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时许多消费者被“夺命”二字吸引,抱着好奇心理尝试这款听起来颇具挑战性的啤酒。“当时就靠着‘不断营销’红的,‘夺命大乌苏’这几个字让这款酒红的发紫。”一位网友回忆道。
一瓶620毫升的啤酒,从巅峰时的年销10亿瓶到如今少人问津,“夺命大乌苏”的跌落神坛,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消费逻辑变迁?
曾几何时,乌苏啤酒凭借“夺命大乌苏”的网红标签,火遍大江南北。夜市烧烤摊上,要是没有几瓶乌苏啤酒,似乎就缺少了灵魂。
2019年前后,“夺命大乌苏”的梗在社交媒体上疯狂传播,让这个原本偏居新疆一隅的啤酒品牌一跃成为全国性的网红产品。
当时许多消费者被“夺命”二字吸引,抱着好奇心理尝试这款听起来颇具挑战性的啤酒。“当时就靠着‘不断营销’红的,‘夺命大乌苏’这几个字让这款酒红的发紫。”一位网友回忆道。
然而营销热度终会消退,当消费者发现所谓的“夺命”更多是营销噱头后,失望情绪开始蔓延。实际数据表明,乌苏啤酒的酒精度并不比同类产品高多少,甚至低于一些进口品牌。
“夺命个屁,就是瓶子大点度数稍微高一点点的工业啤酒”,一位网友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自己的失望。这种预期与现实之间的落差,让乌苏啤酒很快失去了吸引力。
在众多网友评论中,口感下降是被提及最多的问题之一。许多早期接触过乌苏啤酒的消费者都明显感觉到品质的变化。
“以前乌苏啤酒确实好喝,被收购后,就慢慢变了,越来越不好喝了”,一位网友感叹道。这指向了一个关键事件:2015年嘉士伯集团完全收购乌苏啤酒,随后生产工艺和配方发生了改变。
据了解,为了降低成本提高产量,生产商大量使用大米替代麦芽,直接导致啤酒的麦香浓度下降,口感变淡。“加了大米,都是工啤了”,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
更令人担忧的是,不同产地的乌苏啤酒品质差异明显。新疆原产地的乌苏啤酒得益于当地独特的气候和水源条件,品质相对较好,而内地工厂生产的产品则口感相差甚远。
价格问题也是消费者吐槽的重点。乌苏啤酒的定价明显高于国内主流啤酒品牌,甚至超越了一些进口品牌。
“没火之前喝过,5元一瓶,火了后疯狂涨价!也不好喝了!”一位网友指出了价格与品质不匹配的问题。事实上,一瓶620ml的乌苏啤酒售价通常在8-12元,而同容量的雪花、青岛等品牌仅需4-5元。
有烧烤摊老板算过一笔账:“一桌人喝10瓶乌苏,成本近百元,换成雪花,50元管够。”在这种对比下,乌苏啤酒的性价比劣势显而易见。
更重要的是,高价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品质提升,反而让消费者感到不值。一位网友评价道:“酒质差的很,工业啤酒而且是勾兑的简单粗暴那种,卖八块其实酒质只值3块。”
啤酒市场的消费趋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随着精酿啤酒、果味啤酒等新品的涌现,消费者的选择更加多元化,对啤酒品质的要求也更高。
“市场上可选择的啤酒太多了”,一位网友道出了当前啤酒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在多元化选择面前,乌苏啤酒的单一产品线显得力不从心。
同时,“夺命”的标签虽然短期内吸引了追求新鲜感的年轻群体,但从长远来看,这一定位与健康饮酒的消费趋势背道而驰。“喝了四瓶冰镇大乌苏后的状态居然跟我喝了七八两白酒一样”,这种强烈的醉酒反应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望而却步。
更重要的是,乌苏啤酒未能成功跨越年龄圈层。年轻人组局喝酒只是一时的狂欢,而真正稳定的啤酒消费群体是中青年人,但这个群体对乌苏啤酒的接受度并不高。
当下啤酒市场上,精酿啤酒、果味啤酒等新品层出不穷,消费者举起酒杯不再只是为了“买醉”,更是为了“品味”。
就连新疆本地网友也坦言:“不管怎么说,新疆人的夜市,烧烤摊上还是乌苏啤酒最畅销”。区域品牌的桎梏难以打破,乌苏啤酒的全国化之路已然受阻。
外资收购或许是品牌发展的必经之路,但如何平衡资本逐利与品质保持,却是每个传统品牌面临的永恒命题。乌苏啤酒的兴衰轨迹,为中国快消品行业上了一课:网红热度终会消退,只有真正过硬的产品力才能经得住市场考验。
来源:食悟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