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99元的“电子龙椅”?华为三折叠让唐国强演活了皇上,打工人却抢着买单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5 00:53 1

摘要:家人们谁懂啊!当代打工人的命,就是“奏折”堆里捡来的——早上睁眼批邮件(早朝奏折),上午改PPT(奏章修订版),中午回钉钉(紧急折子),下午写周报(述职奏折),晚上还得应付领导的“御批”(微信语音60秒)。好不容易盼到周末,华为突然扔出个三折叠手机,说能让你“

家人们谁懂啊!当代打工人的命,就是“奏折”堆里捡来的——早上睁眼批邮件(早朝奏折),上午改PPT(奏章修订版),中午回钉钉(紧急折子),下午写周报(述职奏折),晚上还得应付领导的“御批”(微信语音60秒)。好不容易盼到周末,华为突然扔出个三折叠手机,说能让你“批奏折”更爽,售价17999元,相当于打工人半个月工资,结果5分钟就被抢空了!更离谱的是,唐国强老师穿着龙袍拿手写笔“御批”的视频,居然让无数人破防:原来我们加班改方案,本质上就是给KPI“批奏折”啊!只不过皇上批完能赏黄马褂,我们批完可能只配一句“再改改”。这波华为到底是造了个生产力工具,还是给打工人发了套“电子戏服”?今天咱就扒开这17999元的“奏折本”,看看里面到底藏着多少打工人的辛酸与“疯癫”。

一、从“看奏折”到“批奏折”:华为玩梗,还是打工人自己玩自己?

先问个扎心的问题:你上次在手机上“批奏折”是什么时候?别装了,就是昨天领导@你改的那份“关于优化三季度用户增长策略的初步构想(第三版).pptx”。打工人的生活,早就被各种“电子奏折”淹没了——邮件是“加急奏折”,群消息是“廷寄”,连同事甩过来的Excel都算“密折”。但以前,我们顶多是“看奏折”的,抱着手机划拉半天,眼睛快瞎了还找不到领导要的那个数据;现在华为说:来,给你个三折叠屏,再配支手写笔,你也能体验“批奏折”的快乐!

更绝的是,华为直接把“皇上”请来了。唐国强老师穿着龙袍,拿M-Pen 3在三折叠屏上一顿圈点,配文“朕知道了”,瞬间把“批奏折”的梗玩活了。评论区直接炸锅:“丞相(唐国强曾演诸葛亮)怎么篡位当皇上了?”“建议华为出个‘御批字体’,我立马把领导备注改成‘爱新觉罗·KPI’”。这波操作,比那些只会喊“黑科技”“划时代”的品牌高到哪里去了——它根本没跟你聊参数,而是戳中了打工人的集体幻觉:要是我批的“奏折”能像皇上一样有分量,加班是不是就没那么苦了?

但你细想:这梗真的是华为“玩”出来的吗?去年某互联网大厂员工把周报命名为“XX县关于提升用户活跃度的奏折”,在微博小火了一把;今年初“打工人版《甄嬛传》”刷屏,“臣妾做不到啊”成了拒绝加班的暗号。说白了,“批奏折”早就不是新鲜梗,而是打工人用自嘲消解痛苦的老套路。华为不过是顺手递了个话筒,让大家把心里的憋屈喊得更响而已。就像小时候玩“过家家”,我们总抢着当爸爸,不是因为想做家务,是想体验“说了算”的感觉。现在华为给了个三折叠屏当“龙椅”,谁能忍住不坐上去过把瘾?

可问题来了:皇上批奏折是权力,我们批奏折是义务;皇上批错了有人背锅,我们批错了扣绩效。华为把“批奏折”包装成“高效办公”,但打工人心里门儿清:这玩意儿能让领导少@我几次吗?能让PPT自动改好吗?能把“再改改”变成“朕准了”吗?显然不能。但为什么大家还是抢着买单?因为有时候,我们买的不是工具,是“假装自己是皇上”的5分钟幻觉——哪怕付17999元,换个“电子龙袍”穿穿,好像明天改方案时,底气都能足一点。

二、三折叠屏:是“黑科技”还是“手风琴”?

聊完梗,咱得聊聊这手机本身了。三折叠,听着就唬人——别家折叠屏顶多“对折”,像块小本子;华为直接搞“三折”,展开跟个小桌子似的。官方说“兼容PC软件”,意思是你能在上面用WPS写文档、用PS修图,甚至连Excel都能拖到屏幕上“批”。听起来是不是特有生产力?

但咱先做个“现实实验”:假设你真买了这手机,展开三折叠屏,准备“批奏折”。第一步,你得找个桌子——这玩意儿展开后快赶上iPad Pro大了,单手肯定拿不住,只能放桌上用;第二步,连键盘?不然光用手写笔写报告,效率还不如用电脑;第三步,小心翼翼别摔了——17999元,摔一下够你加半个月班赔的。这么折腾下来,你确定这是“高效办公”,还是“给办公增加新流程”?

更扎心的是“兼容PC软件”这事儿。去年某品牌折叠屏也吹过“能当电脑用”,结果有博主实测:用WPS写文档,字小得像蚂蚁;用微信传文件,半天加载不出来;想插个U盘,发现手机根本没接口。最后总结:“这不是‘手机当电脑用’,是‘电脑的活儿手机干不了,手机的活儿电脑抢着干’”。华为这次会不会重蹈覆辙?不好说,但有个细节很有意思:官方说“手写笔套装9月16日上市”,首销时你想买个“批奏折”的笔都得等三天——合着首销卖的是“奏折本”,笔还得单买?这操作,像极了去面馆点碗牛肉面,上桌发现只有面,牛肉得另加钱。

但你要是去线下门店看看,就知道这些“槽点”根本拦不住人。深圳华强北的华为体验店,凌晨五点就有人排队,队伍里既有背着双肩包的年轻人,也有提着菜篮子的大爷。记者问大爷:“您知道这手机能三折叠吗?”大爷摆摆手:“不知道,我孙子说这是最新款,抢到能加价卖。”得,合着一半人是来“批奏折”的,一半人是来“炒奏折”的。

为什么大家对“折叠”这么执着?因为“折叠”本身就是个玄学。从翻盖手机到折叠屏,人类好像总觉得“能折起来的东西更高级”。2019年华为第一代折叠屏Mate X出来时,16999元,被骂“智商税”,结果照样抢疯了;现在三折叠卖到17999元,大家反而觉得“还行,就涨了1000”。这哪是买手机,分明是玩“折叠屏版军备竞赛”——别家有两折,我就得有三折;你能折成平板,我就能折成电脑。至于到底有没有用?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有你没有”。

就像当年的“大哥大”,砖头一样重,话费贵得离谱,老板们照样人手一个,恨不得别在腰上——那不是手机,是“我有钱”的广告牌。现在的三折叠屏,本质上也是个广告牌,只不过上面写的不是“我有钱”,是“我懂科技”“我效率高”“我连批奏折都比你高级”。至于展开后到底能不能多批几份奏折?谁在乎呢,反正拿出来那一刻,周围人的目光已经值回票价了。

#优质图文扶持计划#

三、17999元:买的是手机,还是“成功人士体验卡”?

咱来算笔账:17999元,能买啥?一线城市合租半个月房租,二线城市一个月工资,普通打工人两个月伙食费。要是拿去买奶茶,按35元一杯算,能买514杯,够你从元旦喝到劳动节。但现在,有人愿意拿这笔钱买个手机,还是个“三折叠”的——这事儿光用“刚需”根本解释不通,得往“玄学”上靠。

先给大家科普个词:“凡勃仑效应”——商品价格越高,越有人买,因为它成了“身份符号”。17999元的华为三折叠,就是典型的“凡勃仑商品”。你以为买的是屏幕、处理器、手写笔?错了,买的是“成功人士体验卡”。就像戴劳力士的人不一定看时间,背爱马仕的人不一定装东西,用三折叠屏的人,也不一定真拿它办公。

不信你看首销数据:线上预约超50万,5分钟售罄。这50万人里,有多少是真需要“三折叠办公”的?我赌80%是“我得让别人知道我用得起”。就像当年iPhone刚出时,有人卖肾也要买,不是因为iOS系统多好用,是因为拿在手里能被多看两眼。现在的三折叠屏,就是新的“肾机”——只不过这次不用卖肾,用“加班工资”就能换。

更有意思的是华为的“饥饿营销”。官方说“9月29日前完成首批发货”,意思是你现在抢,得等半个月才能拿到。这招太狠了——越难抢,越显得珍贵;越等不到,越想拥有。就像小时候爸妈说“考100分才给买玩具”,结果考了99分,你反而更想要那个玩具了。打工人平时被KPI吊胃口,现在居然愿意被手机吊胃口,你说这算不算“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但话说回来,17999元真的“贵”吗?对比一下:苹果最贵的手机13999元,三星折叠屏15999元,华为三折叠17999元,只比竞品贵2000块。但就这2000块,让它从“高端手机”变成了“顶级身份象征”。就像买咖啡,瑞幸20块,星巴克35块,多花15块买的不是咖啡,是“第三空间”的座位;华为多收2000块,卖的不是多一个折叠铰链,是“我比用三星苹果的人更懂科技”的优越感。

四、线下排队、线上秒空:我们到底在抢什么?

深圳的朋友跟我说,首销那天他去门店看热闹,排队的人里,有个小哥举着牌子:“加价2000收Mate XTs,现场秒结”。旁边大爷大妈议论:“现在年轻人疯了?1万多的手机还加价买?”小哥听见了,回了句:“您当年抢板蓝根不也加价吗?”大爷瞬间沉默——确实,2003年抢板蓝根,2020年抢口罩,2025年抢三折叠屏,人类本质上就是“抢不到就焦虑”的物种。

但抢手机和抢板蓝根不一样:板蓝根能治病,手机能治啥?治“身份焦虑”。现在的社交场合,手机早就成了“隐形名片”。你掏出个iPhone 15,别人觉得“还行”;掏出个折叠屏,别人眼睛一亮;掏出个三折叠,直接“大佬喝茶”。尤其是职场,领导用什么手机,下属总能“不经意”地跟上——不是拍马屁,是怕被当成“跟不上时代的老古董”。

我有个在互联网大厂当经理的朋友,去年换了个三星折叠屏,理由是“开会时展开记笔记,显得我重视会议”。结果半年后,他发现全部门总监都换了折叠屏,自己那个居然成了“低配版”。这次华为三折叠一出,他立马预约了,跟我说:“再不换,开会都不好意思坐第一排。”你看,这哪是买手机,这是买“会议室座位门票”。

更讽刺的是线下排队的场景。以前抢春运火车票,大家带着小马扎、保温杯,一脸疲惫;现在抢手机,年轻人带着充电宝、自拍杆,笑嘻嘻地发朋友圈:“今天也是为科技发烧的一天~”。同样是排队,前者是为了生存,后者是为了“表演生存”。就像有人晒加班照片配文“又是奋斗的一天”,其实心里想的是“快夸我努力”。抢三折叠屏发朋友圈的人,可能连手机展开后啥样都不知道,但文案早就想好了:“三折叠到手,以后批奏折效率翻倍(狗头)”——配图必须露出三折痕,再P个“朕已阅”的印章,完美。

五、当科技开始“演历史剧”:我们离“少批奏折”还有多远?

最后聊点正经的:华为这波“批奏折”营销,到底是科技的进步,还是科技的“堕落”?

按理说,科技的终极目标是让人“少干活”。洗衣机让人不用手搓衣服,微波炉让人不用生火做饭,扫地机器人让人不用弯腰拖地。可到了手机这儿,怎么反而开始让人“多干活”了?以前手机只能打电话,现在能办公、能开会、能“批奏折”,功能越多,我们越忙。华为说“三折叠屏提升办公效率”,但效率提升的结果,难道不是领导觉得“既然你效率高,那就再多批几份奏折”吗?

就像外卖软件本来想让吃饭更方便,结果催生了“深夜12点送文件”的操作;视频会议软件本来想让沟通更高效,结果成了“跨时区连轴转”的工具。科技进步好像掉进了一个怪圈:我们发明工具是为了偷懒,结果反而被工具逼得更勤快。这次三折叠屏,会不会也是如此?你以为用它“批奏折”更快,结果领导天天@你“用你的大屏多改几版方案”,最后发现:自己不过是从“用小屏批奏折”的奴才,变成了“用大屏批奏折”的奴才。

但你又不能怪华为。企业是要赚钱的,它只能顺着人性的弱点走——你焦虑身份,它就卖“身份符号”;你渴望权力,它就卖“批奏折体验”;你怕被淘汰,它就卖“最新科技”。真正该反思的是我们自己:为什么我们宁愿花17999元买个“电子龙椅”,也不愿花50块买本《拒绝无效加班》?为什么我们对“假装当皇上”的幻觉如此痴迷,却不敢跟领导说一句“这个奏折我批不了”?

或许,这就是当代人的悲哀:我们被“奏折”压得喘不过气,却只能靠买个“批奏折的工具”来安慰自己。就像《皇帝的新装》里,大家都知道皇帝没穿衣服,却都夸“新衣服真漂亮”——因为说真话的代价,比假装相信的代价大得多。

不过话说回来,要是华为真能开发个“自动批奏折”功能,AI直接帮我改好PPT、回好邮件、写好周报,别说17999元,27999元我也买!可惜啊,现在的科技还没这么“懂事”,只能先给我们发套“电子戏服”,让我们在加班的间隙,假装自己是个“不用改方案的皇上”。

最后问一句:抢到三折叠屏的朋友,批奏折时能不能帮我带一句:“朕准了,打工人今天不加班”?要是真能行,我立马把下个月工资打给你——毕竟,比起17999元的“奏折本”,能少批一天奏折,才是打工人最想要的“黑科技”。

来源:闲侃数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