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们看啊,2025年9月10号下午,罗永浩走进西贝门店,50分钟后,西贝的命运齿轮就开始疯狂逆转。老罗吃完饭,发了条微博,也就60来个字:“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希望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饭馆
说实话,这事儿从昨天晚上开始,我就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就一个念头在脑子里打滚:西贝是闲着没事干了吗?为什么非要去招惹罗永浩?图个啥?
你们看啊,2025年9月10号下午,罗永浩走进西贝门店,50分钟后,西贝的命运齿轮就开始疯狂逆转。老罗吃完饭,发了条微博,也就60来个字:“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希望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否用了预制菜。”这话里头,杀伤力最强的其实就俩字儿——“恶心”。
按罗老师日常的战斗力,这都不算重拳出击,顶多算轻抚。他吐槽的重点甚至都不是西贝,是冲着整个预制菜行业去的,西贝只是顺道被拎出来当了个典型。这事儿对一个大企业来说,算个事儿吗?根本不算。不搭理就完事了,类似的讨论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又不是因为食品安全出了人命。结果呢?让人大跌眼镜的操作来了。西贝老板贾国龙的反应,大到像是被人踩了电门。
正常企业的反应是什么?道歉、解释、改进。贾老板的反应是什么?起诉、起诉、还是起诉!而且是连吼三遍“一定”的那种:“一定会起诉!一定一定会起诉!”这还不算完,更骚的操作是,贾老板反手推出了一个“罗永浩菜单”,还宣布全国370多家门店后厨全部开放参观。我直接好家伙,这是什么路数?相当于你骂一个饭馆菜难吃,老板不仅不生气,还把你吃的那桌菜打包做成“XX套餐”,用你的名字命名,然后卖向全国?
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本来没事儿的,现在事儿可大了。罗老师是谁?论创业,他可是行业冥灯;论对线,他那是旋风暴风龙卷风,出道以来就没输过。上一个让他这么兴奋的同学,叫西门子!现在人都不知道跑哪儿去了。这下可把罗老师高兴坏了,直接悬赏10万,全网征集西贝用预制菜的证据。贾国龙这一通操作,硬是把自己从一场普通的消费者投诉,送进了一场史诗级的公关灾难。
预制菜的文字游戏,把消费者当傻子?
咱们先聊一个核心问题,很多人都想不通,贾国龙哪来的底气,敢拍着胸脯说“西贝没有一道预制菜”?他是真不懂还是装不懂?其实都不是,他是在玩一个极其傲慢的文字游戏。他根本没搞懂问题的根源是什么,问题的根源是大家对“预制菜”的定义压根就不一样。
在咱们老百姓的认知里,啥是预制菜?很简单,不是当场从原材料现做的,从冰柜里拿个料理包出来加热一下,那就是预制菜。而贾国龙抠的是什么呢?是2024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委联合发布的一个《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当然这个通知里并没有明确提及,但发布了这份通知后,市场监管总局相关司局负责人就《通知》答记者问时明确说:连锁餐饮企业的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
看明白了吗?贾国龙的底气就来自这儿。他的逻辑是:我西贝用的是中央厨房,是提前把菜做好,再送到自己分店的,按“国家规定”,这就不叫预制菜,叫“预加工”。所以他才敢理直气壮地说,西贝100%没有预制菜。但消费者买账吗?根本不买账!谁知道你那个中央厨房是不是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在消费者眼里,你从冰柜里拿出一个冷冻了不知道多久的塑料包,放进微波炉或者烤箱里热一下就端上来,那就是预制菜!
更打脸的是什么?西贝为了自证清白,搞了个后厨直播,还发了个长达42页的PPT,详细解释菜品制作流程。结果呢?网友们在直播镜头里,亲眼看到厨师掏出一条提前腌制好的冷冻鱼,包装袋上赫然写着:保质期18个月。还有什么?大包装的浓汤宝、袋装的番茄汤、袋装的南瓜泥……这不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吗?
你说你不是预制菜,但你用的东西跟我家楼下超市卖的一模一样,那我为什么要花几十上百来你这儿吃?我在家用浓汤宝煮个面才几块钱,你用一样的玩意儿做个汤就敢收我几十块?这就产生了一个悖论:我直接在自己的中央厨房里,生产预制菜,再送到自己的餐厅,这算不算预制菜?西贝说不算,但消费者的嘴巴和钱包可不会撒谎。
真正的原罪:不是预制,是又贵又“不值”
说实话,大家真的那么恨预制菜吗?我看不见得!麦当劳、肯德基、华莱士等等,谁不知道都是预制的?但你看有人天天追着骂吗?没有!为啥?因为人家便宜,性价比还高,大家心里有数,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消费者讨厌的,从来都不是预制菜本身,而是花着现炒的钱,吃着预制的菜,消费者被商家当傻子一样蒙在鼓里,这才是西贝真正的“原罪”。
咱们来看看西贝的价格,一份胡麻油炒鸡蛋43块,一个面筋39块,一个胡麻油调黄瓜23块............罗永浩那一桌,5个人,点了13道菜,花了663块,人均超过120。就这,贾国龙在媒体面前还一脸委屈巴巴地说:“我也是个消费者,咱们凭良心说话,(西贝)真不贵。”,他甚至还说:“西贝贵是近些年中国餐饮业最大的冤案”。此话一出,我估计很多人都跟我一样,都想到了当年那个问“哪里贵了”的李佳琦。2025年上半年,全国人均消费支出才14309元,每个人平均每个月消费不到2400块,就这还是衣食住行所有开销加起来的,你西贝一顿饭人均一百多,还说不贵?你的底气到底从何而来?
当然!贾国龙自己也承认,过去几年的定价策略确实存在问题,比如把一些蔬菜和馒头的价格定高了,但他话锋一转,又强调“一分钱一分货”,“西贝用的都是好料”。可问题是,消费者感受不到啊!罗永浩的原话是什么?“能把现做的菜做得全是重新加热的味道,这肯定是高科技了。”这话说得狠,但也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一位自称在西贝后厨干过半年的员工也透露,像土豆炖牛腩这样的菜,确实是早上提前做好,分装在盒子里,等顾客点了再拿出来二次加热的。商场里又不能用明火,你哪来的锅气?
所以你看,问题的核心根本不是预制不预制的问题,而是价值与价格的严重不匹配。你卖得贵,没问题,新荣记人均1500,也没人指着它天天骂,但你得让人觉得值。你用着预制菜,省了厨师,省了成本,提高了效率,结果价格一分不降,还卖得比谁都贵,味道还不咋地,这就挑战了咱老百姓最朴素的公平观:凭啥?
谁给了西贝“硬刚”的勇气?答案是孩子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奇怪,既然西贝又贵还被群槽,为什么还能活得这么好,全国开了近400家门店,人均消费近百元?路过商场,看着西贝门口排队的长龙,很多打工人都纳闷:“西贝的受众到底是谁?”
答案可能让你意想不到:是学龄前儿童。如果说西贝是成年人眼里的“天价沙县”,那它就是孩子们心中的“商场必吃榜Top1”。
西贝很早就把自己的定位从西北菜,悄悄转变成了“家庭欢聚餐厅”,并且喊出了“家有宝贝,就吃西贝”的口号。他们把目标客户精准地圈定在“30岁以上,家庭年收入40万”的群体。抓住了孩子,就等于抓住了背后那个掌握着家庭财政大权的钱包。
西贝在讨好孩子这件事上,可以说做到了极致。门口永远有免费的气球、风车;坐上桌就有涂色画本和蜡笔;服务员个个都像幼师,会变魔术,会唱歌跳舞;儿童菜单做成了识字绘本,吃一道菜还能学几个英语单词。甚至还定期举办DIY莜面饺子之类的亲子活动,把餐厅变成了全托管式的儿童活动中心。
正是在这种“宝性化服务”的加持下,家长们心甘情愿地为高价买单。孩子开心,比什么都重要。根据西贝的数据,2024年,他们卖出了超过2000万份儿童餐,儿童客群近650万人次。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西贝一边被骂,一边生意火爆。
但罗永浩这一炮,恰好打在了西贝最柔软的命门上——儿童食品安全。你可以贵,可以服务好,但如果你给孩子吃的都是保质期动辄九个月、十八个月的冷冻预制菜,那家长们就无论如何都不能忍了。这也是为什么西贝的反应如此激烈,因为罗永浩的指控,动摇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品牌根基。
一场注定失败的战争
其实从西贝选择硬刚罗永浩那一刻起,这场战争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了。贾国龙可能到现在都没想明白,他的对手其实根本就不是罗永浩,而是罗永浩背后,那股长期以来对餐饮行业预制菜泛滥、信息不透明的积怨,而罗永浩只是那个点燃炸药桶的人。
大家为什么一边倒地支持罗永浩?不是因为有多喜欢他,而是因为他成了大家的“嘴替”,说出了大家早就想说却又没处说的话。我们在外面吃饭,谁没吃过味道不对的菜?谁没在心里嘀咕过“这是不是预制菜”?但我们不是罗永浩,我们没有几千万粉丝,我们质疑店家,多半只会被店大欺客,或者大不了忍了,再也不来了就是。
事后贾国龙还说,罗永浩的行为超出了正常消费者的范畴,这话就更离谱了,什么是正常消费者?是吃了难吃的菜也必须给好评?还是花高价吃了预制菜还得对你感恩戴德?罗永浩不就是作为一个消费者在正常的反馈吗?只不过他反馈的平台大了点,声音响了点。你说有反馈机制,人家反馈了,你又不高兴了!反手就要告人家,这是什么机制?“反馈就起诉”的机制?
在这场风波里,西贝的每一步棋,都精准地踩在了舆论的雷区上。曝光顾客菜单,涉嫌侵犯隐私;坚称100%没预制菜,结果被扒出各种料理包,沦为笑柄;威胁起诉消费者,更是把自己彻底推到了所有人的对立面。连日以来,西贝的营业额一天掉一两百万,这就是市场最直接的反应。
所以,你问我西贝冤不冤?它一点都不冤。打败西贝的,从来就不是罗永浩,而是西贝自己谜一样的自信和深入骨髓的傲慢,这件事也给所有餐饮企业敲响了警钟:在今天这个时代,消费者要的很简单,就是两个东西:合适的价格和充分的知情权。
你可以用预制菜,可以搞中央厨房,这都是行业趋势,没人挡得住,但前提是你必须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告诉消费者。像老乡鸡那样,在菜单上清清楚楚地标出来,哪个是现做,哪个是半预制,哪个是复热预制,把选择权和知情权还给消费者。
坦白,永远比辩解更有力量,在效率和体验之间,诚实才是最短的路。而西贝,显然选了一条最远、也最愚蠢的路。
来源:伊历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