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2日晚8点,郑州金水区某商圈的霓虹灯下,36岁的外卖员陈强(化名)在完成第23单配送后,发现自己的电动车不翼而飞。暴雨倾盆而下,他在积水的街道上狂奔三个街区,最终在路口的监控室看到:两名穿着反光背心的拖车人员正将他的电动车抬上卡车。
2025年4月2日晚8点,郑州金水区某商圈的霓虹灯下,36岁的外卖员陈强(化名)在完成第23单配送后,发现自己的电动车不翼而飞。暴雨倾盆而下,他在积水的街道上狂奔三个街区,最终在路口的监控室看到:两名穿着反光背心的拖车人员正将他的电动车抬上卡车。
"我的车!"陈强冲上去拽住车门,却被对方一把推开。湿透的制服紧贴着身体,手机里不断弹出"超时扣罚"的提示,他突然瘫坐在地,放声大哭。这段时长1分37秒的视频迅速在网络传播,评论区炸锅:"这不是简单的拖车,是在拖走普通人的饭碗。"
陈强的遭遇并非孤例。根据郑州交警部门数据,2024年全市因违规停放被拖移的电动车超过12万辆,其中外卖骑手车辆占比达38%。这些车辆大多被拖至远郊停车场,取回需缴纳50元拖车费和20元罚款,而外卖员日均收入仅150-200元。
"我们也知道不能乱停,但商场门口根本没有指定停车点。"陈强所在的外卖站点位于郑州核心商圈,周边300米内仅有两个电动车停放区,却要容纳近200名骑手。更残酷的是,平台规定"超时1分钟扣3元,差评直接扣50元",为了抢时间,他们不得不将车停在消防通道或人行道。
这种"违规-拖车-罚款"的恶性循环,本质是城市空间资源争夺的缩影。郑州某街道办工作人员坦言:"我们也不想拖车,但主干道违停率超过60%,不整治不行。"然而,在政策执行中,却出现了"为拖车而拖车"的异化现象——某商圈周边拖车公司与管理部门形成利益链,甚至出现"主动制造违停"的黑色操作。
外卖骑手的工作强度远超常人。根据红星新闻调查,郑州外卖员日均工作时长14.2小时,月均接单量达1200单,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这种高强度劳动下,电动车不仅是工具,更是"移动的家"。许多骑手在车上安装手机支架、保温箱、充电宝,甚至准备了雨披和备用鞋。
"车被拖走,意味着当天收入清零,还要承担租车费用。"陈强给记者算了笔账:一辆二手电动车约2000元,若被拖走三次,相当于一个月白干。更严重的是,车辆被扣期间,骑手无法接单,可能被平台降级,影响后续派单量。
这种脆弱的生存状态,在遭遇突发事件时极易崩溃。2024年10月,郑州另一外卖员因电动车被拖,在小区门口下跪哭喊,最终虽和解,但事件暴露了基层执法的简单粗暴。"他们根本不考虑我们的处境,拖车就像在抽我们的筋。"陈强说。
那么如何平衡秩序与民生?其他城市的探索提供了启示:
上海模式:在商圈周边设置"外卖骑手临时停车区",采用"电子围栏+智能监控",允许骑手短暂停放,超时自动提醒。
杭州实践:推行"首违免罚"制度,首次违规仅警告,第二次才处罚,同时开通线上申诉通道,24小时内处理。
深圳创新:引入"共享停车位",利用商场夜间闲置车位,供外卖员夜间停放,收取象征性费用。
这些案例证明,精细化治理完全可以兼顾效率与温情。郑州也在尝试改变:2025年1月,金水区试点"潮汐停车",在午间和晚间高峰时段开放部分人行道临时停车,通过短信提醒骑手限时驶离。但陈强所在的商圈尚未纳入试点,"政策落地总是慢半拍"。
外卖员的崩溃,本质是城市治理理念的冲突。要破解困局,需从三个层面入手:
1. 政策优化:明确电动车停放标准,在商圈、写字楼周边增设临时停车点,利用大数据分析动态调整。
2. 执法升级:推广"柔性执法",对首次违规者以教育为主,建立"拖车前告知"机制,通过短信、APP推送提醒。
3. 权益保障:平台应承担更多社会责任,为骑手购买保险,提供车辆维修补贴,建立"应急备用车"制度。
当陈强最终在交警大队取回电动车时,仪表盘上的"超时提醒"仍在闪烁。他擦拭着车身的雨水,突然发现车篮里多了张纸条:"雨天路滑,注意安全。"落款是拖车公司的一名工作人员。这个小小的善意,让他在冰冷的夜晚感受到了一丝温暖。
城市治理的温度,往往藏在这些细微之处。当管理者学会蹲下身倾听,当政策制定者开始关注"车轮上的民生",我们的城市才能真正成为所有人的避风港。
来源:黄河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