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悬赏找西贝证据!直播卖预制菜不挨骂, 为啥喷西贝就获支持?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4 17:24 2

摘要:事情的起因是罗永浩发布一条微博,称自己在西贝用餐时发现菜品几乎全是预制菜,价格却偏高,直言“实在太恶心”,并呼吁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要求饭店注明是否使用预制菜。

事情的起因是罗永浩发布一条微博,称自己在西贝用餐时发现菜品几乎全是预制菜,价格却偏高,直言“实在太恶心”,并呼吁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要求饭店注明是否使用预制菜。

该微博引发广泛关注后,西贝老板强势回应,称自家菜品并非预制菜,且将起诉罗永浩,强调“按国家规定,我们没有一道菜是预制菜,百分之百不是预制菜”,还表示罗永浩“全是预制菜,太恶心了”的表述对西贝造成了极大伤害。

此后,罗永浩继续发微博回应,详细描述了自己点的每一道菜如何难吃,还多次提及有隔夜菜的味道,事件的基本情况大致如此。

由于预制菜相关争议一直热度很高,这件事在网上引发了大量讨论。从目前的舆论来看,几乎是一边倒地吐槽西贝,不过在这件事里,我们应当将对预制菜的观点和对西贝的观点分开看待,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其实早在前两年,预制菜就已经被大量吐槽,且基本是和“科技与狠活”这个词关联在一起讨论,在不少人眼中,预制菜仿佛成了洪水猛兽,一提及就必然与“科技与狠活”挂钩。

但预制菜本身并没有问题。从出菜效率和味道标准化的角度来说,预制菜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餐饮行业要实现口味标准化,几乎离不开预制菜的助力,很多国际餐饮企业能开出大量连锁门店,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做到了标准化,而在公众认知里,这些连锁品牌的菜品其实都可归为预制菜范畴。

至于那些拿预制菜带节奏,宣称“外国食品安全体系中没有预制菜”的人,实在是缺乏基本认知。只要预制菜相较于现炒菜,没有额外使用防腐剂或不符合标准的添加剂,就不存在问题。

当然,若说味道,预制菜确实不如现做菜,毕竟中餐和西餐不同,现做菜的“锅气”是其中最精华的部分之一。

所以消费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用脚投票即可。

毕竟在饮食这件事上,有人注重味道,有人注重卫生,有人注重效率,因此预制菜的存在没什么可过度吐槽的,甚至可以说它是餐饮行业发展的趋势之一。不过,认可预制菜存在的合理性,并不意味着支持西贝目前的一些做法与宣传,这一点必须区分清楚。

西贝多年前就曾陷入类似争议,“又贵又不好吃”的评价在网上并不少见,让人觉得神奇的是,它竟然能一直经营这么多年。从价格来看,西贝堪比“苹果级”餐厅,但从出菜品质和味道来说,却只能归为“安卓级”,至于它到底该算“安卓苹果餐厅”,还是“苹果安卓餐厅”,着实值得商榷。

罗永浩此次的关注点其实很精准,他明确强调自己不反对预制菜,反对的是商家不明确告知消费者使用了预制菜的行为。有人提及“罗永浩直播间也卖预制菜”,但关键在于,直播间明确告知了消费者那是预制菜,买卖双方信息对等,这件事本身并无问题。

真正该反对的,是商家把预制菜伪装成现做菜售卖,这个观点本身站得住脚。毕竟即便预制菜有存在的合理性,现阶段它与现做菜在口味上的差距依然存在,让消费者拥有知情权后自主选择,本就是理所应当的事。

那么,西贝老板说要起诉罗永浩,就一定能赢吗?

答案并非绝对,这需要从法律和舆论两个维度分析。从法律角度看,若罗永浩只是吐槽西贝菜品难吃,问题不大——毕竟“好吃与否”属于主观判断,消费者发表此类主观评价本身并无不妥。但他重点提到“西贝几乎都是预制菜”,这就涉及事实真伪问题。如果没有明确证据,却以“西贝用预制菜”为核心论点吐槽难吃,就可能涉嫌侵犯企业商誉。

此前罗永浩还发微博悬赏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线索,而西贝则主动接受记者采访,展示后厨出餐情况,其呈现的内容似乎又与大众对预制菜的认知有所契合。

此外,罗永浩在直播间面对西贝老板“不是预制菜”的说法时,还找出了所谓依据,称“按照国家标准,西贝说自己没有预制菜是胡说八道,我国并未正式出台预制菜相关标准”,并认为可借此次事件推动预制菜产业健康发展。但这是否意味着西贝是虚假宣传、罗永浩官司必胜?其实不然,核心争议在于预制菜的定义。

罗永浩在直播间称西贝老板“拿国家标准说自己不是预制菜”,但实际上我国目前确实没有统一的预制菜国家标准,不过西贝老板所说的“按国家规定”,或许指向的是预制菜的范围界定。

去年3月,六部委曾发文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预制菜范围,提到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纳入预制菜范畴,同时指出预制菜是以食用农产品为原料,经工业化预加工加热或熟制后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而中央厨房制作的净菜、速冻面米食品、方便食品等主食类食品不属于预制菜,且明确要求预制菜不得添加防腐剂,严格规范食品添加剂使用,还提出要在餐饮环节推广预制菜,保障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

由此可见,若西贝起诉罗永浩,核心争议必然是“西贝菜品是否属于预制菜”。

而目前国家标准中的预制菜定义,与公众认知里“只要不是现切现做就是预制菜”的概念并不完全一致,所以现阶段不能直接判定西贝老板“说自己不是预制菜”一定是错的,罗永浩确实存在败诉风险。

但在舆论层面,西贝无疑输得彻底,这件事对其后续经营必然会产生影响,即便后续官司胜诉,口碑也未必能有多大改观。就像前面提到的,国家规定的预制菜范围与公众认知中的预制菜概念存在差异,西贝当下的出餐方式显然不符合大众理解的“现切现做”,此时越是强硬辩解,反而越容易失分。

公众对饮食问题向来关注度高,毕竟“民以食为天”,所以在这次事件中,几乎不存在盲目贴标签站队的情况,大家更多是基于事件本身判断。

要知道,罗永浩此前争议颇多,比如曾被翻出有媚日言论,还曾发微博为杨某发声称其未冤枉肖同学,但此次因提及预制菜问题,却获得了几乎一边倒的支持;反观素来被视为“良心企业家”的胖东来老板于东来,因在这件事上力挺西贝,直接被网友喷到将账号设为私密,这样的两极反转,足以看出公众对西贝此次事件的态度。所以即便西贝打赢了官司,舆论口碑恐怕也难以挽回。

不得不说,西贝公关团队的操作有些令人费解。预制菜本身没问题,也无法否认它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但当前更需要明确的是:预制菜的范围究竟是什么?能否出台更符合公众认知的定义与更细化的标准?饭店是否有义务明确告知消费者使用了预制菜?若未告知,又该面临怎样的处罚?

希望此次事件能真正推动这些问题的解决,让预制菜产业朝着更规范、透明的方向发展。

来源:苏医慧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