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态的“跑5个地方买可颂”事件,“有毒的爱”逼疯多少人?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8 16:46 1

摘要:乍一看这标题,还以为是啥 “霸道男友宠妻无度” 的甜宠故事呢,想着又是一场齁甜的爱情秀。

在热搜里,有这么一个帖子,搅起全网大讨论。

帖子名叫《男朋友跑了 5 个地方,就为了给我买可颂,我却很别扭》。

乍一看这标题,还以为是啥 “霸道男友宠妻无度” 的甜宠故事呢,想着又是一场齁甜的爱情秀。

可当你把事件的来龙去脉搞清楚,就会发现,这剧情简直是 “大反转” 啊,和你想的那是十万八千里都不止。

事情是这样的,女友就是随口提了一嘴,说自己想吃可颂没买到,就买了个牛角包对付对付。

男朋友立马拉上朋友,开启了一场 “可颂大冒险”,而且还跟女友实时 “直播” 他的寻宝之旅。

跑到大概第三个地方的时候,女友都看不下去了,赶紧劝男友别折腾了,说自己真没那么想吃。

可这男友呢,还自以为是地来一句:“我懂你在说反话。”

然后继续打车赶路,最后他是两手空空啥也没买到,嘴里还念叨着:“为你付出就不辛苦。”

他那朋友也在一旁帮腔:“有这样的男友,你可真幸福啊。”

可这事件里的女友呢,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就像吃了一碗怪味豆,各种滋味涌上心头,于是发帖问网友自己这感受正常不。

评论区很多人一下子就戳到了痛点。

有人说:“这事儿让人难受就难受在,他每跑一家都要告诉你。你都让他别去了,他还拉着朋友接着去。

他要是买来了,说‘我跑了好几家才买到,快尝尝’,或者买不到说‘我跑了好几家都没有’,这都还行。

可他偏偏是一家一家地汇报,这就很让人无语了。”

还有人直接犀利地指出:“他享受的就是自我牺牲、自我付出的过程,一边付出一边自我感动,你高不高兴对他来说根本不重要。

更有人直接预言,以后要是吵架,这男友肯定会拿这事儿来 PUA 女友:“我为了给你买可颂跑了 5 个地方!”

然后他那朋友也会跟着起哄,说女友不懂事。

这种 “自我感动式” 的付出,就像是一场自娱自乐的闹剧,完全不顾对方的感受,也不考虑对方的真实需求。

他们就像一群固执的小孩,自顾自地给对方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做自以为对对方好的事情,却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在别人眼里可能就是一场尴尬的 “表演”。

这种付出,本质上就是一种自我中心意识驱动下的利己行为,出发点是自我,根本目的是完成自我设想中的 “奉献” 行为,而别人,不过是他们表演的 “道具” 罢了。

这种喜欢自我感动的 “表演型人格”,那真是一抓一大把。

比如说,有个女朋友瞒着异地恋的男友,一个人坐飞机跨越 1800 公里,还带着一束鲜花,像个 “神秘访客” 一样突然出现在男友的课堂上。

当时那场面,台上有老师在讲课,周围同学坐得满满当当的。

男友瞬间就 “社死” 了,脸涨得通红,那表情,尴尬得就像被雷劈了一样,手足无措地挤出一丝笑容。

评论区里的网友们也都被尬到 “脚趾抠地”,纷纷吐槽:“到底谁会为这种突然出现感动啊?

非得选择这种场合表演吗?

明明可以在宿舍楼下、食堂或者学校门口突然出现,干嘛非要在众目睽睽之下做个打扰别人上课的‘显眼包’呢?”

还有更离谱的,有人去取自己的电动车时,发现车包上被写满了字:

“你好陌生人,今天是 12.20,祝你天天开心,下期见。”

我就纳了闷了,写字的这位同学不会真觉得自己这样做很浪漫吧?

不会写完还拍照准备发朋友圈,配上一堆文艺十足的文案吧?

当事人那可是被气得够呛,直接发帖怒骂:“没素质的学生!!!”

换位思考一下,谁能不气啊?

好好的一个干干净净的车包,被人莫名其妙地写上字,擦也擦不掉,洗也洗不掉,这不是添堵嘛,究竟谁会为这种事儿感动啊?

这些人做事情之前能不能先过过脑子,考虑一下后果,想想有没有可能给别人添麻烦,而不是只顾着自己感动自己呢?

更有甚者,有人带着玫瑰花束跟女生表白,被拒绝后还死缠烂打,在对方单位门口跪了一天一夜。

晚上还下着雨,那场面,简直就是 “苦情剧” 现场啊。

警察和路人都来劝他了,他还死活不肯走,这是以为自己在演偶像剧呢,还是咋的?

亲子关系里,这种自我感动的 “表演” 也是屡见不鲜。

有个妈妈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喝上细腻的玉米汁,竟然选择一粒一粒地用手剥玉米皮。

整整剥了 4 个玉米棒啊,那得花多少时间啊,想想都让人头大。

这妈妈显然是被自己感动得不行了,还自我标榜:

“这不是普通的玉米汁,是母爱!伟大的母爱!”

本来还以为是新手妈妈给小婴儿做辅食呢,结果点进她主页一看,她儿子都 10 岁了。

而且,明明可以直接买脱皮玉米粒,或者榨完汁后简单过个筛就行,真不知道她为啥非得这么折腾,这不是纯纯的 “表演” 嘛。

当付出变成一种表演,爱意沦为一种绑架,有多少人正在为这种所谓的 “感动税” 支付着巨额的情绪成本啊。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 “道德执照效应(Moral Licensing)”,啥意思呢?

就是当人们自认为做了 “高尚行为” 后,就会合理化后续的不道德行为。

就好比一个人占理或者自认为正义时,他就会有一种道德优越感,就像手里拿了一张可以放纵的 “许可证”,所以更容易做出不道德的事情。

就像前面说的那个跑了 5 家店为女友买可颂的行为,本质上就是为了获取这张道德执照:“我那么爱你,为你做了那么多,你怎么能不服从我?”

后续一旦发生争执,这个 “5 个可颂” 事件,就会成为男友拿出来反复提及的 “道德资本”。也就是说,这种自我感动式的付出,通常伴随着隐形的控制。

因为觉得自己为对方付出了很多,所以就把自己自动放在一个道德高位上,期待对方能给予同等的回报,甚至加倍对自己好,否则,在他们眼里,对方就是一个 “彻头彻尾的坏人”。

这种包裹着糖衣的 “情感 PUA”,就像一张无形的大网,迫使对方进入 “亏欠 - 服从” 的循环,让亲密关系里充满了窒息感。

那成熟的爱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我看到过这样一段话,觉得特别有道理:

“人们总是容易用一种自虐的方式,制造出一种痴情的假象,来使得自己站在感情的道德制高点上,获得一种畸形的满足感和安全感。

但成长的标志就是懂得克制自己,克制自己的情绪,克制自己的表演欲,甚至克制自己的喜欢。

谁也无法承担起另一个人的价值寄托,只有做一个独立、有价值的人,才能真正学会去爱另一个人。”

是啊,真正的爱,是要能看见对方的需求,而不是沉迷于自我的悲壮。

最动人的情感,从来都不是喧嚣的表演,而是寂静的懂得。

就像那首歌唱的:“爱不是占有,也不是盲目付出,而是心与心的相知,是灵魂与灵魂的契合。”

希望我们都能明白这个道理,在爱与被爱的路上,少一些自我感动,多一些真心实意,别再让那些 “表演型” 的爱,成为我们感情路上的绊脚石。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被爱,也希望能够去爱别人。

但真正的爱,应该是建立在尊重、理解和包容的基础上的。

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强加给别人,也不能用自我感动的方式来绑架别人的感情。

当我们想要为对方做某件事情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是对方是否需要,是否会喜欢。而不是只想着自己做了这件事情会有多伟大,会得到多少赞扬。

在感情中,我们要学会做一个真正的爱人,而不是一个 “演员”。

所以啊,让我们都醒醒吧,别再陷入自我感动的陷阱里了。

要知道,真正的爱是平淡而真实的,它不需要华丽的表演,也不需要刻意的炫耀。

它就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在我们对彼此的关心和付出中。只有当我们学会了真正去爱,我们才能收获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来源:吃瓜的扮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