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冬天,贵州贵阳的玉米地里,李林翰蹲在裂开的田埂上,手里攥着第五根烟头。刚收的3000斤玉米因为霉变全烂在仓库,这是他退伍三年来第五次创业失败——前四次,养羊死了一半,开农家乐遇上疫情,种辣椒被暴雨冲了,搞直播带货又因为没经验压了货。
2024年冬天,贵州贵阳的玉米地里,李林翰蹲在裂开的田埂上,手里攥着第五根烟头。刚收的3000斤玉米因为霉变全烂在仓库,这是他退伍三年来第五次创业失败——前四次,养羊死了一半,开农家乐遇上疫情,种辣椒被暴雨冲了,搞直播带货又因为没经验压了货。
"要不还是回城里送外卖吧?"媳妇打来电话时,他盯着手机里女儿的照片,喉咙堵得说不出话。这时裤兜里的手机震了震,是镇政府发来的短信:"返乡创业补贴开始申报,退役军人优先..."
第二天一早,李林翰揣着退伍证冲进镇政府。负责创业扶持的王主任翻出政策文件:"你符合条件,5000元一次性补贴,还能免费参加农技培训。"在创业沙龙上,农业局的张老师扔给他半袋种子:"试试这个'黔玉16号',抗旱抗倒伏,配上全膜双垄技术,产量能翻番。"
他抱着种子回了村,把补贴钱全砸进地里:雇人拉地膜,跟着视频学起垄,手指磨出泡就用创可贴包着继续干。出苗那天,他蹲在地头数了三遍——每株玉米都比往年壮实,叶子绿得发亮。
2025年夏天,李林翰的玉米地成了村里的"景点":地膜在阳光下闪着银光,玉米棒结得比胳膊还粗。可新问题来了——怎么卖?
"李哥,你这玉米甜得能当水果吃!"来考察的超市老板咬了一口生玉米,当场拍板:"我全要了,每斤比市场价高两毛!"原来他听王主任的建议,提前在玉米灌浆期就带着样品跑遍县城超市,还拍了地膜覆盖的短视频发朋友圈,配文"退伍兵种的'科技玉米',敢和城里水果比甜!"
那年秋天,他的10亩玉米卖了3万块,比过去三年加起来还多。村民们挤在他家院子里看账本,老支书拍着桌子:"小李,带着咱村一起干呗!"
2025年开春,李林翰牵头成立了合作社,带着30户农户一起种玉米。他把农技培训上学的本事全教了出去:哪家地膜铺歪了,他蹲在地头帮着重新拉;谁家种子拌药不对,他骑摩托车送药上门。镇里的农机补贴下来,他又凑钱买了台播种机,免费给社员用。
秋收时,合作社的玉米不仅被县城超市抢光,还通过电商卖到了重庆、四川。账算下来,每户平均多赚了3万多,70岁的陈大爷数着钞票直抹泪:"我种了一辈子地,从没见过这么多钱!"
现在的李林翰,手机里存着两张照片:一张是2024年冬天烂在仓库的玉米,一张是今年合作社分红时,30户人家举着钞票的合影。他常跟来考察的年轻人说:"农村不是没机会,是得找对路——政策给的是东风,自己得有扛住失败的骨头。"
今年,镇政府又给他申请了"绿色农业示范户",补贴的钱够再扩20亩地。玉米地里,新铺的地膜在阳光下连成一片银海,李林翰蹲在地头,这次没抽烟,而是笑着给女儿发视频:"囡囡你看,爸爸种的'金疙瘩'又长大了!"
来源:农人马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