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蛇的名字到底是怎么来的?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4 19:20 1

摘要:好的,老铁们,我是“大嘉聊历史”的老嘉。今儿个咱不聊帝王将相,也不扯朝代更迭,聊个让咱爷们儿后脊梁发凉的东西——蛇!特别是那种能竖起来、脖子扁得跟个扇子似的,让人一看就腿软的眼镜蛇!

好的,老铁们,我是“大嘉聊历史”的老嘉。今儿个咱不聊帝王将相,也不扯朝代更迭,聊个让咱爷们儿后脊梁发凉的东西——蛇!特别是那种能竖起来、脖子扁得跟个扇子似的,让人一看就腿软的眼镜蛇

您肯定琢磨过:这玩意儿眼里压根没架着俩玻璃片子,为啥偏偏叫“眼镜蛇”?难道它还是个“文化蛇”,懂得用眼镜装点门面?今儿个,老嘉就给您捋捋这名字里头藏着的一段中西碰撞的趣闻轶事

话说大明朝那会儿,咱们这还叫它“膨颈蛇”、“扁头风”,名字土是土了点,但形象生动啊!一听就知道这蛇发起狠来脖子能鼓成个扇子。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都记着呢,说这厮“毒性猛烈”,但蛇蜕、蛇胆都是好东西,能入药。瞧瞧,老祖宗眼里,它就是一味有点猛的“药材”。

但“眼镜蛇”这洋气的名儿,压根不是咱们本土产的。它的根儿,在五百多年前的大航海时代

那会儿,一帮葡萄牙探险家,跟打了鸡血似的满世界跑,就为了找香料找黄金。他们的船一路漂到了印度。这地方,热啊!蛇多啊!有一天,几个水手在林子里撞见了个让他们魂飞魄散的场面:一条蛇,唰一下立起半截身子,脖子猛地向外一扩,瞬间变成了一把恐怖的“死神之扇”!

这帮欧洲佬哪见过这阵仗?当时就吓麻了爪。可人一害怕,就爱瞎琢磨。他们定睛一瞧(我估计当时腿都在抖),哎?那蛇膨胀的脖子背面,好像有一对白色的圈圈纹路

您猜这帮脑洞大开的葡萄牙人想到了啥?他们想到了自己老家教士和贵族戴的那种带面纱的兜帽(Capello)!那兜帽从后面看,可不就是两个圈圈嘛!于是,他们一拍大腿,就给这蛇起了个名儿叫 “Cobra de Capello”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戴兜帽的蛇”!

您说这误会大不大?明明是一副要跟你玩命的架势,他们愣是看出了时尚穿搭的感觉!这名字后来传到了英国佬那里,他们嫌麻烦,直接把后半截砍了,就叫它 “Cobra”(柯布拉)。这个词,后来就成了眼镜蛇属的学名。

那“Cobra”又是咋漂洋过海变成咱嘴里“眼镜蛇”的呢?

这就得说到晚清到民国那阵子了,西风东渐,好多洋词儿也跟着跑进来了。当时的文化人翻译“Cobra”这个词的时候,肯定也琢磨:直译成“兜帽蛇”?咱中国人也没戴那玩意儿的传统啊,听着云山雾罩的。

于是,有高人再次端详了那蛇勃颈时露出的花纹。您还别说,那一对白圈中间还有个黑点,越看越觉着眼熟……这、这不活脱脱像极了当时刚刚兴起、读书人戴的圆框眼镜吗?!

妙啊!“眼镜蛇”这三个字,一下子就在咱这落地生根了!比起“兜帽”,“眼镜”这东西在咱们这可太常见、太有认知度了。这名字既保留了原名的意象,又无比接地气,形神兼备,简直是翻译界的“信达雅”典范!

所以啊,眼镜蛇这名字,压根不是因为它视力不好要戴眼镜(蛇眼神儿确实都不咋地),纯粹是一场跨越亚欧大陆的美丽误会和翻译的智慧结合出来的产物。是葡萄牙水手的“看走眼”和中国文人的“神联想”,共同给这毒蛇扣上了一副永恒的“眼镜”。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眼镜蛇里的“大哥大”——眼镜王蛇。这哥们儿在我们南方山里,名头更响,老百姓叫它“过山飙”或者“过山峰”。为啥?因为这货体型巨大,性子凶猛,在山林里穿行速度极快,就像一道黑色的闪电“飙”过山岗,听着就霸气侧漏,比“眼镜王蛇”这学名有气势多了!

您看,还是老祖宗会起名字吧?“膨颈蛇”、“扁头风”、“过山峰”,个个都抓住了这些蛇最鲜明的特征,生动形象,过耳不忘。这些土名里,藏着的是千百年来先民们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生活智慧。

所以啊,老铁们,以后带孩子去动物园,再看到这“戴眼镜”的家伙,您就可以给他讲讲这段故事了:“瞧见没?这蛇的名字,可是五百年前葡萄牙水手吓破了胆时起的洋名,又让咱们中国的文化人给本土化了。这里面,藏着大航海的历史和翻译的学问呢!”

历史不光是书本上的大事记,就连一个动物的名字背后,都可能藏着一段东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趣史。得,今儿个就聊到这。关注老嘉“大嘉聊历史”,下回再给您唠点更有趣的沧海遗珠!

来源:大嘉聊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