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饮食文化的长河中,人们对新鲜食材的执着追求,宛如一条坚韧的纽带,贯穿了历史的脉络。从古代文人墨客对 “鲜鲫银丝脍,香芹碧涧羹” 的赞美,到如今寻常百姓家对清晨菜市场新鲜蔬果的挑选,对新鲜的渴望早已深深烙印在我们的基因之中。
在饮食文化的长河中,人们对新鲜食材的执着追求,宛如一条坚韧的纽带,贯穿了历史的脉络。从古代文人墨客对 “鲜鲫银丝脍,香芹碧涧羹” 的赞美,到如今寻常百姓家对清晨菜市场新鲜蔬果的挑选,对新鲜的渴望早已深深烙印在我们的基因之中。
几个月前,小红书上一场中外饮食的对比引发热议。当看到西方一些底层民众晒出的一日三餐,尽是罐头食品和冷冻食材时,一种源于本能的同情油然而生。在我们的观念里,新鲜的蔬菜、肉类,才是构成美味佳肴的基石,是生活品质的象征。而如今,当一些商家将冷冻蔬菜摆上餐桌,还堂而皇之地宣称这并非预制菜,营养价值丝毫不输新鲜菜品时,这无疑触动了消费者敏感的神经。
且看外卖市场,一份十几二十元的餐食,即便使用了部分预制食材,消费者或许还能勉强接受。毕竟,价格摆在那里,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便捷性有时会让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妥协。然而,当走进一些餐厅,面对价格高达三五十元一盘的菜肴,却发现其中不过是加热后的冷冻蔬菜、加了添加剂的半成品冻鸡汤,以及毫无生气的冷冻西兰花时,这实在让人难以咽下这口气。消费者付出了相对高昂的价格,期望得到的是新鲜食材精心烹制的美味,而不是这种工业化生产的冷冻半成品。
近年来,预制菜产业蓬勃发展,行业协会与资本商家们积极传播预制菜的相关标准,试图让消费者接受这一新兴的餐饮模式。然而,无论他们如何努力,客观事实是,这一趋势与普通人对一日三餐的传统认知背道而驰。在大众的观念里,一顿美味的饭菜,应当是食材在烟火的熏陶下,逐渐散发出诱人的香气,是厨师用心烹饪的结晶。餐饮行业与餐饮协会,试图将冻品和半成品排除在预制菜的范畴之外,转而用 “中央厨房” 这样模糊的词汇来替代,其目的不言而喻。通过这种方式,减少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抵触情绪,从而维持甚至提高菜品的利润空间。但这种做法,无疑是对消费者知情权的一种漠视。
消费者对于预制菜的抵触情绪,并非毫无道理。那些用菜包加热而成的菜肴,半成品的加了添加剂的冻鸡汤,以及冷冻后失去原本鲜嫩口感的西兰花,味道寡淡,口感不佳,实在难以让人喜爱。这并非消费者过于挑剔,而是人们对美食最基本的追求。身价上亿的餐饮资本大佬们,在为自家孩子老人请保姆时,或是宴请宾客之际,必定会选择去商超采购最新鲜的食材,聘请最优秀的厨师现场烹制。他们深知,新鲜食材所带来的美味,是冷冻半成品无法比拟的。这种鲜明的对比,更加凸显了普通消费者对商家使用预制菜的不满。
在这样的背景下,罗永浩站出来对预制菜说 “不”,无疑是说出了广大消费者的心声。他的发声,并非针对预制菜这一产业本身,而是对那些企图垄断话语权、忽视消费者权益的行业或资本利益群体的抗议。普通消费者纷纷站在罗永浩一边,是因为他们早就对这些商家的行为感到不满。消费者期望的,仅仅是在享受美食的同时,能够得到应有的尊重,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吃的食物究竟是如何制作的。这场关于预制菜的争议,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口舌之争,它反映的是消费者对餐饮行业诚信与品质的深切期盼,也敲响了行业规范发展的警钟。
来源:海南版欧阳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