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诞还是博弈?美向“企鹅岛”征税背后的逻辑与漏洞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8 07:58 2

摘要:近日,在美实施所谓“对等关税”的范围中,赫然出现了两个无人的“企鹅岛”——赫德岛和麦克唐纳群岛(Heard Island and McDonald Islands)。

近日,在美实施所谓“对等关税”的范围中,赫然出现了两个无人的“企鹅岛”——赫德岛和麦克唐纳群岛(Heard Island and McDonald Islands)。

这两个岛位于南纬53°10'至53°30'、东经73°25'至73°55'之间,南印度洋中部,距离澳大利亚西海岸约3200公里,南极洲大陆约1600公里,是澳大利亚位于南印度洋的海外领地,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生态价值使其成为全球最偏远且原始的地区之一。

这两个仅有企鹅、海豹等动物栖息的无人岛,却被美方以“防止其他国家利用偏远岛屿规避关税”为由,征收10%的关税。

1. 法理依据:领土属性与关税覆盖范围

赫德岛和麦克唐纳群岛作为澳大利亚的海外领地,在国际法上被视为澳大利亚领土的一部分。

美此次关税政策以“全覆盖”为原则,将所有国家和地区(包括海外领地)纳入征税范围,旨在避免任何“法律后门”被用于规避关税。

例如,若未将这些岛屿列入名单,企业可能通过在岛上注册空壳公司,以“原产地”名义将商品转口至美方,从而享受更低税率或免税待遇。

2. 经济背景:数据统计与贸易保护

美官方数据显示,2022年赫德岛和麦克唐纳群岛对美出口“机械与电气产品”价值140万美元,这成为其被征税的直接依据。

但实际情况可能包括第三方国家以该岛名义出口、南极科考设备贸易或数据统计误差(如商品原产地误标)。美借此传递“无差别打击”的强硬立场,强化其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威慑力。

3. 战略意图:地缘政治与规则重塑

美试图通过极端案例(如对无人岛征税)展示其“绝不妥协”的关税政策,为后续贸易谈判制造筹码。

同时,此举被解读为对《南极条约》合作精神的挑战,可能为其在南大洋的军事存在和资源勘探铺路。

尽管“企鹅岛”本身缺乏经济活动,但理论上可能被用于以下避税或规避关税的操作:

1. 虚假原产地声明

企业可能将高关税商品先运至“企鹅岛”,通过简单加工(如贴标签、包装)伪装成该岛生产的商品,再转口至美方,从而享受较低税率。

例如,将某国生产的电子产品运至“企鹅岛”进行组装或重新包装,以“澳大利亚海外领地制造”的名义出口,规避美方对该国商品的高关税。

2. 空壳公司与利润转移

跨国公司可能在“企鹅岛”注册空壳公司,通过关联交易将利润转移至该岛。

例如,母公司以高价向“企鹅岛”子公司采购虚构的“服务”或“技术”,从而将利润留存于低税率地区。尽管“企鹅岛”本身无税收优惠,但利用其作为中转地,可能混淆利润来源,规避税务监管。

3. 贸易中转与关税套利

企业可能利用“企鹅岛”作为物流中转站,将商品从高关税国家经该岛转运至美方。

例如,将某国生产的商品先运至“企鹅岛”,再以“澳大利亚海外领地”名义出口至美方,从而规避美方对该国商品的高关税(46%)。

4. 数据统计漏洞

若“企鹅岛”被错误列为某些商品的原产地,企业可能利用这一统计误差,将高关税商品申报为该岛出口,从而降低税负。

例如,将某国商品的原产地标记为“企鹅岛”,利用美方对澳大利亚的较低关税(10%)。

关税政策的针对性

美方此次对无人岛征税的核心目标是防止“第三国绕道”。例如,某国企业可能通过在澳大利亚海外领地注册公司,将商品转口至美方,规避高关税。美商务部长明确表示,此举是为了“堵住任何可能的漏洞”。

实际执行难点

经济实质缺失:

“企鹅岛”无人居住,缺乏生产能力,难以支撑大规模贸易活动。美方的征税更多是象征性的,实际执行中可能面临操作难题(如无法找到纳税主体)。

国际规则冲突:

将无人岛纳入关税范围可能违反《南极条约》的和平利用原则,引发国际争议。

“企鹅岛”征税事件本质上是美贸易保护主义的极端表现,其逻辑更多是政治象征而非经济理性。

因此,向“企鹅岛”征税更多是美“极限施压”策略的一部分,而非针对真实的逃税行为。

I

来源:千年兰亭

相关推荐