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能否真正治愈心灵创伤?研究揭示丧亲之痛或需十余年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4 20:46 1

摘要: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伤痛都会自然消逝,也不是所有人都能释怀。生活中,我们总难免会遇到亲友离世的时刻,那种失去至亲的悲痛,像一块巨石压在心头,让人喘不过气。但你知道吗?这种悲痛不仅仅会让我们心情低落,还可能悄悄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甚至带来长远的健康问题。

“时间是种极好的东西,原谅了不可原谅的,过去了曾经过不去的......一切伤痛,都会释怀。一切艰难,都不能击倒你。”

在诗人余光中的笔下,时间并非只是悄悄流逝,而是渐渐地让人从执念中解脱,最终与痛苦和解。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伤痛都会自然消逝,也不是所有人都能释怀。生活中,我们总难免会遇到亲友离世的时刻,那种失去至亲的悲痛,像一块巨石压在心头,让人喘不过气。但你知道吗?这种悲痛不仅仅会让我们心情低落,还可能悄悄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甚至带来长远的健康问题。

以往关于丧亲的研究,大多聚焦在亲人刚去世后的一两年,很少有人追问:那些长期被悲伤缠绕的人,十年后会面临怎样的健康困境?近日发表在《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的一项丹麦研究,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

为了找到答案,研究者们从2012年开始,跟踪了1735名因为自然原因失去至亲的亲属。这项研究基于丹麦2012年至2022年建立的一个前瞻性、基于人群的队列。研究团队在三个不同的时间点(丧亲前、丧亲后6个月、丧亲后3年)使用“延长哀伤量表”(PG-13)评估他们的悲痛症状。根据这些数据,研究团队将亲属分为五种不同的悲痛轨迹:

●低悲痛轨迹(LGT):亲属的悲痛症状持续处于较低水平。

●高悲痛轨迹(HGT):亲属的悲痛症状持续处于高水平。

●高/下降悲痛轨迹(HDGT):亲属在丧亲前悲痛症状较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下降。

●中度/下降悲痛轨迹(MDGT):亲属的悲痛症状在丧亲前处于中等水平,之后逐渐下降。

●延迟悲痛轨迹(LaGT):亲属在丧亲前悲痛症状较低,但在丧亲后6个月达到峰值。

研究团队还收集了这些亲属在丧亲后3年至10年间的医疗接触、精神健康服务使用、精神药物使用以及死亡率等数据。

图:研究队列的特征

根据评估结果,他们发现这些亲属的悲痛轨迹各不相同,有的亲属悲痛程度一直很低,有的则一直很高,还有的开始很高但慢慢下降,或者开始不高但后来突然上升。丧亲的阴影在随后的10年里挥之不去,主要表现在:

●医疗接触增加:与低悲痛轨迹的亲属相比,高悲痛轨迹的亲属在丧亲后七年内的全科医生接触次数显著增加。这表明,长期沉浸在悲痛中的亲属更可能需要医疗帮助。

●精神健康服务使用增加:高悲痛轨迹的亲属更可能使用精神健康服务,包括全科医生谈话治疗、私人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的服务。同时,他们也更可能使用抗抑郁药、镇静剂和抗焦虑药等精神药物。

●死亡率上升:高悲痛轨迹的亲属在丧亲后3年至10年间的死亡率显著高于低悲痛轨迹的亲属。这表明,长期悲痛可能对身体健康产生致命影响。

图:10年间与全科医生的联系频率(就诊次数)

图:悲痛轨迹和死亡率之间的联系

每个人都会经历丧亲之痛,而如果不能节哀,长期沉浸在悲痛中,则可能对身体健康产生深远影响。

那么,面对这种难以忘却的切肤之痛,我们该怎么办呢?

最近,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研究团队在《老年学杂志:心理与社会科学》上发表了的题为“A Time of Healing: Can Social Engagement After Bereavement Reduce Trajectories of Depression After the Death of a Child?”的研究,也许可以提供一些启示。该研究为我们揭示了孩子离世后,父母心理健康的变化轨迹,以及如何通过参加社交活动来加速恢复。

对于父母来说,失去孩子不仅意味着失去了一个至亲之人,更可能让他们感到自己的一部分也随之逝去。这种痛苦,是任何语言都难以描述的。

研究者们发现,失去孩子后,父母的抑郁症状会显著增加。这种痛苦不会立刻消失,而是可能持续数年之久。在研究样本中,那些经历了孩子离世的父母,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抑郁水平明显高于没有经历这种悲痛的父母。这种痛苦,就像一块巨石压在心头,让人喘不过气。

我们常说“时间能治愈一切创伤”,但对于失去孩子的父母来说,这句话可能并不完全适用。研究发现,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父母的抑郁症状会有所缓解,但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很长时间——平均需要七年左右,父母的心理健康才能勉强恢复到孩子离世前的水平。

图注:因失去孩子而产生的抑郁轨迹以及接受志愿服务的影响

这意味着,在这七年里,父母可能会一直生活在痛苦和抑郁之中,无法自拔。他们可能会频繁地回忆起与孩子相处的点点滴滴,无法接受孩子已经离开的事实。这种长期的抑郁状态,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还会对身体健康造成损害。

那么,有没有办法能加速父母的恢复过程呢?答案是肯定的。研究发现,社交参与,特别是志愿服务,可以显著降低父母失去孩子后的抑郁水平,帮助他们更快地走出悲痛。

为什么志愿服务会有这样的效果呢?研究者们认为,志愿服务不仅能让父母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还能为他们提供一个与他人交流和互动的平台。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可以结交新朋友,分享彼此的经历和感受,从而减轻内心的痛苦和孤独感。

具体来说,研究发现,那些在孩子离世后参与志愿服务的父母,他们的抑郁症状恢复得更快。志愿服务就像一剂“良药”,帮助他们逐渐走出悲痛的阴影,重新找回生活的乐趣和希望。

除了志愿服务,还能做什么?

当然,除了志愿服务之外,还有其他一些方法也能帮助父母应对失去孩子的痛苦。比如,与邻居多交流、参加社区活动等,都能增加父母的社交互动,缓解他们的孤独感和抑郁情绪。

此外,家庭成员和朋友的支持也非常重要。在这个艰难的时刻,父母需要感受到来自亲人和朋友的关爱和支持。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拥抱、一次陪伴,都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安慰和力量。

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也可以为失去孩子的父母做些什么。比如,我们可以主动关心他们,倾听他们的诉说,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爱。我们还可以鼓励他们参与社交活动,帮助他们重建社交网络,找回生活的乐趣。

小结

综上,上文两项研究告诉我们:悲伤并不是总会随时间自然消退的。对一部分人来说,它可能成为一种“慢性情绪疾病”,长期侵蚀身心健康,显著增加医疗负担和死亡风险。

如果我们把悲伤比喻成一场雨,对大多数人来说,它是短时阵雨,终会放晴;但对有些人,这场雨下了十年还未停止。那这时,他们需要的已不止是一把伞,而是一座能长期避雨的屋檐。

所以,与其“等待时间治愈一切”,不如早点行动,通过与亲友倾诉、加入支持小组、参加志愿服务等等,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正如研究所示,参与志愿活动的丧亲者,其抑郁水平恢复速度可缩短三年,这也印证了社会连接与目标感对心理创伤的修复力量。

我们的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经历诸如生离死别等的伤痛时刻却总是难免,希望阅读完本文,可以帮助那些沉默的伤痛,早日被看见、被接住~

参考文献:

1.Nielsen MK, Pedersen HS, Sparle Christensen K, Neergaard MA, Bidstrup PE and Guldin M-B (2025) Grief trajectories and long-term health effects in bereaved relatives: a prospective,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with ten-year follow-up. Front. Public Health 13:1619730. doi: 10.3389/fpubh.2025.1619730

2.Cha, H., & Thomas, P. (2023). A Time of Healing: Can Social Engagement after Bereavement Reduce Trajectories of Depression after the Death of a Child?. 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B, Psychological sciences and social sciences. https://doi.org/10.1093/geronb/gbad094.

撰文 | linwen

编辑 | lcc

来源:小桂圆聊保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