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祁门县阊江小学劳动基地——校园一隅——综合顶楼空中开心农场,三十块绿意盎然的“责任田”格外引人注目:翻土、播种、浇水、采摘......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忙碌着,汗水与欢笑交织间,一颗颗劳动的种子悄然生根发芽。这方寸之间,仅600余平米的实践天地,正是该校以
在祁门县阊江小学劳动基地——校园一隅——综合顶楼空中开心农场,三十块绿意盎然的“责任田”格外引人注目:翻土、播种、浇水、采摘......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忙碌着,汗水与欢笑交织间,一颗颗劳动的种子悄然生根发芽。这方寸之间,仅600余平米的实践天地,正是该校以劳动教育厚植育人沃土的生动缩影。
深耕课程体系,构建劳动育人新范式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阊江小学以“劳动实践育人”为核心,创新构建“三维立体”劳动教育体系。通过制定《劳动教育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将劳动教育纳入校本课程必修模块,形成“基础技能+特色实践+创新拓展”的分层课程结构。低年级学生从整理书包、叠放衣物等生活技能入手,中高年级则开展钉纽扣、果蔬种植、面点制作、创意拼盘等实践项目,同时结合二十四节气开展民俗劳动主题活动,让传统文化浸润劳动教育。
搭建多元平台,激活学生成长内动力
学校打破课堂边界,整合校内外资源打造“1+N”劳动实践场域:校内开辟“空中农场”“中药材科普教育”等劳动基地,打造农耕文化展示馆、傩舞非遗工坊实践站等基地,让孩子近距离感受劳动教育。每年五月学校举行“劳动技能大比武”成为校园热门赛事——低年级比拼叠衣收纳,手剥毛豆,中年级比拼钉纽扣、系鞋带,高年级则较量花样面点制作、创意水果拼盘;每学期以研学为契机,到校外非遗工坊,如金字牌镇石坑村陶瓷工坊、祁门县绿色产业园嵌字豆糖体验馆开展“劳动成果博览会”,学生将亲手制作的陶艺、编织、字豆糖等产品进行交流展示。这种“做中学、赛促练、展赋能”的模式,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悟劳动价值。
五育融合共生,培育时代新人乐实践
劳动教育在这里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德育、智育、美育深度融合。数学课上测量“责任地”菜畦面积,科学课观察绿植生长周期,语文课书写劳动日记,美术课设计种植标识牌......当学科知识与劳动实践碰撞出火花,教育的综合育人效应愈发凸显。六年级学生汪奕竹在劳动日志中写道:“原来西红柿要搭架子才能长高,就像成长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帮助。”这种自身体验带来的感悟,远比说教更触动心灵。
经过三年实践探索,阊江小学的劳动教育结出硕果:班均0.8块的责任地常年一片片生机盎然的绿美画面,学生参与班级责任地劳动率达95%,科学课堂常在学校农场开展, 一个个“劳动之星”在开心农场冉冉升起......校长朱海丽表示:“劳动教育是成长的必修课,我们不仅要培养会劳动的双手,更要塑造懂感恩、有担当、敢创新的新时代好少年。”
在这片充满生机的育人场,阊江小学正用劳动教育书写着“立德树人”的生动答卷,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泥土芬芳中触摸生命的温度,在躬行实践中绽放成长的光芒。
来源:安青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