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苏开元这个名字,在东北的一些老兵嘴里提起来,多少还有点分量。但外头的人,估计只听见过傅作义、朱德那些大人物。所以苏开元这个人,既像一个影子,又像一粒子弹,命运起起落落,最后悄悄地在北京走完一生。如果不是翻到他那些七拐八绕的履历表,我还真说不清苏开元到底是个啥性
苏开元这个名字,在东北的一些老兵嘴里提起来,多少还有点分量。但外头的人,估计只听见过傅作义、朱德那些大人物。所以苏开元这个人,既像一个影子,又像一粒子弹,命运起起落落,最后悄悄地在北京走完一生。如果不是翻到他那些七拐八绕的履历表,我还真说不清苏开元到底是个啥性子。年少时你看他,是个学习狂人,奔走在讲武堂、日本兵学校,不消停;后来又瞄准大事投身反奉,还差点让自己小命先见棺材。人生兜了太多圈,有点东北人的倔,也有点那个年代的无奈。
说起来,他十来岁就盯上了军队。那个年代正乱着,黑龙江青岗出来的孩子,有几个不把参军当出人头地的法子?1923年,他从东三省军士教导队毕业,那阵风头不小,讲武堂里一批批的年轻脸,全都憋着一股劲,要么混出头,要么混条命。当了班长还不够,他又往上攀,考进了步兵科。有人说,苏开元脑子里只认死理;但你要问当时的学员,可能告诉你,他是那种敢闯敢拼、不怕吃苦的人,就连一场演习,折腾到半夜也不肯找替补。据说他在北方训练时,冻坏了手,两根手指还发过炎,硬是咬牙扛过去——这点,后来在部队里让不少新兵服气。
1924年,苏开元被选派去日本成城学校深造。有些东北兵是头一回出国,吓得连岗哨都不敢下,这小子却跑去看日本鬼子的操典,背得跟顺口溜似的。有一次,他跟同学抄起饭馆里管事的日本人,闹了三顿饭不吃,被系里点名批评,这事在军校里传了半年,可见他脾气是真不太好磨。再说学业,他确实不是顶尖,但那年头大多数中国留学生不爱钻牛角尖,能活着学一半就挣了。1925年中途辍学,赶着回国,卷进郭松龄反奉风波。这波运动其实死伤惨重,苏开元到了前线,白天训练兵士,晚上帮着传递情报。有人记得他那时写过一篇战地日记,上面鲜血直流——估计这是他第一次真切体会“乱世”的滋味。
但事情不由人,反奉失败后大批军官流亡。苏开元咬紧牙根又折回日本,哪怕学费被全家乡凑出来,还是忍着去读。1928年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终于摸到步兵科,他本就不是那种“受气包”,偏偏赶上济南惨案。日军闹得腥风血雨,苏开元直接闹到校方,怒斥日兵,还写了抗议书。当天晚上,他被强制退学,连行李都不让好好收拾。那几年,中国留学生受尽刁难,苏开元算是从头到尾尝了遍,后头归国时,同行的人都说他“心里有把火烧着”。
1930年前后他当起了傅作义的部下,故事开始有点“传奇味”。早年他是参谋,不露锋芒,队里弟兄都喊他“苏老三”,意思是主意多,话少。一次兵谏,傅作义拿他做挡箭牌,苏开元却另辟蹊径,联络绅士去保乡自治,结果当夜有三路民团绕城呼喊,说“苏队长滞留他们”,这差点让傅作义跟当地商会闹翻脸。后来转去边防军、绥远等地,苏开元摸清了好多老兵的性子——冬天的饺子一锅后头,总要留两碗,他说“哪怕少吃一口,也别让兄弟饿着”,天津人记得他总能把饭匀得一人一份,连傅作义都夸他“盘子里有规矩”。
但风头过了,苏开元日子也难过。抗战爆发,他成了少将参谋,调防时身边只剩三四个亲兵。战争拖得人心烦,尤其是前线,死伤不断,有一回他亲自带队攻打日军据点,最小的兵才十七岁。下月就收到家书,说老母亲病倒,家里房子被炸。苏开元喝了两口酒,硬是一天没睡;旁边有人感叹,东北有多少军官像他这样,身上伤痕比奖章都多。其实不止是他,东北好多老兵直到去世都没说过心里苦。
1938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事儿在傅作义身边是冒风险的。那里讲究人情世故,时局变幻,左派右派隔三岔五地吵,苏开元还是照帮地下党员。1941年,因为替人包庇,直接被撤了职。那时宪兵来查,他把相关的纸条藏进靴底,硬是没露马脚,不过也因此赋闲,从绥远到北平,转了三四个地方。有弟兄说他“爱管闲事”,其实就是看不惯欺软怕硬。风头最紧时,苏开元几次用假名混在老宅里,朋友给他带盘鸡蛋、两袋玉米面。他说“人不能光靠官位吃饭”,话糙理不糙,听起来有点东北乡音。
抗战胜利,苏开元又转头进了张垣绥靖公署,还是傅作义的系统。那些年抓匪、抓特,一手烂摊子。有个老乡至今记得苏开元请三十个复员兵吃顿饭,一桌拼着酒杯,直到半夜还唱。后来他在剿匪总司令部兼职,管荣誉军人,还专门为残疾兵争饭票。这些日子里,他讲究“人情”,每逢过年有伤兵来找,总会多给些热汤热水,不拘形式。新中国建政,苏开元作为起义部队随傅作义进了北平,转身当公安局处长。那个岗位其实很杂,既有管理,也有纠纷。据说他不爱坐办公室,常常在外头巡逻,一到下班,就拎着老旧皮箱,回家陪老太太吃饭。
晚年,苏开元在北京病逝,没有太多光鲜的葬礼,身边只留下几封老信和一只旧军帽。人走后,老邻居感叹,“苏老,平时连烟都舍不得买,说身上没几个钱”。其实,苏开元带了一生的伤和一些难言的心酸。他不是大英雄,也不像那些驰骋沙场的传奇将领,但一生奔波,守着那个叫“信念”的东西。东北的风里,总会飘过一种不服输的劲头;可谁又真知道,苏开元默默的坚持,换来了多少兄弟的温饱?想起来,人有时候真叫不容易,苦乐都藏在心里。
这一生啊,苏开元没当过叱咤风云的大帅,但他也没忘本,没丢了自个的风骨。时代大潮里,他像一颗小小的石子,激不起什么大浪,却也没随水漂走。到底算英雄,还是普通人呢?这事要是你问他自己,大概会回一句:“人嘛,就是一口气——这口气不能丢。”
来源:篱间觅牵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