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火车碾过秦岭淮河的分界,穿过嘉峪关的千年风沙,40多个小时、3000多公里的路程,把一颗来自荆楚大地的初心,稳稳送到了新疆广袤的戈壁滩。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远行,而是西部计划志愿者与这片土地的双向奔赴。我带着满腔热忱而来,它便用辽阔的天地、滚烫的人情,为我铺开了
当火车碾过秦岭淮河的分界,穿过嘉峪关的千年风沙,40多个小时、3000多公里的路程,把一颗来自荆楚大地的初心,稳稳送到了新疆广袤的戈壁滩。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远行,而是西部计划志愿者与这片土地的双向奔赴。我带着满腔热忱而来,它便用辽阔的天地、滚烫的人情,为我铺开了一卷关于成长与担当的青春考卷。
初到培训地,五湖四海的志愿者很快打破了地域的隔阂。破冰游戏里的欢声笑语、傍晚排练节目的并肩身影,还有结业晚会现场各民族服饰的绚烂绽放,维吾尔族的姑娘们裙摆飞扬,哈萨克族的小伙们歌声嘹亮......当熟悉的维吾尔族民歌在礼堂响起,所有人手拉手围成圈起舞,青春的活力在旋律中迸发,离家的乡愁瞬间被此刻的温暖化解。原来志愿者精神从不是孤军奋战的孤勇,而是跨越山河与民族的相聚,是彼此照亮、彼此温暖的真诚。那些在三千多公里外收获的情谊,让“奉献”二字有了具象的温度,不是牺牲,而是因相遇而丰盈的幸福。
分到县委组织部的那天,我曾有过忐忑:听说组织工作繁忙,自己能否扛住这份责任?这份不安,在办公室前辈为我们细心安置宿舍、陪同采购生活物资的热忱里渐渐消散。办公室主任将我领进信息调研室,领导同事们的关怀和照顾,更让我读懂了这里的“传承密码”。前辈们用实干留下榜样,我们便要以“干部”的标准接好这根接力棒。第一次写文章时,“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窘迫格外真实。我知道要写好一篇文章,靠的不是天赋,而是“多学、多想、多写”的坚持。组织部每周四的集体学习更像一场“淬炼”。我感悟着西部计划志愿者的身份里藏着“既要服务好,更要学得真”的责任。
县城的日子没有都市的热闹,却藏着独属于生活的踏实。食堂没有晚餐的日子,公共厨房便成了我的“小天地”——青椒炒土豆丝的鲜香、西红柿鸡蛋汤的暖糯、山药排骨汤的醇厚,一道道家常菜,把他乡的日子过出了烟火气。周末骑着山地车逛遍县城,风掠过耳边时,工作的疲惫、思乡的情绪都被抛在身后,只留下与戈壁对话的自由。原来志愿者的乐观,从不是喊出来的口号,而是在柴米油盐里寻滋味,在荒漠边缘找热爱,哪怕环境简单,也能把日子过成自己喜欢的模样。
8月的两次下乡,让我对“服务西部”有了更深的理解。第一次去枸杞园,路边绿油油的棉花田缀着花苞,枝头的枸杞又大又甜,可园主的话却让我心头一沉:60%的成本要花在人工上,鲜果果期短、高温下烂在树上的果子,是扎根土地的无奈;更早前路过桃园,春天的大风冰雹打落了大半花朵,果农望着空枝的惋惜,“靠天吃饭”不再是课本里的词语,而是这片土地最真实的期盼。那一刻,“富民兴疆”不再是文件里的几个字,而是眼前每一寸土地的需要,是我们作为志愿者要扛在肩上的责任,不仅要做好本职工作,更要读懂这片土地的喜怒哀乐,用脚步丈量真实,用真心传递温度。
如今,我仍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打磨自己。写文章时多琢磨一个标题,集体学习时多记一个知识点,下乡时多问一句农户的需求。西部计划于我,早已不是一段1至3年的“经历”,而是一场关于初心的修行。那些跨越山河的相聚、前辈留下的榜样、土地传递的期盼,都在诠释着志愿者精神的真谛。它不是轰轰烈烈的壮举,而是平凡日子里的坚守,不是孤芳自赏的付出,而是与这片土地同频共振的真诚。就像戈壁滩上的梭梭,看似渺小,却能扎根风沙,汇聚成守护绿洲的力量。
我们一批批西部计划志愿者奔赴而来,带着热忱,带着坚持,把青春的脚印留在新疆的土地上,把互助与担当的种子播撒下去。这,就是志愿者精神最鲜活的模样,也是我们写给西部、写给青春最真挚的答卷。
投稿丨尉犁县团委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