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科技巨头落幕!曾市值500亿,今裁员、负债、欠薪,老板跑路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8 14:26 2

摘要:这家估值一度超过500亿元的独角兽企业,用十年时间演绎了一场从“颠覆未来”到“负债累累”的商业悲歌。

[赞]在科技行业的风口浪尖上,曾经风光无限的柔宇科技如同一颗骤然坠落的流星。

这家估值一度超过500亿元的独角兽企业,用十年时间演绎了一场从“颠覆未来”到“负债累累”的商业悲歌。

而创始团队头顶“清华+斯坦福”的光环,手握全球最薄柔性屏技术,却在烧光数十亿融资后沦为“欠薪大户”,最终因47亿元债务被推向破产清算的边缘。

当深圳宝安机场那棵耗资百万的“柔树”被悄然拆除时,这个关于天才与资本故事,终于显露出它最残酷的真相。

2006年的斯坦福校园里,23岁的刘自鸿在实验室里反复弯折着一片薄如蝉翼的电子元件。

这位刚以江西理科状元身份从清华毕业的年轻人,正在攻克柔性显示技术的核心难题。

六年后,他在硅谷的车库里与两位校友创立柔宇科技,带着“掰弯世界”的野心回国创业。

当团队在2014年发布厚度仅0.01毫米的彩色柔性屏时,整个科技圈为之震动,这项比头发丝细五分之一的技术,让三星连夜派高管带着3亿美元收购意向书登门。

资本市场的热情也在此刻达到沸点。

深创投、松禾资本等机构争相注资,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捶胸顿足后悔错过早期投资,甚至扬言“3亿美元也该投”。

在2018年全球首款折叠手机FlexPai的发布会上,纽约媒体将柔宇称为“来自东方的魔法”,其自主研发的ULT-NSSP技术被捧为“显示领域的第三次革命”。

刘自鸿的办公室墙上挂满与库克、任正非等大佬的合影,福布斯榜单上他的名字一度压过华为掌门人,柔宇估值更在2020年飙升至60亿美元。

但泡沫的破裂往往始于最绚烂的时刻。

当刘自鸿在柔宇总部顶楼的300平米“总统套房”里品着红酒畅想柔性星球时,楼下研发中心的工程师们正为第二代折叠手机的良品率焦头烂额。

这款被IT界戏称为“折叠屏玩具”的产品,上市半年仅卖出1.2万台,不及同期华为折叠屏手机销量的零头。

更致命的是,当手机大厂们带着订单找上门时,柔宇开出的价格却比三星高出三倍,某品牌曾试探性询问150美元/片的采购价,得到的回应是“技术无价,至少500美元”。

商业世界的荒诞剧在此刻拉开帷幕,为了证明技术实力,柔宇硬着头皮自建生产线,结果投入20亿元建成的工厂,产能利用率长期不足15%。

流水线上每天“吐”出的柔性屏,大多堆在仓库里落灰。

销售团队病急乱投医,把屏幕塞进LV手包、钉在飞机座椅靠背、甚至贴在泸州老窖的酒瓶上,但这些花哨的“创新”除了在展会上吸引镜头,带不回一分真金白银。

最讽刺的是公司第三大客户,家涉嫌传销的电子商务公司,豪掷千万买下数万台柔宇笔记本,结果产品连包装都没拆就堆在海南的仓库里吃灰。

资金链断裂的骨牌效应来得猝不及防,2021年春天,供应商发现柔宇的付款周期从三个月拖到半年,到中秋节,基层员工发现工资卡不再准时跳动数字。

到了年底的时候,连前台都学会了用“刘总在开战略会”搪塞讨薪的工人。

而此时的刘自鸿,正忙着在总部大楼里安装私人热水器,并请风水大师敲掉刚建好的墙面“改运”。当法院查封令贴到公司大门时,人们才惊觉柔宇账上能冻结的资产仅剩3714万元,还不够支付高管团队一年的薪资。

一代科企落幕

翻开柔宇的陨落史,处处可见理想主义与商业现实的激烈碰撞。

技术出身的刘自鸿坚信“酒香不怕巷子深”,却忘了再好的技术也要找到买单的人。

他拒绝富士康的收购邀约,错过绑定产业链巨头的机会,他沉迷于“全球首个”“世界最薄”的标签,却对客户反复提醒的“成本太高”“良率太低”充耳不闻。

当投资人追问商业化进展时,这位斯坦福博士的回应永远充满诗意:“技术突破就像烧开水,必须保持封闭才能沸腾”,可惜资本市场没有耐心等待一壶永远烧不开的水。

更令人唏嘘的是崩塌过程中的众生相,被欠薪16个月的工程师在维权群里自嘲:“我们造出了能掰弯的屏幕,却掰不直老板的固执”。

财务总监私下透露,公司最困难时账户只剩6万元,但刘自鸿仍坚持每月花10万元维护机场的“柔树”装置。

而在破产听证会上,这位昔日的科技明星依然坚称“柔宇资产超54亿”,却解释不清为何连6000万工资都发不出。

当48家投资机构和263名员工排队等待清算时,柔宇展厅里那些弯曲的屏幕仍在循环播放着2018年的宣传片,光影交错间,仿佛定格了一个从未实现的未来。

结语

如今回看柔宇的故事,恰似一场精心设计的科技寓言。

它提醒着每个创业者:实验室里的奇迹未必能变成商场中的商品,投资人的掌声更不等同于消费者的买单。

当深圳法院的封条覆盖了柔宇“柔性星球”的蓝图,这场持续十年的资本狂欢,最终留下的除了一地破碎的屏幕,或许还有对“技术崇拜”的冷思考。

毕竟,再炫酷的黑科技,也经不起商业逻辑的反复折叠。

信息来源:

来源:漫悠芸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