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接着,三言两语就引申到“即使是现代社会,偶尔也会出现群众大规模失去理智的情形,例如纳粹主义”。
不可思议的洗脑专家尤瓦尔·赫拉利
为什么这么说?
这本书以非常隐晦方式悄悄给你洗脑。
作者以“纳粹”开篇,
又以“纳粹”收尾,
“纳粹”是本书的主线!
请大家认真地看看序言的第三段,
作者竟然以一句话或者说是一个问题作为一个段落,
可谓用心良苦,想必是一定要凸显一下,好在读者大脑中打上烙印:
“我们智人如果真那么聪明人,为什么还会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
接着,三言两语就引申到“即使是现代社会,偶尔也会出现群众大规模失去理智的情形,例如纳粹主义”。
其实,就是开宗明义防止“纳粹”复活。
序言开篇总共五次提到“纳粹”,两次提及“希特勒”。
“纳粹”+“希特勒”意味着什么?
一个犹太作家虽未言明,但是一定能触动到读者的潜意识。
我们再跳到本书的最后结束语开头第一句话就是:
“请让我们回到本书一开头的问题:如果我们真有那么聪明,为什么还会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
再次,强行给读者脑壳上打钢印。
接着,又再次把聚光灯打向“纳粹”:“由于人类的信息网络重秩序网络轻真理,因此往往带来大量的力量,却没带来多少智慧。例如,纳粹德国创造出高效率的军事机器,却将之用来服务⼀套疯狂的神话谎言,结果导致大规模的苦难和数千万⼈的死亡,而且最终带来了纳粹德国的毁灭”。
这本书从头到尾,时不时点到“纳粹”和“希特勒”,
为什么?!大家去想吧。
另外大家应当注意到:作者可能怕自己表达太露骨,
其中一部分段落改用“民粹”一词展开描述,
但是,还是隐忍地说到“民粹”隐含着“纳粹”。
作者还着重讲了一个机器人TAY的小故事:
“2016年3⽉23⽇,微软推出⼀款人工智人工能聊天机器⼈Tay,它能够自由存取推特的内容,并与用户互动。结果不到几小时,Tay已经开始发表厌女与反犹太主义的推文,比如 “我恨透了女权主义者,他们都该在地狱里燃烧”“希特勒是对的,我讨厌犹太人”。这些恶毒仇恨的言论不断增加,吓坏了微软工程师,迅速将Tay下架——这时距离其被推出才短短16⼩时。”
到此,不再多言,大家应当比我更清楚,更明白作者写书的真实用意:Ai会传播对犹太人的恶毒仇恨。
书中写到,中世纪欧洲的《女巫之锤》鼓动大家依照书中画像猎巫,
这是“猎巫1.0”。
后来前苏联通过政府提供的画像要素“猎杀”富农。
这是“猎巫2.0”(实质上,猎巫2.0应当是二战时期德国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政策,但是作者悄悄地隐去这一段,如果直接写出来反而弄巧成拙。)
缅甸罗兴亚人被大缅族追杀是“猎巫2.2”。
作为犹太人,作者比大家更明了“猎巫3.0” (猎杀犹太人)的时刻很快到来。
这就是聪明的作者匆忙在全球反犹情绪高涨之时出书的原由,
说白了写此书目的就是为了犹太人保命。
只要你读了这本书,
不管你是从什么角度去解读,
只要你认为他是伟大的作家,认同他观点,
在“猎巫3.0”到来的时刻,
你就会自觉地抵制反犹主义思潮,
当有人在你跟前说:犹太人太坏了!应当猎杀它们。
你就会下意识运用书中的论述为犹太人辩护:你知道么,有个机器人TAY上线只有几个小时就会主动写出反犹文章, 网上那些丑化犹太人的文章都是AI为了激起大家愤怒乱写的。别相信!
尤瓦尔·赫拉利在2024年9月就告诉大家,为了提高网民参与度,AI这玩意专门传播仇恨,扇动仇恨。
本书作者明面上谈的是石器时代靠“吼”(呼叫),AI时代靠“头”(思维)。作者似乎是在着重谈论AI,实质是在夹带私货!
这本书架构非常巧妙,
先说封面
“智人至上:从石器时代到AI时代的信息网络简史”
这个适时的宏大标题,
必定会锁定一大群粉丝。
那只戴着军帽的鸽子,
究竟是代表和平还是战争?
不管怎样总是感觉封面标题的意义和插图的含义相互不搭
如果只是一只没戴军帽传送信息的信鸽反而有了和谐感觉
作者恰恰是通过传递这种错乱的感觉,
诱导你到书中探个究竟。
翻开封面映入眼帘的是“献给所有热爱智慧的人”,
这句话你是接受还是不接受?
它有很强的暗示作用,
因为本书是智慧之书,
因此给足了阅读这本书人的虚荣,
获得读过此书的骄傲。
通过作者这般PUA的引导,
大多数人都会毫无置疑全盘接受这本书的“智慧”,
假如你忍不住置疑,
就容易遭到周围人的各种嘲笑。
作为一个犹太人,
大讲特讲中世纪“猎杀”女巫,前苏联“猎杀”富农,缅甸“猎杀”罗兴亚人。
既然书中又时不时提到“纳粹”和“希特勒”
为啥又不挑明讲讲二战德国如何“猎杀”犹太人?!
作者置疑“匿名者Q”的阴谋论,
前面摆开架势要和“匿名者Q”对决,
说要在后面讲讲犹太人操纵的美国深层政府是咋回事,
结果是不着边际东拉西扯说深层政府是地下管网。
作者不敢和揭露美国深层政府的“匿名者Q”正面硬杠,
闪烁其词这究竟是为啥?
大家应当心知肚明。
这里有个令人不解的地方:
本书以不小的篇幅谈论与网络不是很搭的“俄乌战争”,
却对与犹太人息息相关的“巴以冲突”避而不谈。
对TIKTOK也只是轻描淡写,
实际上TIKTOK在助推美国高校反犹示威中起了很大作用,
TIKTOK在这起事件上是典型的网络推手。
可以说非常非常契合本书主题的内容却被作者不可思议地略过。
可能有人跳出来说:“巴以冲突”发生出书之后。
要知道本书出版时间:2024-09-01(这是全球中外文同步出版时间),
而巴以冲突发生在2023年10月7日,
在近一年的时间里作者完全可以浓彩重墨大书特书,
而且书中已经大量引用2024年的各种资料。
请问为什么避而不谈“巴以冲突”?
"带着爱,
献给伊茨克,也献给所有热爱智慧的⼈。
在有着万千幻梦的路上,
我们正在追寻现实。"
来源:大道至简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