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罗永浩和西贝的事儿闹得沸沸扬扬,估计大伙儿刷手机时没少刷到——就因为几句吐槽,一个开了37年的连锁餐饮品牌,突然就陷入了“成立以来最大危机”,连创始人都急得连续两晚没合眼。
导语
“信任这东西,攒起来难如登天,塌下去快如闪电。”
最近罗永浩和西贝的事儿闹得沸沸扬扬,估计大伙儿刷手机时没少刷到——就因为几句吐槽,一个开了37年的连锁餐饮品牌,突然就陷入了“成立以来最大危机”,连创始人都急得连续两晚没合眼。
这事儿到底咋回事?咱们今天就唠唠这背后的来龙去脉。
一、一场吐槽怎么就成了西贝的“生死劫”
说起来你可能不信,这事儿开头其实挺简单:9月10号下午,罗永浩发了条微博,说自己在西贝吃饭,感觉“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
就这么一句话,当天西贝全国三百七十多家直营门店的营业额,直接少了一百万。
第二天,又少了一百万。
到了12号那天,更夸张,预计要少卖两三百万,客流跟断了线似的往下掉——用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的话说,这是“成立37年来最大的外部危机”。
你想想,西贝可不是小馆子啊。
全国1.8万多员工指着它吃饭,2023年营收就有62亿,在连锁餐饮里也算大块头了。
可就因为一条微博,三天时间,从一天少一百万到一天少两三百万,这哪是掉营业额啊,简直是往心窝子里捅刀子。
贾国龙后来接受采访时说,自己陷入了“自证清白循环”,天天琢磨怎么证明自己没骗人,越说越觉得说不清楚,连续两晚几乎没睡,眼睛都是红的。
其实不光西贝慌,连咱们这些普通食客都看得揪心。
毕竟西贝开了这么多年,不少人聚餐、带孩子吃饭都爱去,突然听说“预制菜”“贵”,心里头难免打鼓:我花那么多钱,吃的到底是现做的还是加热的?这信任一旦有了裂缝,想再粘起来可就难了。
二、罗永浩和贾国龙,到底谁在“说瞎话”?
这事儿发酵得这么快,离不开罗永浩和贾国龙的正面“刚”。
你一句我一句,跟看连续剧似的,大伙儿看得热闹,西贝的营业额却在哗哗往下掉。
9月10号下午四点多,罗永浩发微博吐槽,不到一个小时,贾国龙就接到了同事电话:“老板,出事了,罗永浩说咱们用预制菜!”当天营业额就少了一百万。
贾国龙估计也懵了,第二天赶紧回应,说罗永浩点的13道菜“一道预制菜也没有”,还放话要起诉罗永浩。
结果呢?11号营业额又少了一百万——看来消费者压根没买账。
到了12号,罗永浩直接开了场“专场直播”,一开播在线人数就破了十万。
他拿着手机镜头,对着屏幕说:“我不是针对西贝,就是想让预制菜行业透明点。”
还展示了一包冷冻鱼,说包装上写着“保质期18个月,含7种添加剂”,意思就是西贝不够坦诚。
这边罗永浩流量拉满,那边贾国龙也没闲着,带着厨师拍视频,说要把罗永浩点的13道菜怎么做的全拍出来,公开制作流程,还放狠话:“官司必须打,哪怕生意不做了!”
俩人吵到这儿,焦点其实已经变了:贾国龙说的“预制菜”,是按国家标准来的——工厂做好封装、加热即食才算;而他说西贝用的是“预制工艺”,比如大骨提前炖好冷藏,出餐时加热,“符合标准还快”。
可罗永浩觉得,不管叫啥名,消费者有权知道菜是现做的还是提前弄好的,“不能拿预制的当现做的卖高价”。
你看,一个说“我没违规”,一个说“我要知情权”,吵到最后,大伙儿关心的早就不是谁对谁错,而是“我花的钱值不值”。
三、行业大佬站队,可消费者心里的坎咋过?
这事儿闹大了,不光是罗永浩和西贝在掰扯,连其他行业大佬都忍不住出来说话了。
胖东来的于东来就发了条动态,说“感谢西贝、海底捞这些品牌,让我能找到放心吃饭的地方”。
贾国龙看到这话,估计心里暖了不少,赶紧回应“感激”,还说胖东来是“最尊敬的品牌”,自己团队以前没少去学习。
可大佬站队归站队,消费者的态度却分成了两拨。
有人站罗永浩:“对啊,我们花钱吃饭,总得知道吃的是啥吧?提前做好的也没事,但得说清楚,不能蒙人!”也有人站西贝:“中央厨房做的咋了?至少卫生有保障,总比小馆子后厨乱七八糟强吧?”还有人更直接:“管他预制菜还是现做,只要好吃、安全、不贵就行,现在是又贵又不透明,谁受得了?”
其实大伙儿纠结的,根本不是“预制菜能不能吃”,而是“花高价买的到底是啥”。
就像你去饭馆点个“现杀活鱼”,结果端上来是冷冻的,哪怕味道一样,心里也会膈应——这就是信任的问题。
西贝平时定价不便宜,消费者本来就对“性价比”有点敏感,现在又被说“预制菜冒充现做”,可不就用脚投票了嘛。
四、西贝慌了,整个餐饮行业是不是也该醒醒了?
这事儿闹到现在,已经不只是罗永浩和西贝的事儿了,更像给整个餐饮行业敲了个警钟:消费者的信任,真的经不起糊弄。
你想啊,西贝不是小品牌,37年历史,1.8万员工,2023年营收62亿,按理说抗风险能力不差。
可就因为几句吐槽,三天时间营业额掉了几百万,客流“断崖式减少”。
为啥?因为现在大伙儿对预制菜的误会本来就深,总觉得“预制菜=添加剂多=不健康”,贾国龙自己也说,社会把预制菜当成“洪水猛兽”,其实“很多预制菜零下18度冷冻锁鲜,根本不用防腐剂”。
可消费者不知道啊!这种认知差,就像一层窗户纸,平时没人捅破还好,一旦有人点破,信任立马就塌了。
现在西贝也开始自救了:开放后厨,上海的门店已经能登记后进厨房参观,真空袋装的食材保质期就3-4天,想让大家看看“我们真没瞎搞”;还拍视频展示做菜过程,想证明“菜是现做的”。
可光靠自证清白够吗?罗永浩说要“推动预制菜透明化”,贾国龙呼吁“按等级、标准区分预制菜和现做菜”,其实说到底,都是想让消费者吃得明白。
以前咱们去饭馆吃饭,很少问“这菜是不是预制的”,现在不一样了,信息越来越透明,大伙儿对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光要好吃、安全,还得“明明白白消费”。
这次西贝的事儿,可能就是个信号:以后餐饮品牌再想藏着掖着,估计是行不通了。
要么大大方方告诉消费者“哪些是预制的,哪些是现做的”,要么就踏踏实实全做现做菜,别想着“又想省事儿,又想卖高价”。
中国企业家:西贝贾国龙:我现在陷入自证清白循环,已连续两个晚上没怎么睡,西贝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外部危机
中国企业家:独家专访西贝贾国龙:我现在陷入自证清白循环
本文内容由AI生成
来源:财智有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