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人工智能教育的科学性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8 18:16 2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数字化和人工智能,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教育部怀进鹏部长在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2025年部署会上明确指出,要坚持智能向善,更好拥抱和善加利用人工智能。教育部办公厅最近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对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

作者:熊璋 孟璨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数字化和人工智能,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教育部怀进鹏部长在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2025年部署会上明确指出,要坚持智能向善,更好拥抱和善加利用人工智能。教育部办公厅最近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对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进行系统部署,明确提出“2030年前在中小学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国家战略和国际科技进展都驱动了在中小学开展人工智能的进程,坚持中小学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的科学性,才能达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坚持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科学性,就要坚持立德树人的初心;坚持科学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格局;坚持教育教学的规律;坚持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1.坚持立德树人的初心。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立德树人始终是教育的核心。在人工智能教育蓬勃发展的当下,这一使命愈发凸显立德树人的灵魂性。人工智能科学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掌握相关科学技术的人才将在各个领域发挥关键作用。若无正确的价值导向、若无必备的品格、道德素养,就无法保证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对未来社会的正确发展方向。因此,只有坚持立德树人,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确保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健康发展、造福人类、推动社会进步。人工智能教育中要预防重知识轻立德树人的倾向。

2.坚持科学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格局。首先必须明确人工智能教育是科学教育的一部分,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新抓手,是培养学生对智慧社会适应力、胜任力、创造力的大课堂。人工智能教育首先要关注的是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的提升,围绕数字意识、计算思维、数智化学习与创新、智慧社会责任展开。通过体验感悟式学习、项目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在学习中奠定知识基础,感悟和理解人工智能的科学;在学习中培养逻辑的思维、逻辑推理和分析能力、严谨的科学精神;在学习中播下创新的种子,调动学生探索未知、勇于探索和创新,鼓励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为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尝试新的思路和方法,自觉地迭代和优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人工智能教育中要预防重技术轻科学素养的倾向。

3.坚持教育教学的规律。人工智能教育是创新,但是同样要坚守教育的本质属性与内在逻辑,不能背离教育的规律。人工智能教育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不能把大学的人工智能知识内容强加在中小学的课程中;要按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杜绝“填鸭式”的灌输;要按照“感知-理解-应用-创造”的认知进阶开展教育,营造有序轻松的教学场景,让人工智能教育赋能学生成长、成才;要鼓励 “教学相长”,发挥教师通过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内驱力的根本价值,让教师回归“育人”本位;要鼓励师生正确认识人工智能、积极拥抱人工智能、安全驾驭人工智能,学会和习惯人机协同。人工智能教育中要预防重功课轻教学规律的倾向。

4.坚持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人工智能教育不应该定位为一个独立的课程,人工智能教育必须服务“五育并举”,瞄准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德”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和智慧社会责任;“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潜力;“体”培养学生强壮的体魄、坚定的意志和健全的心理;“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尊重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优雅;“劳”培养学生尊重劳动人民、热爱劳动和实践的情感。人工智能教育中要预防重才能轻全面发展的倾向。人工智能教育不能走应试教育的老路,必须有一套全新的基于过程性评价的、可量化的、全面的评价体系,从评价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到评价智慧社会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品格、同理心、韧性的全面发展。人工智能教育中要预防重功课轻教学规律的倾向。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