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新文艺理论?专家学者们这样说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4 22:32 1

摘要:9月12至9月14日,“面向数智文明的科幻文艺与AI人文研究”学术会议暨中国文艺理论学会数字人文分会第三届年会在深圳大学举行。两百余名专家学者汇聚鹏城,共同探讨数智文明中的新人文研究。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魏沛娜 通讯员 胡诗涵

9月12至9月14日,“面向数智文明的科幻文艺与AI人文研究”学术会议暨中国文艺理论学会数字人文分会第三届年会在深圳大学举行。两百余名专家学者汇聚鹏城,共同探讨数智文明中的新人文研究。

本次会议聚焦“面向数智文明的科幻文艺与AI人文研究”,致力于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进程中的数字人文研究及文学新存在形态与新世界认知。深圳大学党委副书记吴报水、数字人文专业发展联盟秘书长朱翠萍、中国文艺理论学会数字人文分会会长曾军、参会刊物代表胡范铸主编、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党委书记弋灵等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致辞,表示在人工智能技术深刻重塑人类文明形态的当下,会议关注数智文明与人文研究的交叉前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曾军指出,当前的技术变革正在将科幻文学中的想象变为现实,也为AI人文研究提出三大核心问题:数字人文技术的加速应用、未来人文思考的方向以及AI时代的数字人文技术是否具有科幻属性。曾军呼吁学者们要深入讨论这些问题。

本次会议共有三场主旨发言、一场青年圆桌论坛和七个分议题,以及相关数字人文成果展示,聚焦数字人文、科幻文艺、AIGC创作、新大众文艺、新文学理论、网络文学、电子游戏等不同文艺类型、文学理论,致力于从宏观到微观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影响下的文学形态、文学研究方法、文学理论与文学价值重构。

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上海大学特聘教授王宁表示,人文学科的研究范式正在从数字人文向数智人文演进,面对以ChatGPT、DeepSeek等大语言模型为代表的巨大技术冲击,在数智背景下讨论人文学科有其不可替代性、必要性和有用性。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彭青龙认为,第四次科技革命推动了人文学科研究内容和范式的转向,这要求研究者既要在宏观上理解数字文明、宇宙文明等新形态,又要从微观层面将科技革命融入文学研究与批评,以揭示跨学科研究的本质。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吴岩指出,科幻文学中存在独特的思维方式,如辛纳瑞欧、情境极端化、思想实验、隐喻转移等,以智能方式研读可以发展出科幻相关的算法,这对人工智能和科幻文学本身的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广州大学教授陶东风提出高科技手段的改造可能性。

在西北大学教授谷鹏飞看来,进入“人-机”共创时代,人工智能艺术作品的意义源于AI算法逻辑创造的新数字形式,这对于建构兼具普遍性与特殊性的“中国阐释学”有着积极意义。复旦大学教授杨俊蕾通过对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的技术路径和具体案例分析,区分并揭示其“缺陷化表达”问题,回应AI技术带给艺术思考的创造力界定难题。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苏晖聚焦人工情感智能体,探讨其在文艺创作中呈现出的新格局与伦理挑战。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单小曦认为,AI文艺是一种“智媒生产”的后人类生产范式,作品呈现出生成性、交互性和过程性的新特征,将推动“文学是人学”走向“文学是后人学”的理论话语更新。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吴攸追溯中国科幻百年跨文化传播历程,提出“媒介化软实力”分析框架,讨论文化影响力跨境运作机制和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姜玉琴结合AI文学书写对传统文学书写传统的三大改写,指出其本质是对以“人的情感”为中心的传统创作观念的彻底改写。南京大学教授周计武分析跨媒介艺术的具体实践,探讨数字技术的模拟与算法逻辑如何重塑文化艺术形态,并挖掘跨媒介艺术学在这一语境中的批判潜能。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王茜从大洋、森林和沙丘出发,认为星球叙事将科学对客观世界的事实认知创造性地链接到人类价值世界中的社会文化批判上。山东师范大学教授王卓则回归文学胜任力视域,探讨如何将科幻文学融入到教育体系之中。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赵薇从AI时代的文学实验室与计算批评这一研究形态出发,探讨了如何使数字人文有效介入文学批评的核心环节,并将其真正应用于文学研究实践。深圳大学教授江玉琴立足于科幻理论的本源性探讨,从叙事、世界与文化等角度切入,旨在探究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引发文学表达、世界认知与文化建构的范式变革,进而理解人、文学与世界三者关系的演进模式。

青年圆桌论坛特别邀请五位学者分别就电影研究、跨媒介研究、网络文学研究、数字人文研究、科幻研究介绍本领域的前沿发展,同时从不同角度理解并阐释人工智能影响下的新文艺理论建设。

此外,会议现场举办了数字人文创新成果发布与展示,举行了《数字人文教程》揭牌仪式,集中呈现了深圳科幻文旅地图、基于大模型结构化生成角色与故事的AIGC开源项目-魔法少女生成器等多项前沿实践成果。

本次会议由中国文艺理论学会数字人文分会和深圳大学联合主办,由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深圳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数字人文研究中心承办,由《文化艺术研究》和《数字人文与科幻研究学刊》协办。这场盛会还得到了众多优秀学术期刊杂志的支持。《外国文学研究》《文艺研究》《文化艺术研究》《上海大学学报》《山东外语教学》《电影艺术》、Chinese Literature & Thought Today、《学术研究》《电影理论研究》《东岳论丛》等主编或编辑到场支持。

来源:读创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