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厚植传统文化基因,日前,巴林左旗组织当地40余名少先队员走进种质资源中心、生产车间和博物馆等场地,在沉浸式研学中感受现代农业的科技脉动,触摸非遗技艺的文化肌理。
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厚植传统文化基因,日前,巴林左旗组织当地40余名少先队员走进种质资源中心、生产车间和博物馆等场地,在沉浸式研学中感受现代农业的科技脉动,触摸非遗技艺的文化肌理。
“温度23.5℃,湿度65%,这些种子住的是智能空调房。”在十三敖包镇种质资源中心,技术员初磊向学生们介绍先进的现代农业科技。透过玻璃,培养土里种下的种子已经发芽,温湿度传感器、智能调控系统实时闪烁,学生们在实验室仔细观察种子幼苗的发育过程。“只有让学生们亲手触摸农业科技的脉搏,他们才能理解北疆农牧业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的蜕变。”初磊说。
在哈拉哈达镇胜隆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车间里的麻绳与笤帚苗瞬间激活了少年们的动手热情。“苗穗要像孔雀开屏般舒展,手腕发力要稳。”草原笤帚苗手编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全国乡村工匠名师李艳垒边示范边纠正学生们的动作。走进笤帚苗博物馆内,架子上由笤帚苗制作的按摩锤、车挂和烫画等展品令学生们啧啧称奇。“笤帚苗全身都是宝,这个是用高粱穗脱粒后的苗子制作的车挂、这是用秸秆制作的烫画……”讲解员指着展架上的笤帚苗产品介绍道。最热闹的是电商直播体验区,学生们轮流坐上主播台,沉浸式体验电商销售。
研学活动结束后,来自林东第四小学的带队教师还展示了学生们的研学笔记,带领大家就“种子芯片”和“笤帚苗绑扎”进行讨论。据介绍,巴林左旗组织此次研学活动旨在培育学生们的文化认同感和历史使命感,让大家在实践中感受文化魅力,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第一步。(记者:高洋 通讯员:宋雅男 宋亚雯)
来源:赤峰市融媒体中心
来源:星连文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