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7年3月13日,胡宗南率领14万大军进攻延安。教员离开了他生活和战斗了10年的延安,转战陕北。1948年3月23日,教员、总理率部队东渡黄河,离开陕北。不久之后,他们在河北平山西柏坡住下。
1949年3月22日晚,西柏坡的春夜还带着寒意。教员披着补丁摞补丁的棉袄,在昏黄的油灯下缓缓踱步。
1947年3月13日,胡宗南率领14万大军进攻延安。教员离开了他生活和战斗了10年的延安,转战陕北。1948年3月23日,教员、总理率部队东渡黄河,离开陕北。不久之后,他们在河北平山西柏坡住下。
现在,又到了离开的日子。
明天就要离开这个住了10个月的小山村,向北平进发了。此时此刻,他的桌上摊着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书页被翻得卷了边——这是他在离开陕北前就特意让秘书找来重读的。
“主席,北平来电说准备工作都就绪了。”总理撩开布帘进来,见教员正对着墙上的《中国解放区现势图》出神。地图上,红色区域已如燎原之火,覆盖了大半个中国。
教员转身时眼里有光:“恩来,我们此去是要做一件历史从未有过的大事。”他拿起桌上的烟盒,抽出一支烟在指甲盖上轻轻顿着,“李自成进了北京又怎么样?四十天就败走了。蒋介石在南京又怎么样?现在要跑到广州去。”
窗外传来阵阵歌声,是文工团在为明天出发排练《打到南京去,活捉蒋介石》。教员忽然问:“你说,北平现在最需要我们带过去的是什么?是枪炮吗?是粮食吗?”
总理沉思片刻:“是新的治国方略?” 教员划亮火柴,烟头的火光照亮他睿智的双眸:“是人心。”
这个答案,其实早已在他心中酝酿多年。1945年重庆谈判时,他在桂园见到民主人士章士钊,突然问起明末清初京城百姓迎接闯王军队的细节。章士钊后来才明白,教员那时就在思考:将来解放军进了城,要怎么避免重蹈李自成的覆辙?
此刻在西柏坡,教员掐灭烟头:“通知同志们,明天出发前我要专门讲一次话。”
1949年3月23日凌晨,西柏坡这个小村子异常热闹。十一辆美式吉普车和十辆大卡车排成长龙,骡马驮着文件箱不安地踏着蹄子。教员却不像个即将进京的“胜利者”,他穿着洗得发白的军装,站在打谷场的石磨上,目光扫过即将同行的同志们。
“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他的湖南口音在清晨的寒风中格外清晰,“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朱德总司令插话道:“主席给我们划个及格线吧?”
教员笑了:“人民群众是阅卷人,及格不及格他们说了算。要是我们哪个忘了本,老百姓就会把我们的试卷打零分嘞!”
车队启程时,教员坚持要坐第三辆吉普车。途中经过保定,当地干部准备了便宴接风:红烧肉、炒鸡蛋、白面馒头。教员一看就皱起眉头:“这些东西,老百姓吃得上吗?”当场让人撤下筵席,换成与百姓一样的粗粮饭食。
当车队行至涿县城门时,哨兵拦车检查。警卫员急忙上前:“这是首长的车!” 教员立即制止:“做得对!不管是谁,都要遵守规矩。我们进城后更要记住,人民才是城市的主人。”
这些细节背后,藏着教员深远的政治智慧。早在延安时期,他就要求全党学习《甲申三百年祭》,提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1948年9月西柏坡会议上,他提出“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特意强调进城后要保持艰苦奋斗作风。
最体现教员智慧的,是他在出发前亲自起草了《党委会的工作方法》,十二条中竟有九条是关于民主决策、团结群众的。比如“要把问题摆到桌面上来”、“力戒骄傲”,这些看似平常的话,实则是为执政党立规矩。
途中休息时,教员对总理说:“蒋介石总以为我们进了城就会变,变得和他们一样腐化。我们要用行动告诉全中国:(我们)永远是人民的勤务员。”
当北平的城墙终于出现在视野中时,教员让车队停下。他站在高处远眺古城,对身边人员说:“前面就是北平了,我们要在这里谱写历史的新篇章。但记住,这只是一个‘逗号’,不是‘句号’。”
1949年3月25日午后,教员在西苑机场检阅完部队后,并没有立即进城,而是先去看了准备作为中央机关驻地的香山。选择香山而非中南海,正是他深思熟虑的决定——既要方便工作,又要避免过早陷入繁华都市可能带来的脱离群众问题。
那天晚上在双清别墅,教员在日记本上写下这样一段话:“进京只是赶考的开始。考试的内容包括:会不会做经济工作?会不会管城市?会不会防止腐化?最重要的是:会不会始终得到人民拥护?”
历史给出了答案:这场考试的成绩单,应该是100分。而所有智慧的起点,都浓缩在那个西柏坡出发的清晨——当教员把进京比作“赶考”之时,就已经为长期执政埋下了最重要的伏笔:永远保持清醒,永远接受人民监督。
如今西柏坡纪念馆里,还保存着当年教员读的那本《甲申三百年祭》。书页上有他批注的一句话:“我们是要进京,但我们要进得去、站得住、走得更远。”这句话背后的大智慧,穿越时空依然振聋发聩。
来源:史海遗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