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童僖先生笔下民国时期永登县城的“九街十八巷”,曾让我们得以窥见古城往昔的烟火与人文风华。而在广袤的永登县域间,还散落着一组同样满含地域意趣的地名——“九沟十八岔”。它们不只是标注方位的符号,更像一幅幅微缩画卷,藏着当地历史文化的脉络与自然风貌的印记。
兰州第六届“寻找你的家和乡愁”乡村行活动散文作品选系列:探秘永登县域的“九沟十八岔”
作者:王新红
童僖先生笔下民国时期永登县城的“九街十八巷”,曾让我们得以窥见古城往昔的烟火与人文风华。而在广袤的永登县域间,还散落着一组同样满含地域意趣的地名——“九沟十八岔”。它们不只是标注方位的符号,更像一幅幅微缩画卷,藏着当地历史文化的脉络与自然风貌的印记。
“九沟十八岔”里的“沟”与“岔”,各有其独特意涵。所谓“大沟”,恰似大地舒展的脉络,一条条连通着县域内的乡镇,曾是物资运输、百姓往来的重要通道,默默见证着永登城乡间岁月流转中的交流与变迁。而“岔”,则如脉络延伸出的毛细血管,循着山脉走势、河流曲线蜿蜒而去,牵引着人们走进山区深处的自然村。正是这些岔路,串起了一个个散落在山间的村落,将最质朴的乡村生活图景完整保留。
若从县城东北方向探寻,便会发现这里聚集着不少以“沟”为名的地方,尽显永登地理风貌的丰富多样。黄须沟之名自带几分古朴神秘感,沟内还嵌套着峡门沟,宛若一处秘境中又藏着另一重奇妙天地。中堡镇五里墩附近的水槽沟与马场沟,更藏着与生活相关的记忆:水槽沟之名,相传源于昔日用于储水的东水泉水槽,是当地人善用水资源的智慧见证;马场沟则大概率与过往的马匹养殖、放牧史相关,让人不禁遥想当年沟内骏马奔腾的鲜活场景。
坪城乡境内,更是“沟”名荟萃之地。火石洞沟,单听名字便让人联想到沟内独特的火石资源或是形态奇特的山洞地貌,透着一股古老而神秘的气息;碴子沟则引人猜测,这里或许曾有特殊的地质构造,或是留下过采矿活动的痕迹,如今这里已是永登水泥厂的矿山采石基地。以“岔”为名的三岔村,正处在多条道路的交汇点,既是往来通行的要冲,也是村民们日常相聚、交流的中心,人来人往间,刻满了岁月变迁的痕迹。吉家岔,顾名思义,因吉姓人家世代聚居于此而得名,一村一姓,凝聚着一个家族的繁衍史与传承故事。大沙沟、小沙沟则从名字中便能读出地貌特征——沟内多是沙质土壤,风过处或许还带着沙粒的轻响,是大自然亲手塑造的独特景观。歇地沟,想来曾是古时行旅之人歇脚喘息的地方,也是先民们开垦耕种、播种希望的田野,承载着无数游子的乡愁与故乡的记忆。水磨沟则让人想起旧时的生产场景,这里大概率曾有水力驱动的水磨,吱呀转动间,藏着永登人古老的生产智慧与生活方式。
除此之外,永登县域内还有许多依不同特征命名的沟谷,各有韵味。以姓氏命名的葛家沟,直白地展现着姓氏与地域的深厚联结,这样的沟谷往往是某个姓氏家族世代居住、繁衍生息的家园;以动物为名的狡狐子沟,想来昔日曾是狐狸等野生动物的栖息之地,至今仿佛仍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机与野趣;而野葱沟、韭菜沟这类以植物命名的地方,则分明诉说着过往沟内野葱、韭菜肆意生长的景象,是永登自然资源丰饶、生态风貌独特的生动证明。
这些“九沟十八岔”的地名,大多与当地的地形地貌、自然环境或是历史上的通行功能紧密相连。它们是永登乡村地理标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当地人心中关于家乡最亲切的记忆符号,更是外来者读懂永登、走进永登的一扇小窗。每一个地名背后,或许都藏着一段未被细说的传说、一段家族起落的往事,或是一次自然环境的悄然变迁——这些故事,都在静静等待着人们去探寻、去聆听。
来源:兰州玫瑰天涯文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