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是全球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其流行率逐年上升。在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二次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暨2025年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年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年会上,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南月敏教授分享了MAFLD的负担、诊疗进展以及无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是全球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其流行率逐年上升。在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二次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暨2025年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年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年会上,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南月敏教授分享了MAFLD的负担、诊疗进展以及无创诊断在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新药研发中评估疗效的挑战和前景。本刊特邀南月敏教授围绕上述相关话题展开深入探讨,以期为专业人士提供前沿视角,推动疾病管理的优化与创新。
《国际肝病》
MAFLD在我国不同共病、不同年龄段人群中的发病率存在哪些差异?
南月敏教授:目前,随着人们对脂肪性肝病认知的不断深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已更名为“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这突出了代谢紊乱,尤其是糖脂代谢紊乱与脂肪性肝病的密切关联:糖脂代谢紊乱会影响脂肪性肝病的发生发展,脂肪性肝病也可能进一步加重糖脂代谢紊乱。
从共病角度来看,脂肪性肝病常与多种健康问题相伴,首先是肥胖相关问题,包括超重及腹型肥胖,体重异常是影响脂肪性肝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次是糖尿病与糖代谢异常,即使是糖尿病前期,即糖耐量受损阶段,也与脂肪性肝病密切相关。通常随着代谢紊乱程度的加重,脂肪性肝病的发生率会升高,疾病程度也会随之进展。
此外,高脂血症对脂肪性肝病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其中高甘油三酯血症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的影响尤为显著。这些血脂异常在作用于肝脏、推动脂肪性肝病发展的同时,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及肾脏损伤的发生风险,因此近年来相关领域已有不少针对这一关联的研究与观察。
从不同人群的患病率差异来看,糖尿病患者是MAFLD患病率最高的人群,超过50%的糖尿病患者会患MAFLD;肥胖人群的MAFLD患病率也较高,约50%左右的肥胖人群会出现MAFLD;其次,30%~40%的高脂血症患者与高血压患者会患MAFLD。
从年龄维度来看,当前人们的营养状况与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不良生活方式对肝脏健康产生影响,使得中青年人群的MAFLD患病率有所上升。不过总体而言,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患病后,更容易出现疾病进展,比如发生肝纤维化,同时也更易伴随心血管事件,这与老年人身体代谢能力下降、多器官功能逐渐衰退,且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有关。
因此,针对不同的MAFLD患病人群,我们需要结合其具体的共病情况,对相关代谢因素进行针对性干预与控制,从而更好地改善疾病预后。
《国际肝病》
当前MAFLD诊疗领域涌现出多种创新治疗手段,请问您认为哪些手段最具有临床转化潜力?
南月敏教授:过去我们常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缺乏特效药物与治疗方法,而生活方式干预是改善该病状态的重要手段。自该病更名为代谢相关性脂肪性肝病(MAFLD)后,多种调节糖脂代谢的药物已可作为该病的治疗药物使用。
比如针对超重肥胖或糖代谢紊乱的人群,GLP-1受体激动剂、胰高糖素受体激动剂以及GIP受体激动剂,这类药物能在调节血糖的同时减少肝脏脂肪,目前临床上已有不少单用GLP-1受体激动剂(如司美格鲁肽)减重的研究,且在真实世界中已有应用。此外,双靶点或共刺激类药物(如替尔泊肽)已投入临床应用,同时还有多款新药处于临床研究阶段,未来有望为MAFLD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另有一类以降糖药身份上市的SGLT2抑制剂,这类药物在改善糖代谢的同时,还能改善肝脏脂肪代谢、促进肝脏脂肪分解,从而减少肝内脂肪储积,同时对相关心血管事件与肾脏事件也有改善作用,目前已在临床应用。
未来还可能有更多新型药物投入应用,比如FGF21相关药物目前已有研究开展;此外,针对肝脏炎症的药物、具有降脂降糖调节作用的PPAR类药物,也已有相关研究与报道,具备临床应用前景。
MAFLD新药研发方向丰富,中医中药也是值得关注的研究领域。目前已有报道显示,中医中药能调节肝脏糖脂代谢,同时具有抗肝纤维化作用,例如五灵胶囊就可能在其中发挥良好效果。我们建议在西药治疗基础上联合中医中药干预,不过中医中药治疗需遵循辨证施治原则,通过开具个体化处方或选用现有中成药,进一步提升脂肪性肝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预后。
《国际肝病》
目前无创诊断技术与传统有创肝活检相比仍存在差距,在您看来,当前最亟待突破的技术瓶颈是什么?
南月敏教授:肝穿刺活检属于有创诊断,目前在临床研究、疗效评估以及疾病诊断中,依然是公认的“金标准”。不过,有创穿刺的特性导致患者接受度较低,同时也给疾病的多次评估带来了一定困难。因此,无创诊断技术在当前的研究以及临床疾病诊疗中,对于疗效评估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像弹性成像技术、脂肪肝定量评价技术等,都是临床急需的无创诊断手段。
但在临床应用中,这些无创技术的检测结果容易受操作人员差异、操作规范性等因素影响,导致结果稳定性和准确性不足。所以我认为,当前急需建立规范化的标准流程与评估体系,通过统一操作规范、明确评估标准,提升无创诊断技术与肝穿刺活检结果的符合率。这不仅能改善无创技术的可靠性,还能进一步扩大其应用范围,更好地服务于临床研究与疾病诊疗工作。
《国际肝病》
不同阶段的MASH新药临床试验对无创诊断技术的敏感性、特异性要求是否存在差异?
南月敏教授:不同阶段的临床试验对纳入人群的规模、评估精准度的要求存在差异。
对于Ⅱ期临床试验,纳入的研究人群规模较小,但对评估精准度的要求较高,需重点评估新药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以及药物对研究人群相关共病的影响。因此,建议在病理组织学检查的基础上,结合无创诊断技术与相关实验室检测技术,共同完成各种评估。
对于Ⅲ期临床试验,由于研究人群显著扩大、应用范围更广,且已有Ⅱ期临床试验的结果作为基础,可适当降低病理组织学检查的应用比例。从敏感性与特异性来看,在精准诊断层面,病理组织学检查的准确性仍更具优势;但当研究人群扩大后,针对大规模人群的分析及大数据研究中,无创诊断技术的敏感性与精准度会得到提升。因此,我们希望在Ⅲ期临床试验,以及进入临床应用后的Ⅳ期临床试验、真实世界研究中,采用“无创诊断技术结合部分病理组织学检查”的模式共同评估治疗效果。如此一来,既能保障评估的科学性,也能提高药物临床应用的便利性与患者接受度。
《国际肝病》
无创诊断要真正成为新药临床试验的替代终点,必须获得监管机构的认可。在您看来,应该怎样推动无创诊断技术替代肝活检作为MASH新药审批主要终点?
南月敏教授: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要推动无创诊断技术替代肝活检成为MASH新药审批的主要终点,核心在于先解决该技术的规范应用与疗效评估问题,需明确无创诊断技术的规范操作流程、应用流程,以及适用的人群范围。
在此基础上,结合基于大量人群的病理组织学评估数据,制定出具有共识性的无创诊断技术标准与应用方案。待方案通过临床验证,确认其准确性与可靠性后,再逐步推广应用。
当前在大人群研究中,我们已倾向于结合无创诊断技术开展工作;美国FDA也在推动相关方案,支持无创诊断技术替代病理组织学,用于评估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疗效。因此,我们期望通过无创诊断技术的持续推进,加快MASH新药的研发进程,更好地为临床诊疗服务。
来源:前沿前端与编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