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小喝到大的娃哈哈,可能真的要“改姓”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4 19:13 1

摘要:近日,一则来自蓝鲸新闻披露的内部文件将娃哈哈推至舆论中心:自2026年起,这家国民饮料巨头可能将以全新品牌“娃小宗”面向市场。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人感叹“童年符号崩塌”,也有人直言“宗馥莉是要亲手改写娃哈哈的历史”。

近日,一则来自蓝鲸新闻披露的内部文件将娃哈哈推至舆论中心:自2026年起,这家国民饮料巨头可能将以全新品牌“娃小宗”面向市场。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人感叹“童年符号崩塌”,也有人直言“宗馥莉是要亲手改写娃哈哈的历史”。

但更名真的只是一次品牌焕新吗?
事实远比表象复杂。更名的背后,交织着惊心动魄的股权博弈、暗流涌动的控制权之争,以及宗馥莉作为接班人不得不走出的一步险棋。

许多人曾以为,在宗庆后离世之后,娃哈哈将顺利交棒、平稳过渡。然而现实的商业世界从未如此温情。实际上,从他离开的那一刻起,这家企业就已悄然陷入一场无声却激烈的“三国杀”。

首先令人瞩目的是娃哈哈异常复杂的股权架构,被外界称为“企业版《权力的游戏》”。目前,杭州上城区国资持有46%股份,宗馥莉本人占29.4%,而职工持股会则掌握24.6%。表面上三方制衡,但真正的不确定因素,正来自最后这一部分——职工持股会。

早在2018年,娃哈哈曾推行过一次股权回购,初衷是优化治理结构、明晰产权。然而如今部分退休员工提出异议,声称“当初的协议并未获得充分认可”,甚至不惜对簿公堂。这场纠纷不仅延缓了企业决策效率,更将宗馥莉置于舆论与经营的双重压力之下。

有消息称,她已向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机构提交材料,呼吁加快处理职工持股会股权案件,依法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但现实是,司法程序有其既定节奏,尤其是牵涉如此规模的企业纠纷,很难因一方诉求而迅速落槌。

更关键的是,真正掐住品牌命脉的,是“娃哈哈”这三个字的商标权。出乎许多人意料的是,这一价值近900亿的商标并不直接掌握在宗馥莉手中。它归属于娃哈哈集团,而宗馥莉实际控制的则是“宏胜系”。两者之间并无直接的股权链接。

也就是说,她要使用“娃哈哈”商标,必须得到另外两大股东——国资和职工持股会的同意。而今职工持股会正处于动荡之中,国有资本则通常保持审慎和低调,商标使用权因此陷入高度不确定的状态:继续使用,或有侵权风险;停止使用,则相当于自断臂膀。

这就好比试图经营一家“苹果专卖店”却得不到苹果公司的授权——即便你曾是其家族成员,也难逃法律风险。

正是在如此背景之下,“娃小宗”的推出,远不止是一次品牌升级,而被视作宗馥莉在多方围困中的突围之策。

那份外泄的内部文件将其称为“为维护品牌合规性”。而用更直白的话说,就是:“老品牌可能用不了了,必须准备一个新品牌。”但这步棋,无疑走得极为凶险。

有人或许举出国际品牌如可口可乐更名的例子,认为改名并非不可为。但要知道,可口可乐当年是从拗口难记的“蝌蝌啃蜡”改为朗朗上口的“可口可乐”,属于明显优化。而娃哈哈此举,却是从一个人尽皆知、深植情感的国民级品牌,切换至一个听起来略显陌生、甚至被不少网友调侃为“山寨感”的“娃小宗”。这无疑是商业史上极罕见的反向操作。

品牌价值需要数十年如一日的积累,却可能在一夕之间流失。评估显示,“娃哈哈”的品牌价值超过900亿元,而“娃小宗”的价值目前几近于零。这意味着什么?每推向市场一次“娃小宗”,都是在透支“娃哈哈”用三十年时间建立的信任与认知。这不是“断腕求生”,而是熔金重铸——赌的是新品牌能挺过重塑期的艰难考验。

而原本坚实的经销商体系,也在不确定性中显现松动迹象。娃哈哈赖以称霸市场的“联销体”模式,曾是其核心壁垒——全国数千家经销商提前打款、等待排货,建立在高度信任的基础上。然而更名消息传出后,不少经销商表示“非常突然,没有接到正式通知,非常担忧”。

一位经销商坦言:“今年销量只有去年的八成,如果连品牌都换了,生意真不知该怎么做。”他们的焦虑很好理解:仓库中的“娃哈哈”存货尚未完全消化,新品牌又能否被市场接受?消费者认知的转换需要时间,但经销商的现金流和利润却无法等待。

当然,宗馥莉并非毫无准备。查询中国商标网显示,“娃小宗”已于2025年5月由宏胜系申请注册。说明这场转型并非临时起意,而是早已布局的战略步骤。

从品牌命名也能看出瞄准的新目标:Z世代群体。相比于父辈,年轻消费者对“娃哈哈”并没有太深的情感羁绊,他们更青睐“国潮”、“个性化”、“小众标签”等元素。“娃小宗”或许将推出低糖饮料、功能性产品、联名款包装,比如AD钙奶风味气泡水,或与热门游戏、动漫IP合作,彻底走向年轻化路线。

方向正确,但赛道早已拥挤不堪。如今的饮料市场已不是二十年前蓝海,农夫山泉、康师傅、统一、元气森林等对手环伺,虎视眈眈。娃哈哈的自乱阵脚,无疑是它们攻城略地的良机。商场如战场,从无留情二字。

回望宗庆后留下的遗产,不仅是一家企业,更是一个商业帝国和一份沉甸甸的期待。而过于辉煌的过去,往往也成为继任者最大的负担。宗馥莉今日要做的,正是在“去宗庆后化”与“借用宗庆后光环”之间找到精妙的平衡——这难度,无异于在钢丝上跳芭蕾。

品牌信任一旦瓦解,极难重建。对娃哈哈而言,老用户可能因改名而感到背叛,新用户未必认可陌生的“娃小宗”。企业重建信誉需要时间,但市场窗口从不等人。

因此,娃哈哈的更名风波,表面是品牌标识的变更,深层映射出的却是中国传统企业在代际交班、股权治理与品牌转型中普遍面临的困境。宗馥莉今日所走的,正是一步险棋,却也是一步不得不走的棋。

若成功,她将成为“再造娃哈哈”的商业传奇;若失败,则可能被指责为“败光家业的二代”。商业世界从来以结果论英雄。唯一确定的是,在当今极速变化的时代,没有品牌能永远倚仗昔日辉煌。

无论是娃哈哈,还是娃小宗,最终都要回归到产品本身——好不好喝,是否健康,能否打动人心。而当某一天,“娃小宗”AD钙奶真的上市,那些曾经熟悉的味道,还能否唤起消费者的认同?

答案,只能交给时间。

来源:迷世书童H927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