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骏院士:解码鼻咽癌免疫治疗最优策略,以“中国崛起”引领肿瘤领域创新 | 2025 CSCO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4 21:16 1

摘要:2025年9月10-14日,第28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25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学术年会在山东济南盛大启幕。作为全球肿瘤领域的顶级学术交流平台,本届大会汇聚了国内外顶尖专家,聚焦肿瘤诊疗前沿进展,共探行业发展新方向。

贡献中国智慧,引领全球抗肿瘤新征程。

2025年9月10-14日,第28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25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学术年会在山东济南盛大启幕。作为全球肿瘤领域的顶级学术交流平台,本届大会汇聚了国内外顶尖专家,聚焦肿瘤诊疗前沿进展,共探行业发展新方向。

值此盛会,“医学界”特别策划【名医话名泉】访谈环节,有幸邀请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马骏院士做客访谈间。围绕局部区域晚期鼻咽癌免疫治疗的最佳应用时机、精准诊疗生物标志物探索及2025年肿瘤领域年度关键词等核心议题,马骏院士结合团队重磅研究成果展开深度分享,为临床实践提供前沿指引。

Q1

免疫治疗已成为局部区域晚期鼻咽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但其与放化疗联合的最佳应用时机仍是临床决策的关键。基于您团队的卓越研究,您认为在诱导、同步或辅助这三个阶段中,哪种模式目前证据最充分、更能让患者实现生存获益?您在制定治疗策略时,最主要的考量因素是什么?

马骏院士:

当前,免疫治疗与放化疗联合已明确能提升局部区域晚期鼻咽癌患者疗效,我们团队通过多项Ⅲ期临床试验,对不同联合阶段的价值进行了系统探索,目前已有多项关键证据支撑临床决策:

首先,全程联合免疫治疗的有效性已被证实。我们开展的CONTINUUM研究(2024年发表于The Lancet)是该领域首个阳性结果的Ⅲ期试验,共入组425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吉西他滨+顺铂诱导化疗+同期放化疗”标准方案,试验组在此基础上从诱导化疗第1天起联合信迪利单抗(每3周1次,共12次,含3次诱导、3次同期、6次辅助)。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3年无事件生存率(EFS)从76%显著提升至86%,证实全程免疫联合模式的生存获益。

其次,辅助阶段免疫治疗的价值同样明确。我们今年发表于JAMA的DIPPER Ⅲ期试验表明,在放化疗结束后加用12个周期卡瑞利珠单抗,能显著提高患者疗效,为辅助阶段应用提供了高级别证据。

此外,诱导阶段免疫治疗也具备理论优势——放疗前肿瘤结构完整、肿瘤抗原丰富,此时启动免疫治疗可更高效激活抗肿瘤免疫,同时避免放疗对淋巴结的照射可能影响免疫疗效的问题,未来值得进一步探索。

而对于同步阶段,由于同期放化疗本身毒性较高,叠加免疫治疗可能降低患者对化疗的耐受性。为此,我们最新发表于JAMA的DIAMOND试验进行了优化:在CONTINUUM研究“全程免疫”基础上去除同期顺铂,结果显示疗效未受影响,且毒副作用显著降低,为不耐受高强度治疗的患者提供了新选择。

在制定治疗策略时,疗效与安全性的平衡是核心考量。例如,我们既往研究主要纳入65岁以下患者,而65岁以上老年患者的免疫联合治疗获益与风险仍需更多数据支持。因此,对老年患者需综合评估肿瘤分期、EB病毒(EBV)DNA水平、合并症情况,同时结合患者意愿与经济承受能力,制定个体化方案,确保在最大化疗效的同时,将毒性控制在可耐受范围。

Q2

精准化治疗是未来的方向。目前仍有部分鼻咽癌患者无法从免疫治疗中获益。除PD-L1表达外,您认为哪些新兴生物标志物(如肿瘤突变负荷、免疫微环境分型或EBV DNA的动态变化)在预测免疫疗效和耐药方面最具临床转化潜力,有望用于指导患者的个体化治疗选择?

马骏院士:

精准预测免疫治疗疗效是实现个体化诊疗的关键,但目前传统生物标志物在鼻咽癌中的应用存在局限:

PD-L1表达、肿瘤突变负荷(TMB):现有研究已证实,这两类标志物无法有效预测鼻咽癌患者的免疫治疗疗效,临床应用价值有限;

EBV DNA:虽具有良好的预后评估价值(如治疗前EBV DNA水平与肿瘤负荷相关),但与PD-1抗体的疗效无直接关联,不能作为免疫疗效预测指标。

基于团队多年研究,我们发现患者外周血及肿瘤组织中的增殖性调节性T细胞(增殖性TREG)水平,是预测鼻咽癌免疫治疗疗效的有效生物标志物。这一发现具有明确的临床转化潜力——未来通过检测增殖性TREG水平,可帮助临床医生筛选出最可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的患者,避免无效治疗,真正实现精准筛选、个体化用药。

Q3

转眼2025年已过大半,借此契机,可否请您预测一下今年肿瘤领域的年度关键词是什么?以及请您简单分享下您预测这一关键词的原因。

马骏院士:

若用一个词概括2025年肿瘤领域的核心特征,我认为是“中国崛起”。这一判断源于我国在肿瘤药物研发与临床研究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具体可从三方面体现:

第一,中国原创新药实力显著提升。近年来,我国自主研发的肿瘤创新药物数量持续增加,且多个药物为国际首创,打破了既往依赖进口药物的局面,为中国患者提供了更贴合本土疾病特点的治疗选择。

第二,中国临床研究登上国际顶级舞台。今年,我国团队的多项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顶尖期刊:例如,我们团队开展的诱导化疗后缩小照射范围临床试验,是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CA)创刊以来发表的第一篇临床研究;此外,团队另有2项研究发表于JAMA,这些成果充分体现了中国临床研究的质量与国际认可度。

第三,中国标准成为国际指南。由我领衔制定的《鼻咽癌放疗靶区勾画国际指南》,在Lancet Oncology以同一期2篇论文的形式发表。

这些进展并非个例,而是我国肿瘤领域创新实力整体增强的缩影。未来,随着研发与研究能力的持续提升,我们必将取得更多突破,更好地造福广大中国患者。

本次专访中,马骏院士以团队重磅研究为依托,清晰梳理了鼻咽癌免疫治疗的最优策略,点明了精准诊疗的关键生物标志物,更以“中国崛起”总结了2025年肿瘤领域的发展核心。在中国创新的推动下,我国肿瘤诊疗必将持续迈向国际前沿,为全球肿瘤防治贡献更多中国力量。

专家简介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CSCO鼻咽癌专业委员会首任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鼻咽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特种医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

第八届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生命医学部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放射肿瘤学分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分会常委

责任编辑:Sheep

*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来源:医学界肿瘤频道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