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静安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的核心区域,是马克思主义传播地、革命领袖足迹地、中共中央早期机关聚集地、首部党章诞生地、群众运动策源地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提出地。静安区红色资源底蕴深厚、数量众多、特色鲜明,现有106处重要红色革命旧址、遗址,其中,已考证的在沪30多处中
静安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的核心区域,是马克思主义传播地、革命领袖足迹地、中共中央早期机关聚集地、首部党章诞生地、群众运动策源地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提出地。静安区红色资源底蕴深厚、数量众多、特色鲜明,现有106处重要红色革命旧址、遗址,其中,已考证的在沪30多处中共中央早期机关有20余处在静安。
为落实“八五”普法规划对“加强红色法治文化保护、宣传、传承”的明确要求,静安区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立足区域优势,以红色为底色、以法治为笔锋,深耕细作红色法治文化建设,在赓续红色基因中挖掘法治精髓,在法治建设创新中焕发红色活力,探索“红色+法治”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书写红色法治文化建设的“静安答卷”。
01
溯源红色根脉,挖掘法治内核
从历史深处萃取“法治密码”
静安区立足静安红色热土区域优势,由静安区司法局会同静安区委宣传部、静安区委党史研究室、静安区文物史料馆,通过多次开展史料研究、实地调研、座谈论证,深度挖掘整理出关于首部党章、军队建设、档案管理、劳动立法、组织制度和党报党刊制度等法治史料,印证了中国共产党创建和早期发展的大量法治探索。2024年,上海市推出首批上海市红色法治资源名录(12处),静安区申报的七处红色法治资源经过专家评审全部入围,正是对这份挖掘成果的最佳印证。
02
创作文艺作品,讲好法治故事
从艺术演绎中传递红色精神
静安区聚焦红色法治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推出一批接地气、有活力的原创作品,让红色法治故事以新的“讲法”走进人心。
2021年,静安区推出非虚构戏剧《辅德里》,以党章的诞生与守护为脉络,以中共二大会议所产生的七份重要文件为主线,艺术化再现二大乃至建党初期的故事,在全国巡演。
微话剧《守护》聚焦早期共产党员张人亚保护党章及中共重要文件的历程,剧中生动再现了张人亚冒死守护红色文献的感人事迹,通过社区巡演的形式走进群众身边,场场座无虚席。
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纪念馆的讲解员们亲自演绎情景剧《忠诚与奉献》,再现瞿秋白与张越霞研讨《文件处置办法》的过程,该剧本还特别推出青少年版,由中小学生多次演绎,走进“开学第一课”。
在纪念馆二楼,“场景+裸眼3D”多媒体演绎《中央文库》,呈现了几代中央文库守护者为践行对党的誓言,誓死守卫中央文库的壮举。
静安区还以1921年至1933年中共中央早期机关在静安区的十二年历史为背景,精心打造“红色静安打卡行”这一文创桌游,以寓教于乐的形式普及红色文化与党史知识,让年轻一代在角色扮演中触摸历史温度、体悟法治精神,推动红色法治文化在代际传承中生生不息。
03
打造主题活动,拓宽普法路径
从节点传播中扩大法治影响
重大节点是传播红色法治文化的“黄金窗口”。2022年,静安区以喜迎党的二十大、纪念首部党章通过100周年为契机,在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开展首届上海法治文化节静安专场暨“百年辅德里,循法而行再出发”党内法规宣传教育活动。
依托静安区红色步道、红色文化场馆、苏州河景观、恒丰路法治一条街、社区法治微景观等,静安区因地制宜举办“传承红色法治文化,共制法治时代蓝图”法治文化路线徒步走活动,大家边走边学、边看边悟,让红色法治文化在脚步丈量中入脑入心。
04
塑造特色品牌,织密阵地网络
从阵地建设中强化品牌辐射
静安区始终将红色法治文化阵地建设与群众生活紧密相连,让普法宣传变为“身边风景”。静安区依托入选首批上海市红色法治资源的7处点位,连点成线,串珠成链,形成静安红色法治文化路线,在并“随申办”同步上线静安区法治文化地图。
2024年,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获评第四批上海市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品牌阵地,成为红色与法治有机融合的有力实践地,并通过“永远的旗帜——党章学习流动教室”巡展项目,充分联动全国的红色场馆资源、机关、学校、社区、军营等,采取“1+X”的形式,将展览、讲座和巡演相结合,构建多元宣传阵地。
)
(
静安区依托档案馆馆藏资源,相继举办《喜庆二十大 档案颂辉煌》《接续奋斗 砥砺前行》《不忘初心 接续奋斗》红色档案史料展;宣传贯彻《上海市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条例》,于中央特科机关旧址纪念开展红色档案开发利用践学活动。
05
融入基层治理,转化法治效能
从实践创新中提升治理水平
静安区坚持推动红色法治文化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以红色法治文化润泽一线治理,将人民群众对红色文化的荣誉感转化为守法用法自觉,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普法依法治理新生态,有效解决基层治理中的重点难点和堵点问题。充分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和满意度。
2022年,举办“繁荣发展红色法治文化 浸润基层依法治理”——静安“绎法院线”法治观影活动,同时作为“法治带头人”党内法规主题培训,邀请社区普法联络员、“法治带头人”代表参加活动,发挥其法治引领力。
2023年静安区头号民心工程蕃瓜弄旧改以法治为指引,通过建立一户一档厘清法律权属,由专业调解员和律师组成联调工作室解决法律难题,创新“群众工作八法”,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依法化解继承、财产等纠纷,实现100%签约,该模式成法治助力旧改典范。
传承早期劳动立法运动中“为劳动者谋福祉”的初心,静安区各部门协同发力,探索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劳动争议多元化解等实践,陆续建立“工会驻法院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室”“检察院+人社+工会”支持仲裁协作机制、“益心为工”维权志愿者联盟、《滴滴(上海)网约车司机权益保障协议》等举措,以制度创新筑牢社会治理法治根基,实现维权服务与基层治理效能双提升。
来源:法治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