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几何时,哪吒汽车宛如国产新能源赛道上横空出世的“黑马”,以雷霆之势震撼业界。2022年,它凭借全年超15万台的交付成绩,一举超越蔚来、小鹏、理想,荣膺新势力销冠,成为首个叩响这一里程碑大门的品牌。
曾几何时,哪吒汽车宛如国产新能源赛道上横空出世的 “黑马”,以雷霆之势震撼业界。2022年,它凭借全年超15万台的交付成绩,一举超越蔚来、小鹏、理想,荣膺新势力销冠,成为首个叩响这一里程碑大门的品牌。
彼时的哪吒汽车,坐拥360、宁德时代等巨头资本注入,更有国资力量背书,三年内豪掷近200亿资金,看似攥着一副足以制霸市场的 “王炸” 牌局。
然而命运的轨迹急转直下。2024年,降薪裁员的阴霾笼罩企业,工厂生产陷入停摆困境;步入2025年,研发团队与供应商集体围堵总部,CEO滞留英国的消息不胫而走,将其推入破产审查的舆论漩涡。
曾经凭借 “土狼战法” 在市场上披荆斩棘的哪吒汽车,缘何从巅峰跌落?外界众说纷纭,有人直指低价策略带来的市场反噬,有人质疑其品牌定位模糊混乱,甚至 “5亿换 logo” 的争议传闻也甚嚣尘上。
但追根溯源,或许还要从创始人团队独特的 “双驾马车” 模式说起,探究其背后更深层次的战略、管理与市场因素,揭开这场跌宕起伏商业故事的真相。
(一)低价冲量: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在新能源汽车的激烈赛道上,创始人方运舟与CEO张勇组成的 “黄金搭档”,曾为哪吒汽车书写辉煌篇章。
方运舟作为深耕技术领域的老将,主导研发的奇瑞首款纯电动车,展现出深厚的技术底蕴;张勇则凭借过人的营销天赋,以 “农村包围城市” 的 “土狼战法”,将北汽 EC 系列打造成现象级爆款产品。
2018 年,二人携手开启创业征程,以 “极致性价比” 为利刃切入市场。
首款车型哪吒N01一经推出便引发轰动,补贴后5.98万的亲民价格,搭配 “6万级续航超300公里” 的硬核配置,迅速占领共享出行市场,助力哪吒汽车在2019年跻身新势力第一梯队。
此后,哪吒V延续 “加量不加价” 策略,2021年销量逼近5万台,一举摘得纯电SUV销冠宝座。
恰逢《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大卖,哪吒汽车巧妙借势,喊出 “我命由我不由天” 的激昂口号,成功从 B 端市场迈向 C 端,最终在 2022 年登顶新势力销冠,迎来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
(二)高端化冒进:放弃主食,追逐甜点
当新能源补贴政策在 2022 年骤然退坡,哪吒汽车赖以生存的低价策略瞬间失去锋芒。曾经以性价比称霸市场的哪吒 V,在比亚迪 “刀片电池” 技术与五菱极致成本控制的双重围剿下,10万级市场份额被无情蚕食。
面对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哪吒汽车却贸然选择 “弃低冲高”,推出定价30万级的哪吒S和哪吒 GT,试图摆脱 “网约车专属” 的固有标签。
这场豪赌最终演变成战略泥潭。品牌定位的混乱如雪球般越滚越大:
过度依赖 B 端市场的60%销量占比,让消费者心中 “廉价网约车” 的刻板印象根深蒂固;而高端车型年销量不足2.5万台的惨淡数据,暴露了其技术底蕴与品牌溢价能力的严重不足。
与【蔚小理】相比,哪吒汽车研发投入仅为对手的十分之一,既缺乏支撑高端化的核心技术,又在匆忙转型中丢失了性价比基本盘。
正如内部员工所言,这无异于 “放弃主食,追逐甜点” 的致命误判,让哪吒汽车在市场浪潮中逐渐迷失方向,陷入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
哪吒汽车的困境,恰似国产新势力集体焦虑的缩影。新能源造车本质是一场残酷的“烧钱游戏”——李斌曾断言“200亿是入场券”,蔚来、小鹏分别豪掷超千亿、四百亿资金,而哪吒三年亏损达183亿,2023年研发投入仅15.97亿,既未触达行业“入场门槛”,更难支撑技术快速迭代。
当补贴退坡、竞争白热化,缺乏核心技术壁垒与规模效应的品牌,在“高端化没钱、性价比没底”的夹缝中举步维艰。
这场由哪吒汽车揭开的行业困局,不仅拷问着新势力的生存逻辑,更折射出新能源赛道“烧钱换市场”模式下的深层危机——如何在资本狂欢与理性发展间找到平衡,成为所有玩家必须面对的生存考题。
当行业从“野蛮生长”转向“存量竞争”,缺乏核心技术、品牌溢价和融资能力的玩家逐渐出局:
威马停摆、恒驰难行、国机智骏销声匿迹……哪吒并非个例,但其从销冠到危机的坠落轨迹更具警示性——在智能电车时代,单纯依赖低价冲量、资本输血和营销噱头,终难抵御潮水退去后的考验。
如今哪吒的“救命牌”或许只剩海外市场拓展或资本并购,但行业洗牌已加速:2025年,没有技术护城河、现金流不稳的车企,或将迎来更残酷的“生死时速”。
文本来源@阿泰(阿Test正经比比) 的视频内容
来源:翼峰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