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邵大浪:最初拍摄西湖,是源于经常陪同外地来杭州的朋友去逛逛,或是自己空闲时去走走。早年,每逢写书拿了稿费,我就会买个新镜头或相机,然后拿着新镜头或相机去西湖边试试效果。北山街这一带的西湖是我用于测试的“打卡地”,不同的镜头、胶卷、相机,一试就能看出各自的成像效
视频制作|一 洲
——访摄影家邵大浪摄影/邵大浪年度中国摄影家
阳丽君:在从事摄影教育的同时,你也从未停止艺术创作。1990年,你开始构思并拍摄自己心中的西湖,为何聚焦于西湖这一传统题材?
邵大浪:最初拍摄西湖,是源于经常陪同外地来杭州的朋友去逛逛,或是自己空闲时去走走。早年,每逢写书拿了稿费,我就会买个新镜头或相机,然后拿着新镜头或相机去西湖边试试效果。北山街这一带的西湖是我用于测试的“打卡地”,不同的镜头、胶卷、相机,一试就能看出各自的成像效果。我最早的西湖影像就是这么无心插柳地积累起来的,毫无功利色彩。
“西湖”系列之一,2025邵大浪摄
“西湖”系列之二,2017邵大浪摄
2004年,我准备离开浙江大学时,浙大出版社看到我积累的一些西湖照片,觉得有市场,就邀请我出版一本摄影集。那时正值2003年“西湖西进”工程全面竣工,出版社希望作品集的内容能更完整些,纳入西湖新拓展的区域。我跟出版社商量,我不想按西湖“新十景”“旧十景”这些既有框架来拍摄,而是想尽可能多地表达我主观感受到的西湖。出版社很宽容,表示只要作品集里能出现部分标志性景点就行。之后的两三个月里,我蹬着自行车有针对性地对西湖进行了补拍,就这样,收录西湖四季的《西湖表情》摄影集出版了,这是我的首本摄影作品集。
“西湖”系列之三,2010邵大浪摄
“西湖”系列之四,2016邵大浪摄
在拍摄西湖的过程中,我对摄影创作的认识也逐渐发生变化。在从事摄影创作初期,我总认为,要创作出好作品就得多花时间跑远路,作品不够好,那就是我跑得还不够多、不够远。固然,向外探寻是一种创作路径,但是,比向外探寻更重要的是向自己内心挖掘。外在的浮光掠影终会穷尽,内心的丰盈才是创作不竭的源泉,随着阅历的增长、观念的更新,即使面对同一个拍摄对象,感受、体验不同了,创作的结果也必然大不相同。形成这样的认识后,我便认定西湖是我可以坚守一生的创作题材。虽然我不知道明天拍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但我相信,只要不断自我修炼,总能创作出一个又一个西湖新影像。
“西湖”系列之五,2015邵大浪摄
“西湖”系列之六,2014邵大浪摄
年度中国摄影家
CHINESE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
阳丽君:你在创作中坚持使用胶片,作品整体呈黑白面貌,为什么钟情于胶片?
邵大浪:数码相机很便捷,我并不排斥,也会根据创作需要来使用。但从感情上来说,我还是使用胶片相机偏多,这延续几十年的情怀,已形成一种偏爱;从技术角度来看,我也觉得没必要刻意去求变求新,合用就可以。在我看来,当下的创作有两条路可走:一条路是与时俱进去当“弄潮儿”,运用最新的设备和技术冲在最前沿进行创作;另一条路是用自己的定力,以不变应万变,把最擅长的做到极致,这也是一种应对之道。
“西湖”系列之七,2025邵大浪摄
“西湖”系列之八,2020邵大浪摄
“西湖”系列之九,2016邵大浪摄
我很推崇清代画家石涛在《大涤子题画诗跋》中提出的“不似之似”绘画理念。以现在的摄影设备和技术,要拍得逼真极为容易,但我更在意的是蕴含作品之中的艺术性。因此,我希望作品与拍摄对象之间能够保持一点距离、创造一种差异,黑白摄影帮我做到了这一点。
“往往返返”系列,2014-2016邵大浪摄
年度中国摄影家
樊航利:你刚参加了我们举办的“摄影与影像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在摄影教学一线坚持30余年,结合你的切身体会,以及观察到的摄影学科整体现状,谈谈你的思考与建议。
邵大浪:现在,普通本科院校的办学目标很明确:先争取成为硕士点授予单位,布局一级学科硕士点;有硕士点的,就冲博士点。学校在决策时,肯定优先发展那些能看到发展潜力、能助力“冲点”的学科。然而,摄影专业的困境在于看不到明显的增长点和上升空间,就算做出些成果,也很容易被归并到其他更“主流”的二级学科甚至一级学科,助力其他学科申报更高层次的学位点。结果就是,按照摄影与影像学目前的学科地位,摄影专业要么慢慢萎缩,要么就得彻底改造、转型,融入其他学科框架。
“远方”系列之一,2012邵大浪摄
“摄影与影像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举办得非常及时。我认为,高等摄影教育陷入收缩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独立的一级学科地位,导致体系碎片化、师资不足、边界模糊。摄影专业要想持续,只有摆脱依附性发展,建立完整的学科生态,摄影教育方能实现真正转型,回应国家文化战略的需求。
“远方”系列之二,2017邵大浪摄
年度中国摄影家
阳丽君:你曾和父亲邵家业一起整理祖父的《邵度老温州影像》作品集,这就像是与祖父、父亲展开的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谈,对你有何启发?
邵大浪:我祖父邵度的摄影生涯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那时的摄影条件非常艰苦,夏天天气热,冲洗胶卷顶多打点井水降降温,冲洗温度高于标准温度是常事,不像我们现在有冰箱、空调,冲洗胶卷的温度可以精准控制。因此,祖父的许多底片都存在反差大、颗粒粗的情况。在整理祖父作品底片时,我还发现了一个现在几乎无法想象的现象,我们现在拍摄一个画面往往会同时拍上几张甚至数十张备用,但由于那时胶片价格很贵,祖父对每个画面都只拍摄一张底片,绝没有重复的底片。
“塞罕坝”系列之一,2016邵大浪摄
我花了整整两个月泡在暗房里制作祖父老温州影像作品,由于每张底片都可以通过不同的“演绎”,做出不同的效果,因此,我会反复琢磨祖父原本想要呈现的效果,尽可能还原他创作时的初衷。一次次的揣摩,一次次的制作,我与祖父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江南”系列之一,2007邵大浪摄
通过梳理、制作祖父老温州影像,我越发认识到,真正优秀的摄影作品并不只是愉悦当下,而是能够传承于未来。在摄影创作中,我们要尽可能从时间的维度来判断自己的创作是否有意义和价值,因为,只有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作品才是真正的好作品。时间是人世间最好的裁判!
“蚀”系列之一,2025邵大浪摄
作者简介
邵大浪,1968年出生于浙江省温州市。浙江财经大学二级教授、浙江省省级领军人才、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浙江省文联委员、浙江省教育厅高校美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摄影艺术学会副主席。从事摄影教学、研究和创作三十多年,2020年获第十三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迄今已出版《高品质黑白摄影》《高品质风光摄影》和《世界摄影大展概览》等22本摄影著作、译著和教材,以及“China:LandofMyHeart”、《中国摄影家邵大浪:境生象外1985-2018》和《一个人的西湖》等8本摄影作品集。在《中国摄影家》《中国摄影》、LensWork(美国)、CameraArts(美国)、ZOOMInternational(意大利)、FOTOgraphia(意大利)、Black+WhitePhotography(英国)、PracticalPhotography(英国)、View(比利时)和Silvershotz(澳大利亚)等国内外知名摄影刊物发表作品500余幅/次。
来源丨选自《中国摄影家》杂志2025年第8期,原文标题《西湖心象——访摄影家邵大浪》,摄影/邵大浪,访谈/阳丽君樊航利。
封面:“西湖”系列,2008
杂志文创
白色帆布袋
¥ 40
来源:中国摄影家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