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是显然,当米速七激进版将数百万元赛车才有的2秒百米加速体验拉低到几十万元车型的时候,那些迷恋速度与激情的年轻人,最经不起这样的诱惑。
校尉出品、必属精品!
本号为公众号《校尉讲武堂》在头条的主账号,此外别无分号。
周六晚首次在西瓜视频直播,感兴趣的朋友不妨过去看看。
好莱坞电影中,有个著名的《速度与激情》系列,一共拍了11部,其中最经典的就是第七部,简称速7。
校尉不知道,某造车新势力将主打车型命名为苏七,是隐喻其一直宣传的“速度就是信仰”,还是纯粹的巧合。
但是显然,当米速七激进版将数百万元赛车才有的2秒百米加速体验拉低到几十万元车型的时候,那些迷恋速度与激情的年轻人,最经不起这样的诱惑。
校尉年轻时,也迷恋过速度带来的激情,不仅追捧电影,更乐于实践。
遗憾或者说幸运的是,当年买不起车,自然更没条件飙车,只能利用长假,一个人躲在单身宿舍内,在电脑上通关赛车游戏,用一次次现实世界无法完成的急速漂移、一次次现实世界无法实现的腾空飞跃、一次次现实世界无法承受的猛烈撞车,来激发与释放体内过剩的荷尔蒙。
正因人类尤其是年轻男性对于速度与激情的天然向往,不管是电影世界的《速度与激情》,还是虚拟世界的赛车游戏,亦或是封闭赛道的F1大赛,以及现实社会中的飙车党,都拥有极其顽强的生命力。
老杜都爱飙车,更何况我等
区别在于,前面三个并不会给普通人的生活带来安全隐患,因而都是合法的,后者危及公众安全,因而是非法的。
早在工业革命之前,人类便将骑马带来的飞驰感当成最大的乐趣与挑战。而自工业革命开启汽车时代之后,历代车企,从来都是把加速能力当成最大的卖点,以彰显自身强大的研发能力,以及附加其上的品牌价值。
而他们最主要的比拼方式,是精心打造专门的赛车参加F1比赛,而非把普通人的日常用车变成赛车。
将日常用车与赛车分开,是法律的需要,属于社会伦理;混淆日常赛车与赛车的界限,则是商业的需要,属于资本话术。
经过长期的实践,法律与商业、社会伦理与资本话术最终达成了默契的妥协:车企可以宣传加速能力,动力强劲的跑车也可以向民间出售,但通过设定价格门槛,跑车却只能在顶级豪门的小圈子里面流转。
虽然现实世界的飙车党,在很大程度上,肯定是受到了电影、游戏、F1赛车以及车企宣传的影响,但只要维持超强动力车型的稀缺性,它们就不会对公众交通安全造成太大的影响。
再说句不好听的话,即便这些豪门子弟将速度与激情复制到现实生活中,一旦出事,他们也赔得起。
但用相对低廉的价格向普通人普及赛车级别的车型,却会带来巨大的社会公共安全隐患。
老车企并不傻,如果高端动力车型大规模普及,价格完全能够降下来,他们为什么不做?
一是高价格产生高利润,车卖得少,钱未必会少挣。
二是高价格产生高品牌溢价,跑车卖得越贵,其余车型的利润空间越大。
三是担心安全,钢铁猛兽卖得越多、越向普通人渗透,发生恶性事故的概率越大。
在社会责任、法律风险与长期利润之间,老车企保持了冷静、守住了边界。
不过如此一来,就留下了跑车平民化的蓝海市场空间。
对某些杀入新能源车赛道的造车新势力来说,他们也许是没有领悟到跑车豪门化的真谛,也许是被跑车平民化的蓝海所吸引,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这片蓝海之下的安全风险与道德界限。
跑车需要的是速度与激情,平民日常用车需要的是安全与可靠。肆无忌惮地将跑车平民化,并在忽略安全风险的前提下进行大范围的宣传,不是对消费者负责,而是拿消费者当小白鼠。
在燃油车时代,法律容忍车企宣传动力、法律允许合法赛车,是因为需要通过这种模式,来刺激车企加强研发,推动发动机、车辆操控、燃料等方面的技术提升,而不是为了在民间大面积普及普通人根本控制不了超强动力赛车。
尤其是新能源车普及后,车辆的提速能力已经与发动机技术、燃料技术脱钩,只是纯粹的电力应用技术。相比核动力航母、超高压输电,普通小车上的电池动力技术,本身没太大难度,根本不值得吹嘘。
从能源革命的角度看,以电池为动力源的汽车,与用燃油为动力源的汽车,根本就是两个时代的产品。
因此,用电车与传统燃油车比提速能力,就好比用机枪与弓箭比射速、用导弹跟投石器比射程,本身就是耍流氓!
真要说电池技术、动力技术,几家新能源大厂的实力,肯定要远超新势力,为什么人家不将提速能力作为卖点?
因为业内人士都知道,提速能力达到百米10秒以内,就已经失去了社会应用价值:在正常的民用公路上,难不成你还想开着汽车起飞?
除了被速度与激情刺激得满脑子都是荷尔蒙、随时准备在异性面前耍酷的青少年,但凡是正常的消费者,应该都不会选择这样的车型,更不会在普通公路上将它们当赛车开。
因为对普通人的日常用车需求来说,这种超强的加速动力,纯粹就是一把不受控制的屠龙宝刀,看似很漂亮,实际很危险。
说白了,别的车商不是看不到这个蓝海,只是不愿或者不敢通过这种方式挣钱!
正因难度小,所以个别造车新势力才能打破其实原本就不存在的技术门槛,以及造车老势力默默遵守的道德伦理底线,将超过普通人控制能力也超过普通人应用需求的动力赛车,向普通消费者普及。
当然,从技术的角度讲,电车加速并非一无是处。比如在无人化战争的战场上,无人车、机器狗等无人化装备,就都有需要急剧提速的应用场景。
但这并非普遍性的民用需求,即便在战场上,也只是极偶然的情况才要用到,大多数时间,无人装备都在低速行进。因此,要试验这种技术,用无人车、机器狗就足够了,完全没必要拿普通民用车当试验品。
关于新能源车的速度需求,尤其是极端提速能力该不该限制,到这里基本说清楚了。
下面咱们说第二个问题,智驾该不该搞。
先说结论,必须要搞。
前面说了,民用车辆完全没必要搭载过于先进的加速技术,但在军事场景中,这种技术依然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因此,加速技术要搞,但民用车辆一定要限制甚至杜绝使用。同理,智驾也要搞,但在向民用转化尤其是大规模普及的时候,一定要慎之又慎。
但相比应用场景非常有限的极限提速,在未来的无人化战场上,智驾乃是根本。
可以想象,任何一种无人化装备的正常使用,都无时无刻离不开自动驾驶功能。
尤其是在复杂地形,比如山区、城市、地下坑道等作战场景中,在远程通信被阻断的情况下,人工智能驱使下的智驾技术,与侧重于战场恶劣环境下短距离通信的5G技术,就是无人化战争的两大技术保证。
校尉说过,未来的无人化战争,应该是高度智能化、去中心化的战争模式。
在人工智能的辅助下,只要提前设定好作战要求,无人化装备就可以自行编组、自行分析战场态势、自行分配作战任务,并且任何一台装备都可以随时变成一线指挥中心。
这就好比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集合起来是正规化的野战军,打散之后依然是一个个紧密协作、高度联动的战斗小组。
而要实现这一切,就要让无人化装备有序、有效地动起来,这就离不开智驾技术的支撑。
比如对环境的探测、识别、分析,以及基于环境分析基础上的行进路线选择、行进模式选择、行进路线分配、作战任务配属,便都属于智驾技术。
显然,相比在实验室、赛车场就能搞定的提速试验,智驾技术,需要更多、更广泛、更复杂的实际应用场景支撑。
只有依托几乎无穷无尽的民用场景,才有可能发展出适应各种复杂战场环境的军用智驾技术。
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得更长远一些,放到看似遥不可及实际随时可能实现的太空时代,不管是人类必须进入深度休眠的星际穿越,还是太空无人飞船、太空无人车在陌生星球的探险,同样离不开智驾技术。
因此,在民用车辆的发展上,提速能力应该有所限制,但智驾技术一定要大力推动。
当然,前提依然是保证安全。
来源:校尉讲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