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的饮酒智慧妙在何处?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8 17:42 3

摘要:酒这东西,向来很神奇。有人因酒误事、失态,甚至跌入消沉的深渊;也有人因酒灵感泉涌,思想升华,留下千古流传的佳作。

执笔 | 凯 南

编辑 | 古利特

酒这东西,向来很神奇。有人因酒误事、失态,甚至跌入消沉的深渊;也有人因酒灵感泉涌,思想升华,留下千古流传的佳作。

叶圣陶,便属于后者。他终其一生与酒为伴,却从未让酒主宰自己的生活,反倒因酒而更添人生乐趣,更添雅致情趣。半醉半醒之间,他用一杯酒,细细品味着人生百态。

01

随性而饮,不失分寸

叶圣陶幼年起便跟随父亲品酒,八九岁时便常随父亲前往苏州老万全酒店。父亲饮十二两,他饮四两,规矩分明。这种自小养成的规矩与节制,让叶圣陶在品酒中懂得了人生的分寸与规矩。他从不以酒买醉,始终将酒视为生活的点缀。

九十岁时,有人问他长寿秘诀,叶圣陶笑答:“喝酒。”虽似玩笑,却是真实写照。叶圣陶从未纵情沉醉,他用理性驾驭了感性,成就了洒脱而自如的人生态度。

青年时期,叶圣陶一边从事教育事业,一边进行文学创作,饮酒成为他纾解压力和启发灵感的途径之一。他常与朋友相聚,把酒言欢,或谈文学,或论时局,畅谈间总能产生奇妙的思想火花。正是这种适度而理性的饮酒方式,使他在生活与事业之间保持了良好的平衡。

02

文人风雅,酒中知己

叶圣陶与酒结缘一生,不仅因自身善品,更因圈内好友推崇而名声远播。他与沈雁冰、郑振铎、郁达夫等人共同创建文学研究会,入会条件之一便是“善饮”。他并非贪杯之人,反倒是倡导“慢品”,将饮酒视作一种艺术。

叶圣陶曾与武汉大学的英国教授雷纳对饮,教授醉倒时,他却依旧清醒自若,潇洒离去。这份从容与自持,成为文坛佳话,更成就了他独特的绅士风度。

叶圣陶在饮酒之余,总能找到文人的独特情趣。他曾说,品酒与读书是相似的,书要慢读,酒要慢饮,才能领略其内在的深意。他也特别注重饮酒的环境和氛围,喜欢在幽静的地方,或是书房,或是山水之间,小酌几杯,便能领悟人生的真谛。

在叶圣陶的笔下,酒不仅仅是简单的饮品,更是人性的折射与映照。他的代表作《倪焕之》《隔膜》《潘先生在难中》等,都有酒的身影。

《倪焕之》中倪焕之的矛盾与挣扎,常在酒的作用下愈加明显;《潘先生在难中》中潘先生的酒后感悟,更是将世态人情描绘得淋漓尽致。这些作品中的酒,既是人物命运的催化剂,又是作家人生哲学的载体。

03

人生百味,尽在杯酒之间

叶圣陶的饮酒哲学,透露的是对生活深厚的理解与从容。他生于乱世,经历时代的剧变,却始终能在波澜起伏的人生中保持平和、豁达。他认为,酒是一种态度,是面对生活的智慧。

叶圣陶晚年因病住院,医生劝其戒酒,他却请求“缓戒”,偶尔品尝些许葡萄酒或白兰地。后来院长特地送来名酒人头马,他轻尝一口,淡淡地说:“不喝了。”这种克制与洒脱,也体现了他人生的境界。

纵观叶圣陶一生,他虽经历了中国历史上诸多动荡与变迁,却始终以淡定和从容的态度面对。他经历了晚清的风云变幻,亲眼目睹了民国的乱世纷争,更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与发展。

在漫长的岁月里,叶圣陶并未因时代的跌宕起伏而迷失自我,反而借着酒的温暖与清醒,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04

酒中悟道,品味从容

叶圣陶不仅品酒,更是在酒中悟道。他始终强调,饮酒要有节制,要懂得欣赏酒中的美妙,绝不可沦为酒的奴隶。他将喝酒比作读书,主张细细品味,才能真正体会其中的乐趣与真谛。

叶圣陶的生活哲学,不仅教人如何享受生活,更是在提醒人们,只有从容不迫地对待人生起伏,方能真正品味生命的甘醇。

叶圣陶认为,真正的喝酒者,需具备一种宽广的胸怀和豁达的态度。酒既能解忧,也能添愁,关键取决于饮酒者的心态。若心境豁达,则饮酒为乐趣;若心态狭隘,则酒只能是烦恼的根源。这种哲学观念,深刻影响了他身边的朋友和后人。

酒如人生,苦辣酸甜,各自品味。叶圣陶以酒为镜,观照人世百态,用一生诠释了“饮而不醉,乐而不狂”的境界。

叶圣陶用理性与感性交织的方式,与酒结下了一段深厚的缘分,留下了智慧的饮酒哲学,更为后人树立了良好的典范。酒香虽短暂,但由酒激发的智慧,却能如醇厚佳酿般,历久弥香,流传后世,永不消散。

来源:长江酒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