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春河之变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5 03:24 1

摘要:黄河自巴颜喀拉山奔涌而出,流淌至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时变得无比温柔,如一条碧绿晶莹的玉带挥洒在大地之上,与两岸赤色的丹山形成鲜明对比,便有了“天下黄河贵德清”的美誉。

大地之脉

本报记者 宋明慧 通讯员 刘 红

黄河自巴颜喀拉山奔涌而出,流淌至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时变得无比温柔,如一条碧绿晶莹的玉带挥洒在大地之上,与两岸赤色的丹山形成鲜明对比,便有了“天下黄河贵德清”的美誉。

黄河为此地造就了优美宜居的景色,承载着岸畔群众的生产生活,也为县域经济及产业发展增添了一抹绿。不远处的农春河,是黄河在贵德境内的一级支流,得以生态修复项目实施,这里换了模样:曾经淤塞的河道变得通畅,岸边杂草丛生的旧貌,变成灌木、果林与生态乔木错落有致的新景,不时还能看到低飞的水鸟拍打翅膀带起层层涟漪。

水清河畅岸绿景美,人们感叹昔日的愿景终于照进现实。而它的背后,是一次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成效的具象化,对于农春河及居住于此的群众而言,这不仅仅是生态环境的优化,更是延伸至乡村产业提质和群众增收的经济跨越。

从“源”修复打造优美环境

沿贵德境内G227国道一路前行,峰峦叠翠、云雾轻笼,贵德县河西镇贺尔加村掩映其中,这里是青海省黄河贵德段一级支流(农春河)河岸缓冲带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区域之一。

顺着农春河河堤,右侧的一片生态林长势正好,贺尔加村村民王延忠和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青春穿梭在果树间,或俯身查看土壤湿度,或起身抬手轻托果实,观察苗木长势情况。不多时,两人摘了一箱梨果,望着沉甸甸的果实,满脸漾开笑容,充满期待地说:“这个项目实施得太好啦,村子越来越美了,我们的日子也会一天比一天好。”

以前的农春河流域是另一番景象。王延忠感慨,没治理前河道环境差,不像现在这么规整,到处都是裸露的滩涂,垃圾乱堆乱倒,浊流侵岸。最让他心有余悸的是每年进入汛期的时候。

“我家的地紧挨着河边,下暴雨时,河道流量增大,一股洪水奔涌而下,自家的地就被冲了,到处是泥沙、石头块,甚至有小汽车一般大的巨石被冲滚下来,村民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大家担惊受怕。”王延忠说。

常年的雨水冲刷与洪水侵袭,让王延忠家的土地一点点“缩水”,从最初的4亩多,慢慢变成3亩、2亩,后来就剩1.5亩了。“自己拉沙土往地里垫,那时候大家都很难。”王延忠的话语里,满是对往昔困境的叹息。

此时,指着眼前的梨树,王延忠欣喜地告诉记者,这些都是项目实施后栽种的,说话间,他的目光落在挂满枝头的梨果上。贺尔加村有1538人445户,过去主要靠种玉米、冬小麦为生,大部分村民还得外出打工,收入来源单一。“现在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涉及村里许多农户,还能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往后我们又多了一份稳定收入,打心底里感谢国家的好政策!”王延忠语气诚恳。

一场持续三年的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既是一场关乎生态保护的工程,也是与群众增收息息相关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青海省黄河贵德段一级支流(农春河)河岸缓冲带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于2023年实施,2024年10月全面完工,先后争取到中央水生态污染防治资金五千余万元。当河水变清、河道变美,农春河水环境得以更好保护,这也是青海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又一生动缩影。

“不管从花钱省钱的经济角度算,还是从守护好山好水的生态角度算,这笔账老百姓咋琢磨都划算!”王青春笑着表示。

算清生态与发展这笔“明白账”后,村民毅然扛起农春河河湖巡护的责任,主动化身农春河的“守护者”,用“时时在线”的坚守与行动,守住这条河的清澈与生机,守护黄河安澜。

以“果”为底夯实产业之基

徜徉在黄河臂弯,温润的气候条件,使贵德成为青海省内适宜瓜果生长的区域之一,其中贵德软儿梨便是家喻户晓,贵德也因此得名“高原梨都”。每年春天,以梨花为媒举办的文化活动成为贵德向外展示形象的“王牌”,吸引着各地游客纷纷前往。

不管是梨花还是梨果,都与当地的生态旅游、乡村发展、群众增收融为一体。今年4月举办黄河文化旅游季期间,贵德县河西镇农春河畔的梨花与万株梨树一起竞相绽放,吸引了众多游客观光赏景。尽管已接近梨果摘收的时候,但葱郁的梨树依旧与黄河风光形成鲜明对比,成为摄影出片的热门地。

来青探亲的山东籍李女士爱好摄影,她说去年就来过贵德看梨花,花海壮观,结合周边的黄河风光、古朴村落,拍了很多层次丰富、意境深远的照片,让人感受到青海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独特魅力。

好树开出好花,好花结出好梨,贵德县河西镇多勒仓村依托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创新“梨花+民俗文化+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模式。多勒仓村党支部书记先巴东主介绍,得益于农春河河岸缓冲带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来村子里旅游的人比以前更多了。“你看,这连片的经济林木,不仅美化了环境,还为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说话间,先巴东主笑容满面。

从“靠山吃山”向“养山富山”转变,来到多勒仓村的游客,可以体验贵德生态民俗,品尝农家特色菜,在黄河边赏花摘果,炕锅羊肉、甜醅、花椒、水萝卜、软梨汁等地方小吃和特产深受欢迎,生态资源正从潜在价值向现实收益转化。

青海省黄河贵德段一级支流(农春河)河岸缓冲带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主要针对农春河流域面源污染、岸坡侵蚀、植被覆盖度低、河道稳定性差、水源涵养能力低等问题,通过生态干预手段和生态修复治理措施,建设岸坡保护等工程,有效减少地表径流污染物进入河道。

同时建设岸坡保护工程,完成河岸滩地生态修复3.63公顷、退化区重构覆绿10.34公顷、缓冲带功能强化修复5.93公顷,生态护坡4373米,共修复地块20.46公顷。

“项目实施后有效提高了农春河河道防洪能力,减少水土流失,提升河流生态稳定性。当曾经的荒滩披上锦绣,也恰恰体现了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综合治理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融合。”贵德县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殷卓介绍。

通过生态修复、重构覆绿等工程,种植乔木、灌木及草地约18.7公顷,共计治理总面积约20.46公顷。其中,栽植生态乔木1.23万株、经济林木0.96万株、灌木27万株,喷播草籽20余公顷,与河流沿线其他生态旅游资源相辅相成,农春河河岸缓冲带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取得显著成效。

以“产”为进拓展绿色之维

在青海,黄河承载了绝大多数人口的生产生活,也为沿岸经济和产业发展拓宽了更多绿色“容量”。贵德县也不例外,绿水青山的“颜值”正转化为金山银山的“价值”,坐拥清清黄河,从早些年探索生态旅游到如今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突围,生态价值正在释放产业价值,自然财富正在转化为经济财富,绿色发展以多维实现增收增益。

深刻认识到生态是最大的价值、最大的责任、最大的潜力,在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产业“四地”的前进步伐中,贵德县更是抢抓发展机遇,紧扣“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目标,锚定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先行县建设目标,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这一生态修复工程在栽植云杉、油松、圆柏等生态林木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栽植梨树、文冠果等经济苗木,并确保栽种一片、成活一片,为各村发展林下经济、生态旅游夯实环境基础。“我们要加大管护力度,确保农春河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把生态资源实实在在地转化为富民资产,让‘好风景’成为乡村振兴的‘好钱景’”。贵德县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安怡介绍。

经过近三年的科学施工与精细推进,在确保植被成活率与生态修复效果稳定达标后,这些种植的林木将于2026年正式移交至项目范围内的村集体及农户进行后续管理,推动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转化。

据了解,项目种植的梨树近两年产果量超过1万千克,呈现出了良好的增产成效,日后随着项目完成并交由属地管护,这些梨果将成为产业的增收果、老百姓的致富果,为河西镇“农春河畔梨花谷”沿线各村集体经济发展发挥作用。

凭借黄河流域优质的自然禀赋和生态资源,贵德县大力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挖掘河湖生态资源延伸价值,通过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水土保持功能显著增强,水源涵养能力稳步提升。

如今,农春河流域的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景色美起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生物多样性也得到了有效恢复,吸引白鹭、赤麻鸭、鸳鸯等鸟类在此栖息,形成“人—水—鸟—鱼”共生生态圈。

从生态保护到产业发展,凭借黄河而兴而起。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贵德县将统筹生态修复与生态惠民、产业发展相结合,实现从“点上美”到“全域美”,让黄河碧水奔涌向东,润泽下游、兴业富民。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 洪玉杰 摄

《青海日报》(2025年09月15日 第8版:江源生态)

来源:青海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