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1日凌晨,拥有149.8万粉丝的抖音账号“@是小念噢”发布视频称,博主孙某于5月10日晚在成都自杀,账号交由亲友管理。评论区“亲友”补充细节,称其遭勒索130万元,遗书和聊天记录显示“被造黄谣逼死”,引发网友对网暴的声讨与对受害者的深切同情,相关话题迅速
一、事件爆燃:悲情戏码引发全网共情
(一)“自杀离世”消息突袭,细节“逼真”掀舆论巨浪
5月11日凌晨,拥有149.8万粉丝的抖音账号“@是小念噢”发布视频称,博主孙某于5月10日晚在成都自杀,账号交由亲友管理。评论区“亲友”补充细节,称其遭勒索130万元,遗书和聊天记录显示“被造黄谣逼死”,引发网友对网暴的声讨与对受害者的深切同情,相关话题迅速登上热搜。
(二)账号“永久封存”强化悲剧人设,公众陷入集体愤怒
事件发酵次日,涉事账号内容清空,简介改为 “永久封存,不造谣,不传谣,不做非法盈利,安息”,进一步坐实 “受害者” 形象。网友自发发起 “抵制网络暴力” 话题,部分媒体跟进报道,社会情绪被推向顶点。
二、惊天反转:警方通报揭穿自导自演戏码
(一)警方48小时极速核查,确认博主安然无恙
5月13日凌晨,成都锦江公安通报:5月11日通过电话及视频连线确认孙某未自杀,12日民警跨省见面调查,查明其为18岁安徽籍网红,因“一时冲动”编造自杀消息,并冒充亲友评论,涉嫌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已立案调查。所谓“被勒索”实为曾遭网民辱骂索要财物,未报警且已拉黑对方,相关情况仍在核查。
(二)账号封禁 + 法律追责,多重惩处应声落地
5月13日上午,平台对“是小念噢”账号实施永久封禁。法律专家指出,孙某行为可能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5条,面临拘留或罚款;若情节严重,或触犯《刑法》第291条之一“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最高可判7年有期徒刑,为同类案件敲响警钟。
三、深层剖析:流量至上下的信任透支与社会危害
(一)消费公众善意:从 “共情狂欢” 到 “信任危机”
事件初期,网友基于对 “黄谣致死” 的痛恨积极发声,却沦为博主炒作工具。警方通报后,舆论从愤怒转向反思:当 “狼来了” 成为流量密码,真实受害者的声音将如何取信于社会?此次闹剧不仅浪费警方资源,更可能导致未来同类事件中公众救助意愿下降,形成 “狼来了效应”。
(二)网红行业乱象:畸形逐利下的道德与法律双重失守
对比 2020 年 “小慧君诬告性骚扰” 事件,此次 “自杀造谣” 暴露出部分低龄网红为博关注不择手段的共性问题。18 岁的孙某正值价值观形成期,却选择用极端方式收割流量,反映出行业对未成年人从业者的监管缺失。法律专家强调,网络并非法外之地,任何利用社会痛点炒作的行为,终将付出信誉与法律的双重代价。
四、多方反思:如何筑牢网络空间 “信任防线”
(一)平台责任:从 “事后封号” 到 “事前审核” 的机制升级
针对此类事件,平台需加强对 “死亡宣告”“重大负面事件” 等内容的人工核验,建立紧急联络通道与警方联动机制,避免虚假信息扩散。同时,对未成年人账号实施更严格的内容监管,防止其被流量诱惑误入歧途。
(二)公众觉醒:警惕情绪裹挟,坚守理性求证
事件中,部分网友因 “黄谣危害” 的共情而放弃质疑,直至警方通报才惊醒。这警示公众,面对网络悲情戏码,需保持 “同情不盲目、愤怒不跟风” 的理性,主动核实信息来源,避免成为虚假流量的助推者。
(三)法律完善:提高造谣成本,守护网络公共秩序
当前,我国对网络谣言的处罚已形成 “治安处罚 + 刑事追责 + 民事赔偿” 的立体体系,但仍需针对 “利用性别议题”“消费公共安全” 等特殊场景细化司法解释,形成更强震慑。此次孙某案若刑事立案,将为同类案件提供重要判例参考。
结语:流量狂欢终有尽,唯有真诚得人心
“是小念噢”事件恰似一面镜子,照出网络空间的流量浮躁与信任脆弱。当18岁的少女为流量编造死亡剧本,她毁掉的不仅是百万粉丝的账号,更是千万网友对“网红”这一群体的信任。在注意力经济时代,数据或许能带来短暂狂欢,但唯有坚守法律底线、尊重公众情感,才能在网络世界赢得真正的“长红”。此次反转不是终点,而是对整个行业与社会的一次深刻警示:流量之上,更有人心;键盘之下,当存敬畏。
来源:铜陵黑知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