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首位女师长程晓健简介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4 19:21 1

摘要:2019年10月1日上午,北京天安门广场的礼炮声滚过长空,彩旗招展的长安街上,一名身着空军制服的女将领领队而来,她的肩章闪着金星,目光锐利而沉着。几乎所有电视机前的观众都在同一刻问出一句话:“她是谁?”答案——程晓健,中国空军历史上第一位女师长。

2019年10月1日上午,北京天安门广场的礼炮声滚过长空,彩旗招展的长安街上,一名身着空军制服的女将领领队而来,她的肩章闪着金星,目光锐利而沉着。几乎所有电视机前的观众都在同一刻问出一句话:“她是谁?”答案——程晓健,中国空军历史上第一位女师长。

时间拨回到1981年春天。那一年,济南军区空军在济南进行第五批女飞行员招考。招考现场人声鼎沸,报名表铺满了临时搭建的折叠桌,一名高二女生排在队伍中,眉眼坚定。招生领导低声对同事说:“体测数据若真达到优级,这孩子得重点关注。”这位女生便是18岁的程晓健。当时,她的同学多半对未来感到茫然,她却已在心里描摹蓝天。

程晓健的身体素质原本就优越,她曾是校田径队主力。在严格的航空医学体检中,她的肺活量、动态视力、前庭平衡全部达到优秀,体检官拿着表格啧啧称奇。最终成绩一公布,她位居前列。负责招飞的干部找她谈话,说出了那句决定性的话:“祖国需要飞行员,更需要女飞行员。”程晓健只回了五个字:“我愿意去飞。”

真正的难题不是考试,而是家庭态度。父母期待女儿稳妥地读大学、当医生或老师。得知她想去空军航校,父亲沉默了很久,只抬头说了一句:“飞行员不容易啊。”母亲甚至掉下了泪。程晓健理解家人的担忧,却早已下定决心。她平静地解释飞行员在现代国防中的价值,父亲叹了口气,最终递上了户口本。那种微妙的妥协,为她打开了一道通往蓝天的大门。

航校的四年对任何学员都是一次重生。高强度的体能与专业训练并非最苦,真正艰难的是每天面对飞行理论那堆厚得吓人的教材——空气动力学、发动机原理、飞行力学。许多男学员在微积分符号里抓狂,程晓健却在夜里拉着同寝室姐妹一起复习。有人撑不住抱怨,她只是把压低的声音送到空旷的楼道:“坚持住,蓝天不留给畏难者。”这种平日里不动声色、关键时刻发力的劲头,很快让教官注意到了她。

1985年,航校毕业考核进行到单飞环节。轮到程晓健时,塔台指挥员目不转睛盯着雷达屏。她驾机以灵活的坡度转弯,动作干净利落,单飞考核满分通过,也成为该批女学员里第一个放单飞的人。当晾晒在跑道一侧的风向袋轻轻摆动,教官难得露出欣慰的笑容:“这个姑娘,不简单。”

走上部队后,程晓健很快接连创造“第一”。她第一个完成倒飞科目、第一个执行夜航训练、第一个跳伞。她的飞行日志里记录下这样一句简短对话。一次夜航返场,地面气象突变,塔台提醒:“跑道能见度800米,是否备降?”机舱里,她的声音冷静而坚定:“条件可控,坚持返场。”最终,她精准降落,飞行安全记录保持零事故,塔台值班员直叹“胆大、心细、技术硬”。

1992年,年仅29岁,她被破格提拔为运输大队副教导员,授中校军衔。要知道,那时空军运输机部队主官以地面作风硬朗著称,男性居多。可她靠实绩赢得尊重。一位老机务感慨:“训练场上她不喊口号,只盯细节,谁马虎她第一时间点名。”这种务实严谨,很快把一个平凡的运输大队带上了新台阶。

进入90年代中后期,空军任务开始多样化。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需要大量空投物资。前线指挥所调来她所在航空团。那天凌晨,指挥帐篷灯火通明,参谋正焦急地盯着进度表。程晓健沉着制定航线,一遍遍核对起飞时间。她抬头对机组说:“同志们,只许早到,不准误点。”由于精确的飞行计划,多架运输机在最险峻的水域上空完成了定点空投,保证了孤岛堤段的抢险力量。抗洪结束时,地方政府给部队送来锦旗,很多人这才知道空投任务总指挥是一位女中校。

2001年,程晓健进入师级岗位,出任某师副参谋长。那几年,空军步入现代化快车道,多型新机陆续装备,飞行员数量扩张,部队需要懂技术、懂管理的复合型指挥员。她带领参谋室重新梳理训练大纲,把传统的纸质方案改造成电子化模板,提高效率。有人打趣:“文件改成磁盘,她就是推动者。”事实上,正是这批看似细枝末节的改革,让该师在后续换装中适应得更快。

2005年中俄“和平使命”联合军演开幕。中方空军代表团里唯一的女高级军官正是程晓健。当俄方军官向她伸出手:“欢迎你们的‘ледяная роза’(冰玫瑰)。”她微微一笑,应答:“只希望联合行动里,玫瑰比霜更锋利。”演习期间,她通过卫星通讯系统实时调整运输机群的油量和航程,确保多国部队在复杂气象条件下顺利完成空投、搜救、机动等科目,俄军方评价“计划严密、执行果断”。

2009年4月,中央军委签令,程晓健出任驻川运输航空兵某师师长,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女师长。消息传开,军内外反应不一。有赞叹也有质疑。有人私下议论:“师长毕竟是领近万人的大型编制,女同志能扛得住吗?”上任后的第一周,她跑遍各团场站,走进机库、弹药库,用数据和现场询问摸清家底。三个月后,师里组织夜航综合演练,25架运输机分批次起飞,全程分秒不差。参谋长对外界评价只说一句:“质疑,自行消解了。”

成为师长并非终点。她重视联合训练,把陆军、火箭军、武警等多军兵种协同纳入年度规划,运输航空兵得以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快、准、稳地发挥作用。2014年南海某岛礁医疗急救任务,就是由该师派出的机组紧急转运。海拔、气流、跑道条件极其恶劣,照例还是她拍板:“执行!”这次行动被写入空军应急典型案例。

2019年的国庆阅兵无疑是又一次里程碑。女兵方队行进前,她在训练场上连续十五天陪练,与队员同吃同住。有人问她为何这么拼,她笑说:“领队也得踩出正步节奏。”正步声声,回荡在训练基地的柏油路上。最终阅兵直播里,她带领的女兵方队步伐整齐划一,气势丝毫不逊男兵方队。

如今,程晓健担任东部战区政治工作部副主任,肩负更宏大、更繁杂的任务。她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架早已退役的运—8模型,还有那枚航校绩学奖章。偶尔有年轻军官来汇报工作,好奇地端详模型。她轻轻转动机翼说:“每一次起飞,都要想好落地。”简单一句话,道出她几十年飞行和指挥生涯的心法:谨慎、果敢、稳健。

从18岁意气风发的女中学生,到空军历史上第一位女师长,再到战区首长,她的人生轨迹见证了人民空军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的跨越。有人评价她是突破传统的旗手,但更准确的说法或许是:她成为了规范本身。因为有她,女性在空军部队的晋升路径不再是“罕见样本”,而成为可复制的“标准答案”。

程晓健的故事并未结束。更现代化的装备、更复杂的战场需要更多具备开创精神的指挥员。未来,当新一批女飞行员从航校起飞时,一定会有人指着教室后墙那幅照片告诉她们:“看,天空曾经给我们的限制,她已经打破了。”

来源:史海挖掘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