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摘要:患者因在哄孩子睡觉时突然失去意识,出现打鼾、右肩颤抖,大便失禁等症状,急诊入院。就在救护车到达他家之前,患者意识已恢复。年轻男子为何会出现短暂意识丧失?经过多番检查后,风湿病还是特殊感染?仍然无从定论,是神经白塞病(NBD)还是结核病(TB)?在反复的分析复盘
前情提要
患者因在哄孩子睡觉时突然失去意识,出现打鼾、右肩颤抖,大便失禁等症状,急诊入院。就在救护车到达他家之前,患者意识已恢复。年轻男子为何会出现短暂意识丧失?经过多番检查后,风湿病还是特殊感染?仍然无从定论,是神经白塞病(NBD)还是结核病(TB)?在反复的分析复盘和治疗调整中,真相逐步被揭晓。欢迎大家一起来学习今天的风榜定案~
初次入院,诊断全明晰
患者为一名27岁男性,于1月26日被救护车送往医院急诊。据家属描述:当晚,他在哄孩子睡觉时,突然失去意识,开始打鼾,右肩颤抖,并出现大便失禁。在救护车到达之前,他已经恢复了意识。入院时生命体征:体温36.8℃,呼吸16次/min,脉搏89次/min,血压122/80mmHg。血氧饱和度96%(呼吸室内空气)。查体可见鼻咽溃疡、满月脸,前胸部皮肤可见激素相关痤疮样表现,心脏、肺部、腹部以及神经系统查体未发现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测显示:血常规白细胞计数、CRP和乳酸水平轻度升高。血培养呈阴性,真菌β-D葡聚糖、T-SPOT检测和HIV抗体均为阴性。于是,患者进行颅脑CT、脑脊液和脑电图检查明确病因。
颅脑CT(如图1示):双侧颞叶及右额顶叶低密度区。脑脊液检测:压力升高,检测蛋白质、白细胞介素-6升高,细胞计数大致正常。脑脊液中疱疹DNA的PCR检测阴性,结核分枝杆菌的PCR检测和培养也呈阴性。脑电图未见异常。
目前,通过患者临床表现以及脑部的影像学特点尚无法做出诊断结论,仍需要进一步明确此次脑部病变的性质:1. 血管炎?2.结核瘤?3.肿瘤?您觉得上述三种病变哪种可能性最大?查看既往病史,能找出哪些证据呢?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跟随其主管医生的思路,在病人后续的检查评估和治疗观察中,不断反思复盘,一步步推断案件的真相~首先,调取既往病例,寻找证据:该患者于两年前25岁时因不明原因发热、口腔及鼻咽溃疡、关节炎等症状就诊。因疑似克罗恩病,完善结肠纤维镜检查,结果显示大肠内有多处溃疡,活检结果符合白塞病。患者随后出现葡萄膜炎和皮肤损害。在既往病例中,白塞病国际标准评分为5分,同时 HLA-B51阳性证实了白塞病的诊断。尽管使用秋水仙碱、TNF-α抑制剂和激素进行治疗,眼炎还是持续进展,联合环孢素后并没有阻止疾病进展,患者最终在26岁时摘除病变的眼球。在这次意识丧失发作时,患者服用药物包括:甲泼尼龙16mg/d、美沙拉嗪2000mg/d、环孢素200mg/d治疗白塞病以及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用来预防肺孢子菌肺炎。患者此次急诊入院,因颅脑CT观察到低密度区病变,考虑到神经白塞病(NBD)的可能性,故予以停用环孢素并进行钆对比脑部增强MRI检查脑部病变。真假风湿病!使用什么方法才能“现形”?
由于影像难以区分脑部病变是由 NBD 还是结核病 (TB) 引起,导致主管医生决定对这两种情况同时进行药物治疗。尽管暂未找到结核证据,但其主管医生考虑到使用甲泼尼龙冲击疗法和逐渐更大剂量的激素治疗NBD,同时联合使用 INH(异烟肼)、RFP(利福平)、EB(乙胺丁醇)、PZA(吡嗪酰胺)抗结核药物。随后,患者行脑活检,准备从病理角度加以鉴别NBD和TB。活检结果显示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未发现病原体感染证据,结核PCR 检测和培养结果均呈阴性。CD免疫组化和EVG染色发现疑似血管炎的表现,进一步评估炎症细胞类型:CD79a(+)和CD20(-)浆细胞占主导,散在CD3阳性T细胞,偶见CD68阳性细胞。需要注意的是,该脑部病变的病理与26岁时因眼炎而摘除的眼球病理特点相似。因此,根据脑部病变的活检结果,确定白塞病的可能性更大;但是,不能完全否定结核病灶的可能性。其主管医生觉得仍需要对这两种病因继续治疗。案例讲解
断案心得
患者有多发性皮质下结节性脑病变,但脑干、丘脑或基底神经节没有受累,是NBD的罕见表现。对于结节性脑病变,区分NB和TB等传染病仍具有挑战性,必要时需行脑活检。然而,考虑到即使有血管炎的活检表现,也无法完全排除结核感染。最初,抗结核药物和标准激素疗法未能改善患者的病情。因利福平会增加激素降解,故增加激素剂量(包括2g甲泼尼龙冲击治疗、18mg倍他米松),之后患者结节性脑部病变缓解且鼻咽溃疡消退。此病例强调了NBD的罕见脑部病变表现,起初仅依据影像诊断困难,使用大剂量激素对激素耐药NBD治疗成功。医学界风湿免疫领域交流群正式开放!
加入我们吧!
[1]Yoshimoto K, Kobayashi T, Matsuoka H, et al. Neuro-Behçet’s disease with atypical subcortical nodular lesions: A case report and treatment approach[J]. Modern Rheumatology Case Reports, 2024, 8(2): 348-351.[2]Kalra S, Silman A, Akman-Demir G, et al.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Neuro-Behçet’s disease: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recommendations[J]. Journal of neurology, 2014, 261(9): 1662-1676.
责任编辑:墨水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来源:医学界风湿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