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丰”雕花骨柶:铭刻于犀骨上的权力、艺术与历史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8 17:00 2

摘要:这件宰丰雕花骨柶,是一件极其罕见的国宝级历史文物,它是用商王帝乙或帝辛亲自捕获的犀牛肋骨制作而成的,而帝辛就是我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商纣王,相传其出土于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其整体呈匕首状,长27.3厘米,宽3.8厘米,厚度仅有数毫米,轻薄如刃却坚如磐石。

这件宰丰雕花骨柶,是一件极其罕见的国宝级历史文物,它是用商王帝乙或帝辛亲自捕获的犀牛肋骨制作而成的,而帝辛就是我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商纣王,相传其出土于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其整体呈匕首状,长27.3厘米,宽3.8厘米,厚度仅有数毫米,轻薄如刃却坚如磐石。

图一

骨柶两面各具匠心:其纹饰面以高浮雕的技法雕刻有兽面纹和虺龙纹以及蝉纹,纹饰线条遒劲灵动,兽目圆睁,龙身盘曲,蝉翼轻薄,其间还镶嵌有14颗绿松石,色彩对比鲜明,尽显商代工匠对神权与自然的敬畏。

图二

铭文面刻有2行28字,字迹丰润饱满,笔锋圆转,与常见的细瘦甲骨文不一样,其更接近商末青铜器铭文的成熟风格,堪称是甲骨文向金文过渡的“活化石”。铭文的内容为:在某年的壬午日,商王在麦山的山麓进行田猎,商王亲自捕获了一头罕见的巨形犀牛。因宰丰随行有功,宰丰是商王的近臣,商王将犀牛赏赐于他。此事发生于五月,正值商王帝乙或帝辛六年的成祭之日,成祭是商代祭祀的名称。是指祭祀之后第二天又进行的祭祀。

图三

商王作为当时的最高统治者,田猎不仅是娱乐,更是军事的演练与权力的展示。猎获犀牛象征着王权天授,彰显着商王的武力与神性。宰丰是一个官职为“宰”名字叫丰的人,是商王室事务的总管,地位非常显赫。他用商王赐予的犀牛肋骨制成骨柶,既是为自己的荣耀作为凭证,也暗示其可以参与商王室的祭祀活动,成为了沟通天人的媒介。

图四

这件宰丰雕花骨柶上的铭文书体融合甲骨文的古朴与金文的庄重,笔画丰肥圆润,双刀复刻的痕迹明显,推测先以毛笔书写后再进行雕刻,展现了商代书写工具的进步与艺术的发展。不同于殷墟出土的15万片占卜甲骨,此骨柶纯粹是记录历史事件,堪称其为“商王的个人日记”,它为研究商代田猎制度和赏赐机制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

图五

犀牛在中原的灭绝始于商周时期,这件骨柶直接佐证了当时犀牛广泛生存的生态背景。绿松石镶嵌与纹饰设计更揭示了商代贵族对奢侈品工艺的极致追求。1899年甲骨文被发现后,殷墟遗址成为了考古焦点。20世纪初的发掘中,大量的甲骨和青铜器重见天日,而这件“宰丰骨柶”以其精美的纹饰与完整的铭文脱颖而出。据推测,它可能出土于商王陵区或贵族的墓葬,因其镶嵌绿松石的特殊性,被迅速定为国博的镇馆之宝。

图六

商代晚期的帝乙帝辛时期,王权与神权交织,田猎活动频繁以巩固统治者的权威。铭文中田猎的“麦地”居考证位于今天河南的北部,当时的麦地森林密布,犀牛和大象成群,后来因气候变冷与过度的捕猎逐渐消失。此骨柶诞生于商朝的后期,当时的商朝国力尚可,但短短数十年后,商纣王帝辛亡国,西周崛起,中原犀牛也随着商朝的灭亡而绝迹,所以更显得这件骨柶承载的文明异常珍贵。

图七

这件骨柶,既是商王田猎的荣耀勋章,也是文字演变的无声史诗,更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古老寓言。透过它,我们得以触摸三千年前的血脉搏动和那些关于权力艺术与生存的永恒命题。当我们凝视着这片骨柶时,仿佛能听见商王的号角和犀牛的嘶吼在历史的长河中回响。关注我每天看国宝,下期更精彩。

图八

来源:文物考古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