李叔同跟她学会了念诵《大悲咒》《往生咒》等等。到了1882年,李叔同三岁了,他的父亲李筱楼购置了天津河东区,山西会馆南路的一处新居,全家人迁居到了那里。
李筱楼新买的这处建筑,由四个院落构成,呈“田”字形布局。如同当时天津的大多数巨商富贾一样,在李家院内也有一处西洋式建筑,就是那间高台阶的“洋书房”,书房内还摆放着一架当时非常少见的钢琴,据说是由奥匈帝国驻天津领事赠送的,还有用红木打制的书柜、写字台等家具,足以可见李家当时的富贵。
到了光绪十年,也就是1884的八月,李筱楼因为年高体迈,腹泻不止,老人家预感自己不行了,于是就延请高僧念诵《金刚经》。到了初五日,在诵经声中安详而去,享年72岁。李筱楼出殡之时,北洋大臣李鸿章负责“点主”,另一名清朝武官叫做马三元,担任“报门”,仪式举办的隆重而气派。
李家大办丧事,自然会请僧人举行佛事,包括施食、放焰口。李叔同那个时候才五岁,觉得一切都很新鲜,后来他还经常和家中小孩模仿放焰口,一起玩游戏。在玩的时候,他自己披着床单,扮演大和尚念经。后来人们回忆起这些往事,都说冥冥之中,似乎很多事情都是有兆头的。因为李筱楼的长子李文锦早年就亡故了,因此李筱楼去世后,“桐达李家”就由年仅十六岁的次子李文熙负责掌管。李叔同从六七岁开始,就跟着年长自己12岁的兄长李文熙读书,学习日常礼仪。李文熙对他的教导很严格,日常功课不得马虎。
李叔同到了七八岁的时候,有一位曾经在普陀山出家的王孝廉,回到了天津老家,居住在无量庵。李叔同经常跟随家中的大人到无量庵去,听王孝廉讲一些儒佛之理。这些无意中接受的教育,对李叔同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多年以后,李叔同曾经对朋友讲:“我七八岁时,就有无常苦空之感”,乳母刘氏经常告诫他:这不是一个小孩子应该想的事情。
可能正是因为如此,李叔同才会在少年时,就写出了“人生犹似西山月,富贵终如草上霜”的诗句。另外,二哥李文熙把《百孝图》《返性篇》《格言联璧》等作为他的课程。李叔同都能琅琅背诵。在这些指定的教材中,他对《格言联璧》情有独钟,可谓百读不厌。常言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李叔同的生母王凤玲,以及乳母刘氏,他们经常借助古代先贤的诗句,教导李叔同从小就要注重生活的细节。比如《名贤集》当中的:“高头白马万两金,不是亲来强求亲。一朝马死黄金尽,亲者如同陌路人。”又比如:“人贫志短,马瘦毛长。”等等,李叔同虽然年龄小,也颇能理解其中的含意。
到了1887年,李叔同8岁了,他正式拜常云庄先生为师,开始攻读《四书》《孝经》《左传》《尔雅》等等,同时还学习书法、金石等技艺。除了日课之外,李叔同还跟随大侄媳妇王氏,也就是他的长兄李文锦儿子的妻子,学习过准提咒,并且学明代思想家袁了凡记录“功过格”。所谓记“功过格”的方法,就是将自己平时的言行,分别出善恶,每天加以记录,来考查功和过。袁了凡认为:一个人的寿夭、贵贱和吉凶,虽然都是定数。但也可以通过后天的为善去恶,加以调整。
李叔同到了十几岁时,逐渐开始对社会和人生形成自己的看法。他发现二哥文熙是一个很现实的人,在待人接物时,对人的礼貌程度,往往根据对方的身份和地位而有所不同。他的心里就有些愤世嫉俗,偏要反其道而行之。他对贫贱者敬待之,对富贵者轻视之。如果遇到不平之事,情绪往往比较偏激逆反。此时年幼的李叔同,就特别喜欢养猫,以至于敬猫如敬人。即使长大后,李叔同喜欢养猫的爱好也未稍改。姜丹书在《追忆大师》中曾经写道:“上人年少时,甚喜欢猫,故畜之颇多。在东京留学时,曾发一封家电,问猫安否?”
到了1892年,李叔同13岁了,他除了继续学习《尔雅》《说文解字》等等,也学习训诂之学,训诂学是研究传统古书中词义的学科,是传统语文学的一个分支。李叔同还开始临摹学习篆书、隶书。比如临写《张猛龙碑》《张迁碑》《龙门二十品》等等,他还反复学习过清代刘墉和明代文徵明等人的书法作品。就这样李叔同经过七八年的时间,按照当时常规儿童的教育方法,不仅学习了中华蒙学经典,熟悉了圣贤教诲,还兼习书法,使他在经史诗文等诸方面,具备了扎实的功底,为将来走向社会“文章惊海内”奠定了基础。
然而自从父亲李筱楼去世后,“桐达李家”的经济状况也日渐衰落,家人去世的这些变故,都让年幼的李叔同经常产生人生无常之感。到了1895年的夏天,十六岁的李叔同考入了天津城西北,文昌宫旁边的辅仁书院,开始学习八股文。由于李叔同在考入辅仁书院之前,已经饱读经史诗文,很有根底,因此他每次考作文,感觉纸短文长,意犹未尽,他就在考卷一格中,改成书写两行交卷,因此博得了“李双行”的美称,成绩常常名列前茅。
李叔同出生于进士之家,对于经商却没什么兴趣,他将读书、制艺、书法,作为自己的仕进之阶,笔耕不辍。人生能够遇到德才兼备的良师益友,也是一种缘分。李叔同青少年时代师从赵元礼、唐静岩、严修等人学习,对于李叔同的进步和成长,影响深刻。赵元礼,字幼梅,号藏斋,天津人,学识渊博,诗书兼善。赵幼梅原本是李叔同父亲生前的好友,与华世奎、孟广慧、严修并称为“津门四大书家”。李叔同受教于赵幼梅先生,不仅打下了深厚的文学功底,也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缘,他一生都和赵幼梅先生,保持着非比寻常的师生友谊。
李叔同的书法篆刻,主要得益于唐静岩先生的教育指导。唐先生字毓厚,是安徽太湖人,精通岐黄之术,早年在山西为官,晚年客居津门,以行医为业。好了,我们今天就暂时聊到这里,感谢您的收看!
来源:神话居士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