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平时总见有人到处找搞钱的项目,开口就问“现在经济这情况,啥项目能赚钱啊?最近有没有风口啊?” 其实一听就知道,他们找项目、追风口,说到底就是想找个快赚钱的法子,最好能一夜暴富。
咱今天聊聊“以不变应万变” 这事儿,说真的,这可是人生里的大聪明。就像贝佐斯也说过,做战略得往不变的东西上靠。
平时总见有人到处找搞钱的项目,开口就问“现在经济这情况,啥项目能赚钱啊?最近有没有风口啊?” 其实一听就知道,他们找项目、追风口,说到底就是想找个快赚钱的法子,最好能一夜暴富。
咱们常说“世间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所以得拥抱变化、适应变化。但这话其实没说全,还有些相对不变的东西。比如人性,人类上百万年进化刻在基因里的本性,短短几千年、几万年里基本没啥大变化。你想啊,地球资源就那么多,人却不少,要活下去、还想活得好,就得抢更多资源,这个逻辑不变,人性能变吗?说白了,人性就是人为了生存,长期攒下来的那些博弈规律。
学过《易经》的朋友应该知道,它有个“三论”,就是变易、不易、简易。意思很简单:世上所有东西都在变(变易),但变里头肯定有不变的玩意儿(不易),要是想改变点啥,得找简单的办法(简易)。
这道理能用在好多地方,不管是开公司还是办事儿,市场再变、公司再调整,最后总得把产品卖出去才能赚钱吧?这就是不变的。
所以“以不变应万变”,其实包含俩意思:该变的得变,该不变的不能瞎变。变的就是《易经》说的 “变易”,不变的就是 “不易”。有变就有不变,这才是相对论嘛。甚至可以说,不变本身也是一种变,就像宇宙得靠两股相反的力量才能转起来,要是没了不变,“变” 也就没啥意义了。
举个上学的例子,好多同学说“考试不可怕,就怕不会做题。上课听老师讲例题好像懂了,作业也做出来了,可一到考试碰到新题,就没思路了”。为啥会这样?根本就是没真正掌握解题的思路和方法。题目虽说成千上万,但类型就那么几种,新题多半是旧题换了个排列组合的方式。所以关键不是做多少题,而是得学会总结解题的框架,用一套思路解决一类题。
就像咱们为啥要多读历史?因为“太阳底下无新鲜事”,过去发生过的,将来大概率还会发生。
咱们现在正处在人类万年都没遇到过的大变局里,这几年和以后,世界的变化只会更多。你很难猜到具体会变成啥样,但聪明的人,会去抓未来里不变的东西,这其实也是一种逆向思维。
老祖宗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的 “道”,就是底层逻辑,它是不变的;变的是从 “道” 里演化出来的各种东西。就像地球上有几百万种生物,可底层都是碳基的,这是宇宙和地球生态决定的。万事万物的底层规律不变,变的只是它们的存在形式和表面现象。
再说说人性,它是人类在丛林里活了上百万年,为了抢生存需要的能量,跟其他生物(包括同类)、跟环境博弈,慢慢进化出来的利己基因。那些不利己的个体,早就被丛林法则淘汰了。能活下来的物种,肯定是适应了变化、跟环境一起进化的,但不变的是那颗利己的心,也就是“趋利避害” 的底层逻辑。
人性和自然规律,也就是咱们说的“道”,是认知的两条主线,就像人类 DNA 的两条螺旋,拆不开,还得互相撑着。而且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类世界的一切,最终都得围绕人转 —— 不管是国家、人的行为、文化、经济还是商业,抓住 “人” 这个核心,其实就是 “以不变应万变”。
变的是各种表象,是那些围绕利益搭起来的局;不变的是人性,还有万事万物的底层规律。就算时代在往前走,万事万物有周期循环,最根本的底层逻辑也不会变。说到底,人性就是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所以最后能简化成两个字:规律。抓住规律、按规律办事,这就是“以不变应万变”。
咱再聊聊商业,这里头不变的东西是啥?其实经济和商业的本质,就是满足人的需求。变的是商业模式、项目、政策、做生意的方法这些表面的东西;不变的是人性、人心,还有人想活得更好、追求更美好生活的欲望和需求。一句话总结就是“离苦得乐”。
就说商业模式吧,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不管是古代、现在还是将来,不变的是“流量”。因为流量是所有生意的根本 —— 没有人流,生意咋做?
而流量的核心,是占领消费者的心智。每个人都是消费者,所以说白了就是占领人的心智。难怪有人说“得流量者得天下”“得粉丝者得天下”,更准确点说,其实是 “得人心者得天下”。
你看啊,所有商业模式都是在满足人的欲望和需求,所有营销都是在占领人的心智。就连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这些,不也是这么回事儿吗?
大道至简,“得人心者得天下” 这话太对了。不管是建一个国家,还是开一个公司,底层逻辑都一样。
既然“得人心者得天下”,那咋才能得人心呢?中国文化里有八个字说得特别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这里的“得道”,就是顺着人性做事 —— 满足人的需求和欲望,帮人解决麻烦,还得让人觉得占了便宜,给的价值得超出人家预期。
人都有弱点,就像佛家说的“贪、嗔、痴、慢、疑” 这五毒。其实财富的密码,不在刑法里,而藏在千年不变的人性里。
世界上所有的成功方法,比如营销学、广告学、谋略、兵法这些,都是照着人性的底层逻辑搞出来的。有人说“世上最容易赚的钱,就是利用人性的弱点赚钱”,还有 “通人性者通金钱,人性之恶恰恰是金钱之源”。这话估计好多人都听腻了,但真的往心里去了吗?真的做到 “知行合一” 了吗?恐怕得打个问号。
电影《七宗罪》里说的傲慢、嫉妒、愤怒、懒惰、贪婪、暴食、色欲,这些都是人天生的“恶”,也是宗教想让人们改掉的毛病。但商业的底层逻辑跟宗教正好相反 —— 商业就是要不断放大这些人性之恶,才能赚钱。所以赚大钱的秘诀,其实都藏在这 “七宗罪” 里。
占领人的心智,说白了就是在人心里“造个东西”,让它存在那儿,这就是哲学里说的存在主义。可偏偏很多人就盯着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东西,对那些无形的价值根本不当回事。
你想啊,商标、专利、版权这些,不都是无形资产吗?其实一个平台、一家公司的用户,甚至一个国家的老百姓,都是对应的组织的无形资产。但好多人就盯着眼前的利益,看不到这些无形的价值。比如有人来问我问题,浪费我时间,我跟他说“每月花三五百块进个成长社群,跟优秀的人一起进步”,他立马就不吭声了。
可说不定他一个看不透真相的错误决定,就能亏几十万、几百万。反正他们就愿意给有形的东西花钱,宁可一顿饭吃几百上千,也不愿意每月花几百块投资自己的大脑、提升认知。
要知道,一家企业真正的价值,是它的用户数量;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真正的价值,是消费人口数量。而要占领人的心智,最管用的是意识形态—— 大到文化、思想、道德体系,小到企业文化、观念,甚至一句广告词。
记住这句话:天下的东西,说白了都是在人心里“造个存在”。
几万块的爱马仕包,成本就几百块;几十万的手表,成本才上千;几十万的车,成本几万块;几百万的房子,成本也就十几万。它们到底在“造” 啥?就是通过编文化、讲故事、搞符号、贴标签,把人分成不同的身份、地位,满足人们 “出人头地” 的欲望,本质上就是在人心里 “造个存在”。
所以说到底,除了生和死,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大的虚构故事。华尔街炒股炒的是故事,投资炒的是概念和故事,就连爱情,也是一个故事啊。人类就是因为有了语言和文字,能编故事了,近几百年才发展得这么快。
那占领心智咋操作?无非就是编个故事,然后一遍遍地说、千万遍地说,慢慢就在人群里形成共识。有了共识,这个“存在” 才够结实,才算真正占领了人的心智。
你想想“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还收脑白金”,不就是通过千万遍的重复,在人心里 “造了个存在” 吗?
《孙子兵法》里有段话:“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这段话对占领人的心智也特别有启发,咱不多说,你自己琢磨琢磨就能懂。
还有“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要是把人性和世界的底层逻辑、规律比作 “山”,那 “不动如山”,就是 “以不变应万变” 啊
来源:誉缤天道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