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处粤西北的梅州,是客家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素有"世界客都"的美誉。这里青山环抱、绿水蜿蜒,千年迁徙历史孕育出独特的人文风情。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与客家人"靠山吃山"的生存智慧,共同孕育出众多独具风味的物产。如果说要介绍梅州的特产有哪些,那实在介绍不过来,下面,我
地处粤西北的梅州,是客家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素有"世界客都"的美誉。这里青山环抱、绿水蜿蜒,千年迁徙历史孕育出独特的人文风情。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与客家人"靠山吃山"的生存智慧,共同孕育出众多独具风味的物产。如果说要介绍梅州的特产有哪些,那实在介绍不过来,下面,我只能简单为大家介绍五种梅州土特产。
一、大埔乌龙茶
大埔乌龙茶,产于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属于中国六大茶类之一,在乌龙茶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凭借独特的风味和卓越的品质,大埔乌龙茶获得了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的认证,在茶界声名远扬,成为梅州一张亮丽的特产名片。
大埔茶叶的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千年之前,在明清时期,大埔西岩山茶就已经跻身梅州八大茗茶之列。一代又一代的茶农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积累了丰富的种茶和制茶经验,使得大埔乌龙茶的技艺不断传承和发展。经过漫长岁月的沉淀,大埔乌龙茶形成了独特的 “清花蜜香”,这种独特的香气,是大自然的慷慨馈赠,也是茶农们智慧的结晶。
大埔乌龙茶之所以拥有独特的风味,离不开其复杂而精细的制作工艺。从采摘开始,茶农们就十分讲究,只选取优质的鲜叶作为原料。采摘回来的鲜叶,要经过萎凋、摇青、炒青、揉捻、烘焙等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制茶师傅精准把握时间、温度和力度,稍有偏差,就会影响茶叶的品质。经过这一系列工序制作出来的大埔乌龙茶,条索肥壮紧结,饱满光滑匀整,色泽乌褐油润,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
当你冲泡一杯大埔乌龙茶时,一股浓郁的花蜜香味扑鼻而来,这种香气清香天然,持久不散,让人心旷神怡。茶汤橙黄明亮,略显金黄,犹如琥珀般诱人。品上一口,醇厚甘润的滋味在舌尖蔓延,浓醇鲜爽,回味甘甜。大埔乌龙茶不仅口感上佳,还具有丰富的保健功效。它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成分,常饮能够提神益思,降低胆固醇,对身体健康大有裨益,不愧是饮用保健的纯天然 “绿色食品”。
二、留隍云片糕
留隍云片糕,也叫 “夹心糕”,是丰顺留隍地区极具代表性的汉族特色糕点。它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美好的寓意,深受当地及周边地区人们的喜爱,成为留隍特产中的佼佼者。
留隍云片糕的历史颇为有趣,相传在清康熙年间,留隍有一位秀才连续五次参加科举考试都名落孙山。到了第六次赶考时,他的妻子为了给他节约盘缠,特意将糯米磨成粉状,加入糖和少许水,蒸制成米糕让他充饥。没想到,这次秀才竟然考中了举人。这件事传开后,乡里人纷纷效仿制作这种米糕,并认为 “糕” 与 “高” 同音,吃了可以带来步步高升、飞黄腾达的好兆头。从此,留隍云片糕便逐渐流传开来,成为人们寄托美好祝愿的象征。
留隍云片糕在制作过程中十分讲究。首先,要挑选优质的糯米,将其磨成细腻的米粉。然后,掺入猪油、白糖、榛糖、芝麻、榄仁等多种配料。这些配料的比例经过了无数次的尝试和调整,每一种都为云片糕独特的口感贡献了力量。接着,将调配好的原料装盘、压实,再进行蒸熟、切片,最后进行包装。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制作者精心操作,才能制作出片薄、色白,质地滋润细软,犹如凝脂般的留隍云片糕。
当你打开一块留隍云片糕,那雪白如云的颜色,会瞬间吸引你的目光。紧接着,一股清香扑鼻而来,让你迫不及待地撕下一片送入口中。云片糕就像雪花一样在口中溶化,轻轻一嚼,清甜细腻的口感在口腔中散开,让你陶醉不已。留隍云片糕不仅可以直接食用,还可以作为茶点,与一杯香茗搭配,享受一段惬意的下午茶时光。
三、老鼠粄
老鼠粄,这名字听起来有些奇怪,却是客家小吃中的一道独特风景线。它源于广东梅州大埔一带,因为形状两端尖,酷似老鼠,而客家人习惯将粉称为 “粄”,所以得名老鼠粄。后来,老鼠粄传播到台湾、香港等地,在不同的地方有了不同的名字,但不变的是其独特的风味。
老鼠粄在客家地区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虽然名字里有 “老鼠”,但与老鼠没有任何关系。关于它最初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已经难以考证。然而,这并不影响它在客家人心中的地位。经过代代相传,老鼠粄的制作工艺不断完善,成为了客家人餐桌上的常客,承载着客家人的饮食记忆。
老鼠粄的制作过程看似简单,实则需要一定的技巧。首先,将粘米用冷水浸泡几个小时,让米粒充分吸收水分。捞起滴干后,磨成细腻的米粉。接着,用开水将米粉拌和,反复揉搓,直到米粉团达到适度的韧性。然后,将特制的 “千孔粄擦” 架在锅上,把米粉团压在粄擦上,用力来回摩擦,一条条 1 - 2 寸长的粄条就会掉进锅中。待粄条熟后浮上水面,捞起放在冷水中浸泡,冷却后再捞起晾干,老鼠粄就制作完成了。
老鼠粄的吃法丰富多样。可以将晾干的老鼠粄放入沸水中煮熟,加入鸡汤、瘦肉、虾仁、青菜等食材,煮成一碗热气腾腾的老鼠粄汤,口感鲜美,营养丰富。也可以将老鼠粄进行炒制,搭配鸡蛋、豆芽、韭菜等,炒出的老鼠粄香气四溢,别有一番风味。
四、五华菩米
五华菩米,也称熟米,是五华地区特有的一种主食大米。它由稻谷经过熟制、晒干等多道工序精制而成,在外观和口感上都与普通生米有所不同,具有独特的魅力。
关于五华菩米,有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客家先民来到五华琴江两岸定居后,由于粮食紧缺,经常面临饥饿的威胁。有一年,一位年轻的少妇在半成熟的稻田里摘禾穗时,向一位老太婆诉说了家中老娘三天没饭吃的困境。老太婆告诉她,将刚摘下的禾穗煮熟后再舂米吃,就不会引发疾病。少妇照做后,果然平安无事。后来,人们发现这个方法可以解决粮食问题,并且得知那个老太婆长得像观音菩萨。为了纪念观音菩萨的救命灵方,乡亲们就把这种熟制的稻谷叫 “菩谷”,其米叫做 “菩米”。
制作五华菩米的过程较为繁琐。首先要选取优质的稻谷,将其进行熟制处理。熟制的方法有多种,不同的方法会对菩米的口感产生一定的影响。经过熟制后的稻谷,再进行晒干,然后碾去谷壳,就得到了菩米。与普通生米相比,菩谷谷壳更容易碾去,而且菩米质地坚韧,不易断粒,从体积上看,菩谷的出米率比一般稻谷要高。
五华菩米的吃法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用来煲粥,用菩米煲出的粥,米香浓郁,口感软糯,营养丰富,是一道深受人们喜爱的早餐。此外,菩米还可以用来制作 “炒米橙”,这是客家人传统的爆米花,香甜可口,是孩子们喜爱的零食。
五、客家娘酒
客家娘酒,是客家原住民用糯米酿造的一种黄酒。在梅州地区,它被亲切地称为 “老酒”,是一种深入民心的民间饮品,不仅具有独特的风味,还承载着丰富的客家文化。
关于客家娘酒的起源,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一千多年前,一群中原妇女南迁到石壁时,因劳累昏睡在深山野岭中。一位长者用糖米酿成的酒娘唤醒了她们,并传授了酿造方法。从此,客家酒娘便在石壁世代相传,成为客家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客家娘酒的酿造过程遵循传统工艺,以天然微生物纯酒曲发酵而成,不添加酒精和任何添加剂,是纯天然的绿色饮品。酿造时,首先要挑选优质的糯米,将其浸泡、蒸熟。然后,将蒸熟的糯米与酒曲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放入容器中进行发酵。在发酵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温度和湿度,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香甜醇厚的客家娘酒就酿造完成了。
客家娘酒香气浓郁,乙醇含量低,具有多种保健功效。它能帮助血液循环,养血养颜、舒筋活络,是客家人长年常用的滋补品。在客家人的生活中,娘酒的用途十分广泛。可以直接饮用,感受其醇厚香甜的口感;也可以与鸡等食材一起煲,制作成娘酒鸡。娘酒鸡气味甘醇,具有温中驱寒、养血美颜、强身健体的功效,是客家人坐月子时恢复元气、补托身体、催奶的最佳食品。此外,在客家人的各种节日和庆典中,客家娘酒也是必不可少的饮品,它不仅是一种美味,更是客家人联络感情、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行走梅州,发现这些特产早已超越食物本身,成为客家人坚韧、智慧、感恩的精神图腾。当你捧起茶碗,咬下米糕,那些藏在滋味里的千年故事,正等待着与每个有缘人细细诉说。这或许就是最动人的中国味道——用最朴素的食材,酿出最深厚的情意。
来源:小花美食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