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跑冒滴漏”的养老金:向死亡、服刑人员发放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4 19:00 1

摘要:其中,“向死亡人员、服刑人员等不符合条件人员发放养老金”引发关注。如山东审计报告指出,2022年至2024年,2市48县养老保险经办机构违规向505名死亡人员发放养老保险待遇241.48万元。

坐在稻田边的中国老农。(视觉中国|供图)

近期,多省审计厅厅长按例向本省人大常委会作报告,事涉2024年度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

在各省公开的审计报告中,至少有7个省份的审计部门指出当地机构违规发放养老金,涉及资金总计超过8000万元。

其中,“向死亡人员、服刑人员等不符合条件人员发放养老金”引发关注。如山东审计报告指出,2022年至2024年,2市48县养老保险经办机构违规向505名死亡人员发放养老保险待遇241.48万元。

山东省审计厅厅长张晓峰在向省人大常委会作报告时将其解释为“信息不畅、数据比对不及时等”。

北京的审计报告也指出,区级社保经办机构未严格审核,向284名服刑、死亡人员账户发放基本养老金等待遇1954.33万元。向死亡工伤职工发放生活护理费17.24万元,向工亡职工不符合条件的相关供养亲属发放抚恤金199.95万元。

在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增文看来,养老金发放中的“跑冒滴漏”表面是管理漏洞和技术滞后,实则反映出制度设计与执行脱节、监督机制薄弱等诸多问题。

南方周末记者注意到,为揪出养老金发放“漏洞”,包括湖南蓝山、安徽肥西、河南商城等多个县市纪检部门均在2025年部署了专项整治。

档案造假

从中央到省市披露的情况来看,养老金违规发放的方式各异,手段多样。

重庆审计暴露出系统漏洞:审核比对措施不健全,402人因此重复领取不同险种养老保险或丧葬抚恤待遇,金额达177.54万元。

江苏情况相似。数据比对滞后,审核把关松懈,7个市774人重复拿到养老金或丧葬费,共计228.16万元流入他们口袋。

错误、重复发放背后,是档案造假。

2025年6月,审计署网站发布《国务院关于2024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报告披露,山西蒲县疾控中心一职工的人事档案有14处涂改,“1岁工作、22岁退休”仍层层过审后“退休”,一边领取养老金累计69万元,一边又在新单位工作取酬。

上述报告显示,重点审计的25个省份中,有2.83万名职工通过提供虚假病历或篡改档案提前退休等方式,违规吞下5.19亿元养老待遇。

作为社保问题研究者,王增文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据他了解,材料审核流于形式、异地领取缺乏实地核查、管理混乱是档案易被造假、篡改的主因。

中介机构也在养老金违规发放链条中扮演关键角色。

报告披露,在哈尔滨市阿城区,一家中介2019年以来,长期贿赂4名公职人员,在审核和劳动仲裁环节造假。他们为271名不符合条件的人办理参保,预计形成基金支出损失1.15亿元。该中介至少获利400万元。

无独有偶,吉林省审计也发现,有8家空壳公司伪造劳动合同,为361名无劳动关系人员一次性补缴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这些人不缴或少缴保险就能领取待遇,中介因此非法获利两千多万元。

养老金不仅被违规领取和套取,一些地方还将其违规挪作他用。

据审计署2024年报告披露,13个省份将406.26亿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等,挪用于“三保”支出、偿还政府债务等。

“三保”指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养老保险本属于民生范畴,各级财政反复强调其重要性。财政部预算司司长王建凡在2022年6月曾表示,县区财政运行压力较大,要将“三保”支出作为预算支出重点,首先保障教师等重点群体的工资、养老金按时发放。

2023年7月6日,江西吉水县盘谷镇松城村互助养老之家,老人正在吃午饭。(视觉中国|供图)

症结:信息管理问题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0.7亿人。事关无数家庭切身利益的养老金,“跑冒滴漏”现象时有发生。

大数据分析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纪检监察大数据部主任方金云向南方周末记者分析,造成养老保险待遇违规发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信息管理问题,常常导致“人不在了、人进去了,养老保险待遇却继续发放”的尴尬。

在方金云看来,数据比对技术已然成熟,关键还是信息流通本身:

一是各部门的信息壁垒。司法机关有一套系统,民政部门是另一套系统,社保部门还有一套系统。“数据共享不及时,比对自然滞后。”方金云说。

另一个问题是信息的准确性。方金云回忆,他曾随相关部门前往殡仪馆核查死亡记录。理论上,最前端的数据应该最为准确,但出人意料的是,这里也出现了问题。他们发现有些被登记为死亡的人实际上还活着。经调查,原来是填表人员在死亡人姓名一栏错误地填写了自己的名字,导致数据失真。

除了跨部门信息联通不强、信息准度不高,“内鬼”也是养老金“跑冒滴漏”的祸根。

方金云长期致力于与地方纪委合作打造大数据反腐系统。他在调研中发现,不少地方人社部门的养老金核算、审查和发放流程全部由一人“一肩挑”,为腐败滋生提供温床。

方金云举例,比如一些灵活就业人员缴费基数2000元,内部人员收取“好处费”后,就利用手中权力帮他们调高基数。“内控机制的缺失,大大增加了腐败风险。”

王增文也发现,养老金经办人员专业性不足,重“发放效率”,轻“发放准确”,部分地区仍存在“人情审核”。

2023年7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公布的一起案例印证了这一点。湖南益阳赫山区一名退休职工周某某已去世,养老金却继续发放半年。

赫山区纪委经过大数据初期分析比对,后成立调查组实地复核,确认当事人已去世,找到负责此项工作的郭某龙了解情况。

起初,郭某龙辩称当事人在外地去世火化,自己才刚得知这一情况。但调查组很快发现当事人实际就在市殡仪馆火化。

后来郭某龙承认,他未能及时掌握周某某的死亡情况,而死者家属在申报死亡时间时故意隐瞒真相。郭某龙未经核实,仅凭家属提供的信息便开具了死亡证明并加盖村委会公章,最终导致养老保险金多发25273.7元。

如何整治?

针对违规发放问题,国内多地已开展专项整治,数据赋能推动整治是多地纪检部门特意提到的亮点。

安徽固镇县纪委2025年以来,借助死亡人员违规领取高龄津贴大数据监督模型,已产生预警信息73条,查实69条,转问题线索63条,立案36人,批评教育帮助和处理44人,挽回经济损失5.3万元。

根据方金云了解,纪检部门在信息数据掌握方面确实具有优势,也能有效推动问题整改。然而,他强调,各部门都有各自的主责,不应期望纪检部门持续监督职能部门的具体业务。“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人社部门的工作机制,尤其要减少养老金审核发放过程中的人工干预。”

减少人工干预,数据的统一和安全流动尤为关键。

王增文介绍,“金保工程”二期建设正在推进。这项2016年7月启动的工程将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人社部与省级人社部门、民政、卫生计生等部门互联互通,构建统一的人社基础信息资源库,与国家人口库、法人库实现共享。

创新手段也在试点。部分省份试点“静默认证”,依托大数据平台分析待遇领取人员行为轨迹,动态判断其生存状态,实现“寓认证于无形”的认证方式。

而随着人口流动加剧和数字化发展,王增文认为养老金发放过程中一些新风险同样值得警惕。比如更为隐蔽的网络代办中介,以及流动人口利用虚假身份跨地域重复领取养老金的问题。

2024年11月,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检察院披露了一起典型案例,一男子借由户口迁移,用双重户籍在异地重复领取社会保险待遇。截至案发,该男子领取两地养老金共计超110万元。

湖北荆门也发生过一起类似案例。生于1961年的李某,自2011年起,利用双重户籍在两地重复领取养老金,13年间累计骗取养老金18万余元,后以诈骗罪判处李某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30000元

针对这些问题,王增文建议,应建立全国养老金领取人员数据库,实现“一人一账户一档案”,在全国范围内可查询,推行区块链技术应用,确保发放记录不可篡改、可追溯,加强跨区域协作机制,建立区域认证中心、联合稽查机制,从而有效防范此类违规行为。

南方周末记者 杜茂林

责编 钱昊平

来源:南方周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