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逝者的流量狂欢该停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4 20:51 1

摘要:9月11日,于朦胧工作室发文: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告知大家,我们深爱的朦胧,于2025年9月11日坠楼身故。经警方工作,已排除刑事嫌疑。愿逝者安息,愿生者坚强。

□张川(吉首大学)

9月11日,于朦胧工作室发文: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告知大家,我们深爱的朦胧,于2025年9月11日坠楼身故。经警方工作,已排除刑事嫌疑。愿逝者安息,愿生者坚强。

尽管警方已排除刑事嫌疑,社交平台上仍有个别用户为博流量、蹭热度,刻意发布无事实根据信息、炮制阴谋论,甚至以恶意关联、煽动举报等非理性行为变本加厉博眼球。11日晚19时许,知名网红民警、南京江宁区民警@江宁婆婆也发文呼吁大家不要阴谋论。

9月13日,@微博管理员发文:站方依据《微博社区公约》等相关规定,针对煽动粉丝举报、编造传播阴谋论、散布不实信息等违规行为,共清理违规博文及图片4300余条,对60余个违规账号予以阶段性禁言直至关闭账号处置。如发现相关违规内容,用户可通过前台举报投诉入口和@微博管理员的方式进行举报,我们将及时予以处置。

明星的光环不过是职业赋予的标签,褪去这层包装,他们是和所有人一样拥有完整生命轨迹,会面临生老病死的普通人。死亡对任何人而言,都该是生命旅程的终章,是值得被敬畏的安宁时刻,明星自然也不例外。尽管职业特性让他们生前活跃在聚光灯下,被公众审视与讨论,但死亡理应让一切喧嚣止步。这不是要求,而是对生命最基本的尊重。

情理之中,无论是逝者、悲痛的家属还是旁观的公众,谁也不会容忍一条逝去的生命沦为流量博弈的工具。可令人唏嘘的是,总有人违背情理将亡故明星视作流量“肥肉”,当作博眼球的噱头。这种行径不仅是对逝者的公然亵渎,更是对人性底线的无情践踏。试问,若还有半分良心未泯,若还懂得“死亡”二字的沉重,怎么能在人尸骨未寒时,靠着编造阴谋论煽风点火、收割流量,把他人的悲剧变成自己逐利的“剧本”?

应当看到,微博平台此次针对消费逝者乱象的治理,既展现出“快准狠”的打击力度,又通过弹性机制号召用户参与监督,形成了平台主导、公众协同的治理闭环。这种治理模式不仅精准遏制了短期乱象扩散,更从机制层面搭建了防范此类行为复发的屏障。其示范意义显而易见:其一,在流量至上的网络生态中,平台应积极主动担起维护公序良俗的主体责任。其二,治理消费逝者的行为,既需“及时亮剑”的决心,也需“联动共治”的智慧。

更进一步说,对待消费逝者的乱象,雷霆手段不仅是必要选择,更是底线要求。这类行为本质上是对生命尊严的践踏、对公共情感的消费。如果平台纵容此类内容传播,不仅会加剧公众对网络空间的信任危机,更会消解社会对死亡的敬畏之心。抑或换言之,当逝者沦为流量博弈的工具,当悲痛成为博取关注的素材,整个社会的价值共识都将面临被侵蚀的风险。

究其实,平台的雷霆手段是对生命尊严的捍卫、对公共利益的守护。唯有社交平台都主动承担起治理责任,以零容忍态度打击消费逝者的行为,才能让网络空间回归对生命的基本尊重,让逝者真正获得安宁,让公众的情感不再被滥用。

消费逝者的流量狂欢该停了,不只为维护逝者的尊严,也让那些被流量奴役,陷溺在娱乐至死漩涡的人们,拾起共情与尊重的人性底色。而对我们来说,也要清晰地意识到,绝不能默许这种将“人”异化为“符号”进而消费的事情发生。所以,“流量狂欢该停了”,不只是一句简单的呼吁,而是对每一个生者的叩问。比如,我们是否还愿意守护生命的尊严?是否还能在流量、八卦、猎奇的诱惑面前,守住良知的底线?

毋庸讳言,唯有当所有平台都放下流量至上的短视,当每一个网民都拒绝成为消费逝者的“帮凶”,我们才能真正让逝者安宁,让生命的终章,不再被喧嚣与功利所玷污。这不是对于朦胧或某个明星的特殊优待,而是对所有生命的基本尊重,是我们作为“人”,理应坚守的精神底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红视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