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出行,更是一次精神层面的升华,是她从纯粹的“小我”意识向“大我”意识的深刻转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马坊村之行就是夏英杰的一次觉悟之旅。
夏英杰到马坊村见到了宋一坤的姐姐宋宝英,深受触动。
“一个女人梦想拥有的东西她全都拥有了,而且超出了她的期望值,但这幸福里总让人感觉少了什么东西。是什么呢?安全感?似乎是,又似乎不是。”
其实我很理解夏英杰的这种感觉,按照丁元英的说法:人从根本上只面对两个问题。一是生存,得活下来;二是得回答生命价值的问题,让心有个安住。
而夏英杰已然坐拥世间诸多美好,所欠缺的那份安全感,实则就是让自己的心灵得以安住。
此次马坊村之行,对夏英杰的三观产生了极为深远且巨大的影响,其程度完全超乎了夏英杰的预想。
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出行,更是一次精神层面的升华,是她从纯粹的“小我”意识向“大我”意识的深刻转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马坊村之行就是夏英杰的一次觉悟之旅。
宋宝英的故事,促使夏英杰对自己下一部以妇女题材为主题的小说所应表达的内涵有了更高层次的认知,思想境界也得到了显著提升。这种思想已然超越了个体对生存需求的本能追求。
然而,这一切的发生是如此猝不及防,完全在夏英杰的意料之外。但觉悟所赋予的强大力量,如同一股无形的推力,驱使着她无畏地勇往直前。
夏英杰的救赎,既不是宋宝英式的全然奉献,也不是宋一坤式的精准守护,而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救赎之路:
马坊村之前,夏英杰的世界中心是宋一坤,她的爱是围绕个人的。但宋宝英和整个村庄的生存状态,像一记重锤,砸碎了她小布尔乔亚式的世界观。她看到的不是一个需要被资助的穷亲戚,而是一个群体的命运缩影。她的安全感缺失,正是因为她突然意识到,个人的圆满(拥有宋一坤)在一种宏大的、无声的苦难面前,显得如此轻飘和自私。她的“心无处安放”,是因为她的心变大了,它装下了一个她此前无法想象的沉重世界。“写作”作为救赎的武器:
宋一坤用金钱守护姐姐的晚年,宋宝英用生命守护孩子的未来,而夏英杰能用的武器,是她的笔。她的得救之道,不是直接去改变马坊村的现状(她做不到),而是将这种震撼、这种思考、这种悲悯,通过她的作品(关于妇女题材的小说)呐喊出来。她要做的,是成为宋宝英们和外部世界之间的一个“翻译”和“放大器”,启蒙麻木的心灵,唤起社会的关注。超越“具体拯救”的“价值追问”:
宋一坤解决了“生存”问题(让姐姐活下来),宋宝英播种了“希望”问题(让孩子有未来),而夏英杰,开始直面丁元英所说的第二个根本问题——“生命价值”。她的写作,不再是为了个人的文学梦或名利,而是为了回答:“像宋宝英这样的女性,其生命价值究竟是什么?是被谁定义的?又该如何被看见、被尊重?” 她的救赎,是为无声者立言,为被忽视的生命争取价值上的认可。
正是这种:
一个觉醒的个体,在面对庞大而沉默的苦难时,所产生的巨大心灵震撼,以及将这种震撼转化为一种超越个人利益的、充满责任感的创造性行动的强烈冲动。
夏英杰的得救之道,不是去“救”某个具体的人,而是去“救”一种被遮蔽的真相和被忽视的价值。她找到了安放自己心灵的方式——那就是用她的才华,去为那些“累死”的宋宝英们,讨一个精神上的公道和历史上的存在感。
这条路,比她想象得更艰难,但也远比她个人的小情小爱更宏大、更深刻。这突如其来的觉悟所带来的力量,正是这种“天将降大任”的使命感,推动着她勇往直前。
来源: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